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上個週末,和同事們一起乘車出小島,前往被稱為“上海之根”的上海市松江區廣富林公園遊玩。

得益於長江隧橋和高速公路,以及司機同志的技術,我們花費兩小時到,浩浩蕩蕩達目的地。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天氣不好啊!

停車場下來,就見: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御舫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御賜橋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陶土瓶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茶花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古風雕像畫

進入園區,只見兩側江南風格的仿古民居,青瓦白牆,很是潤眼。只是不知何故,都大門緊閉,空空如也。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民居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民居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民居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民居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不道樹猶如此

石磨盤堆搭成各種造型。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有人把水龍頭關了!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紅樓

各種大大小小的古橋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天牛柱

90噸的花崗岩沖天大柱稱作天牛柱,頂上雕有四隻麒麟用作拴天牛。不過,我覺得,更應該稱為定海神針!

園內(仿)古建築: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禪寺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禪寺

禪寺前有松江特色的彩燈展。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禪寺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文人騷客

松江自古以來,人傑地靈,湧現出不少傑出之人。

一路上,有不少塑像,在靜靜地看著遊客來來往往。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民國圍棋高手顧水如

顧水如9歲隨父兄學圍棋,16歲時,鄉里已無敵手。宣統元年(1909年),在《時報》館工作。《時報》主人特在該報闢《圍棋》專欄,由水如任編輯,從此蜚聲滬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著名教育家,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

不過,我記得,馬先生祖籍丹陽,關於他和松江的淵源,不知哪位能在文後留言裡解答一二。

松江也是彩燈之鄉,特點是色彩豔麗。公園裡正有個展出。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除去常見的花鳥魚蟲,彩燈的主題更多的松江(或相近地區)歷史上的名人志士。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明代愛國人士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年),出身 松江 華亭 (今 上海 市 松江 區)。崇禎十年,中進士,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繼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給事中。清兵攻陷 南京 ,糾集 太湖 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於永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國。

公園裡還有一古蹟,也是紀念陳子龍而建: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臥子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陸機,陸雲

陸機 和 陸雲,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陸遜

三國時期著名人物,陸機陸雲之祖父,曾任吳國丞相。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宋末元初棉紡織專家 黃道婆

黃道婆(1245年—1330年),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推廣紡織技術以及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清代時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1]

黃道婆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年)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於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色澤繁多,呈現出空前的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文化展示館大廳

文化展示館大廳的架構設計成一個魚簍形狀,屋頂和牆壁全部是玻璃。光照很充足,不需要人工燈光,綠色環保,而且魚簍的造型寓意廣富林的先民是以捕魚為生的。設計的理念非常的精妙。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廳後廣場

整個展示廳實際是建在水面以下。可惜天公不作美,陰沉沉的、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晴天(本圖源於網絡)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展示廳內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考古現場展示

(上圖的考古人員實際都是蠟像)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地下(水下)展示前廳

沿梯進入地下,前廳很寬敞,用水泥裝飾的老樹樁, 錯根盤節,寓意著廣富林遺址的年代久遠。真是匠心獨到。

民間有云:“十年 上海 看浦東,百年 上海 看浦西,千年 上海 看 松江 。”6000年人脈繁衍的歷史,著就了一部“ 上海 之根”的雄渾史書。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松江 的原住民在今天的廣富林一帶繁衍生息,漁獵耕作。至4000年前,來自 黃河 流域最早的一批移民來到這裡,與原住民共同創造了“廣富林文化”, 上海 的根系由此繁密起來。


廣富林文化是介於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之間的一種新文化,距今4000年,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之間。錢山漾遺址的廣富林文化晚期地層,是直接疊壓在馬橋文化層之下。把廣富林、錢山漾遺址的地層關係結合起來,是一個清楚並連續的年代脈絡: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早期(錢山漾第一階段)→廣富林文化晚期(錢山漾第二階段)→馬橋文化。廣富林文化的發現,解決了過去對於良渚和馬橋文化之間年代缺失的疑惑,填補了環 太湖 地區新石器末期的文化譜系。意義非同一般。

展示廳裡的內容,以後另文介紹。這裡不做贅述。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骨針廣場入口“闕門“

上聯是:史開炎夏,文震中州,詩畫雄吳門松郡,煙嵐多賢俊。義撼河山,忠凌日月,五千年風雨熱血,一腔頌今古。
下聯是:翠染九峰,波環雲夢,蓴鱸悔路邑華亭,景物恁品評。衣被天下,糧貢京都 ,六百里方囿域情,雨種冠中西。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杏葉正紅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骨針模型(本土源於網絡)

約5000年前,廣富林先民,用魚骨獸骨磨製成針,縫製出第一件衣服。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石斧模型(本土源於網絡)

有了斧子,先民們的勞動效率大大提高。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磚雕


廣富林遺址公園半日遊

出口

天公不作美,絲絲細雨飄落,陰冷潮溼。我們匆匆忙忙結束走馬觀花之半日遊。

假以時日,天清氣爽之時,再遊廣富林!

我是小島百姓,熱愛生活,對身邊的人、物、景,對大江南北的人、物、景,對天南海北的人、物、景都感興趣。我會把我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呈現給大家。


對我的作品感興趣的朋友,請點擊“關注”,我會不定期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