03.06 孔明雖遇明主,但未逢其時,諸葛亮自己是否知道?

靜湖冷月


這句話是水鏡先生說的。孔明雖得其主,未逢其時,孔明出山二十七歲。正是其時,年富力強,足智多謀,幫助劉備從無到有,建立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千古流芳,萬世敬仰。雖累,惆悵,值。其實的句話不合邏輯,不逢時,難道叫孔明一出生就去鋪佐漢靈帝,後來就不會有黃巾起義。再後來叫孔明去輔佐唐太宗,開創大唐盛世?不可能的,生在什麼時期,什麼年代是固定的,孔明也不必知道其時這個定律,只要開拓進取就是了。水鏡先生司馬微不過荊襄一名士,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不只是淡溥名利吧,安邦定國之能怕是欠缺,不然不出山為國效力,為劉表穩定荊州局勢也好,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只是枉評。


劉坤忠120


孔明雖遇明主,但未逢其時,諸葛亮自己是否知道?

我認為諸葛亮是知道的,但是他沒有別的選擇

三國初期各路諸侯太多了,是個當官的,或是鄉紳土豪,只要手裡有人就敢叫諸侯

臥龍的響亮名號不能說天下皆知,上層社會知道的肯定不少,一個徐庶就讓曹操想盡辦法,更別說諸葛亮了,可他卻偏偏跟了劉備

這可能是諸葛亮自恃清高、性格缺陷以及各路諸侯人品的三重原因的無奈選擇

首先,知道諸葛亮的諸侯是有,能像三顧茅廬的卻只有一個劉備一個,眾所周知,在等諸葛亮睡醒的過程中,張飛忍不住要燒了草廬,被劉備阻止

張飛是個粗人,一直以五大三粗的形象出現,他的行為雖然看似魯莽,卻不失為一種方法。對比其他的諸侯,可能見到這樣的場景,大多數會覺得丟面子,一走了之,能堅持下來的又有幾個能阻止張飛這種類似試探的行為?

其次,諸葛亮未出茅廬所做的《隆中對》,可以看出,其對天下的瞭解,不僅僅是地域、風俗,更是對人心的把控

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比劉備強了好幾個等級,就算手下謀士眾多,相信以諸葛亮的水平很快能獨佔鰲頭

可是曹操極為自信,這一點從曹操手下猛人巨多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曹操只聽一個人的就可以看出,後來司馬懿的出現,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想找的是類似於‘秦孝公與商鞅’一樣的君臣,信任且堅定不移

很明顯,曹操不是這種人,‘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的孫權也不是,已諸葛亮的神之眼光,除了劉備,可能其他的諸侯都不是

那麼‘未逢其時’,不能再等等嘛?

不能,因為諸葛亮是個急性子

諸葛亮縱然天縱奇才,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但他也是人,而且是個才能出眾的人

他所學的是政治軍事,並不是孔孟的功在教化,生逢亂世是他發揮自己才能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誰都不選,他只能終其一生‘躬耕於南陽’

這一點,在三國後期,六出岐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那時候的著急是害怕自己身死,蜀國再沒有機會爭奪天下,初期的著急是害怕錯過劉備,以自己的脾氣,面對其他諸侯,很容易身死道消,青史留名想都別想

水鏡先生一個局外人都能看得出來,諸葛亮身在其中,更是深有體會

但是天時、地理、人和,告訴諸葛亮,他必須這麼做








飛哥講歷史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一個說評書的愛好者,喜歡我的可以關注我,每天更新作品,謝謝您的支持。

咱們先來回答您的問題,孔明雖遇明主,但未逢其時,諸葛亮自己是否知道?

首先我認為諸葛亮知道,但是在諸葛亮的心中,漢朝朝廷才是真實,正規的朝廷,他的理想也是匡扶漢室,別的集團都是山寨貨,或者說不正規的公司,我不去,正統思想當時深入人心!不止是諸葛亮,就連曹操身邊的人,跟隨曹操多年的荀彧依舊如此,您可想而知,這也是曹操為什麼不敢直接當皇帝的原因。

漢朝統治了400年,多年的政權那叫個深入人心,老百姓心中也認為自己是大漢的子民,別人都是亂黨, 您想吧,當時諸侯割據誰敢稱帝啊!就那麼一個傻帽袁術, 結果呢,屁股沒熱呼呢,沒幾天就被幹掉了 ,諸葛亮跟劉備混為了維護漢室是一點, 在一個也能得個好名聲,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想必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了,作為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需要的是平臺和認可,給我個平臺讓我發展,讓我實現價值。反觀曹操並不能,因為不缺人才,謀士如雲,不乏能力出眾的。孫權一樣如此,再看看劉備,那是真窮,真沒人,可憐寒酸,逗比臉還乾淨的哥三,連個棲身之地都沒有,整天飄著,只要諸葛亮肯來,總經理這樣的職務肯定是自己的了,甚至為了的執行董事可能也不再話下了。

在諸葛亮出山之後,得到的也並不是董事長劉備的完全信任,很多事情自己越做越知道結果,但是因為已經如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才是諸葛亮讓我們佩服的地方,劉備死後,整個蜀國國力怎麼樣?他比任何都清楚,但是仍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人說他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有人說他是陰謀家,有人說了他知道如果他死後,蜀國就真完蛋了,最後一搏。

但是無論怎麼說,我相信諸葛亮對於結局他早都知道。我說的對呢,您點個贊,說的不對,哈哈一樂就成。


梧桐評書茶館


其實諸葛亮可能並不如此認為,當時劉備已入駐新野,麾下兵馬應該有一萬多人,別小看這萬餘人,在當時三國的環境下,這一萬多人已經不是小數目了,況且劉備其志不小,所以諸葛亮認為這荊州必定會被劉備所得,所以諸葛亮認為這個時機是對的,再加上劉備新敗夏侯惇,曹操大軍即將到來,劉備急需要一個統籌策劃的人士,這個時候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別的不說,地位絕對只會高不會低。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加入曹營或者江東。

先說曹操這邊,二荀早已名動天下,荀彧作為穎川名士又是曹魏重臣,荀攸又是曹操謀主,再加上程昱,賈詡,劉曄,董昭,鍾繇,陳群,陳琳等等一大堆北方名人,這諸葛亮要是選擇曹操,最多隻能做到錦上添花,想要出人頭地實在太難,況且諸葛亮本是北方士族,避禍於荊州,這戰禍估計就是曹操引起的,而且在諸葛亮眼中,曹操就是一個海賊,其實吧估計還是士族看不起曹操的出身,所以諸葛亮不會選擇曹操。

至於江東,的確江東多才俊,但是論出身,孫堅也只是一個地方武官,孫策孫權也不過是武官的子孫,而且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經在江東,這兩兄弟同事一主要是政見不合都不知道怎麼相處,況且荊州與江東相交,諸葛亮當然知道這江東主要是掌握在四大家族手中,而且江東就算有野心也沒有這個實力。

劉備的優勢在於劉備跟曹操交手多次雖然大多時候失敗但是還活著,有一定戰鬥經驗,而且劉備有身份優勢,所以諸葛亮認為他出山的時機到了,不過誰也沒想到曹操一到荊州這邊一大部分人居然投降,這讓諸葛亮沒想到,幸好劉琦之前在江夏,還有一塊根據地,所以諸葛亮及時出山不過命運跟他開了個大玩笑,跟著劉備東奔西跑。


陳之煜


三國後期,奸臣當道,群雄並起,百姓走投無路,在這個背景下,黃金軍起義,劉備,曹操,所以這個背景下,劉備領著劉關張,走一地,沒有多久,最後,到荊州劉表,處,暫時,安身,後來,在高人指點下,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劉備如魚得水,金龍飛天九萬里,諸葛亮,未出茅廬定三分天下,可以說是戰略家,在諸葛亮幫助下,建立了蜀國,可以說在歷史上,有眾彩的一筆,諸葛亮為什麼沒保,曹操,按當時,人的傳統觀念,漢朝是正宗,劉備是,漢朝中山靖王之後,景帝皇帝,九世玄孫,正根正派,可以說劉備,賣草鞋,但胸有大志,善於用人,劉備占人和,能收買人心,這個也是他的專長,比如,他和曹操,在長安時,談論天下英雄,劉備裝熊,可是曹操說,天下英雄,只有備,和孟德也,說明曹操,成人天下英雄只有,劉備和曹操,別的不在話下,當時,劉備,息天子令諸侯,當時,諸葛亮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只承認劉備,不輔佐曹操,是理所當然的。


北斗星3557


劉備在歷史上就是一個軍閥,無論到哪裡都要撈一把,並不是哭哭啼啼仁義之君,諸葛不識時務,曹魏大局已定,百姓安居樂業。他們卻要恢復漢室,讓百姓再遭戰亂之苦。既然有如此本領,何不幫助曹操統一中國,讓百姓安居樂業,他們敗得理所當然,逆歷史潮流,苦苦挽留老皇室!


葉家師爺684


知道,只是忍不住而已。


道隱玄機子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