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皇帝幾乎都很能幹,為什麼卻衰落的那麼快?

歷史漏砂


清朝皇帝的確都是很有些東西的,除了兩位傀儡皇帝與一位末代皇帝,其他帝王或多或少有些可圈可點之處。作為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從1840年開始,主權便不完整,國土便開始“淪喪”,這讓我們很容易直觀的感受到這是一個“短命王朝”,實則不然。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滿清政府又牢牢把持政局長達72年,甚至在慈禧前期還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興辦洋務、廣開科舉、獎勵農桑、鼓勵耕織,清王朝像是有活了過來 。滿清入主中原國祚268年,從創始人努爾哈赤算起國祚296年。也就是說,大清帝國是一個活躍了將近三百年的少數民族王朝,這並不短,對於封建王朝來講已經是很長了。就大一統政權的268年來講,也並不顯得短促。

不僅如此,滿清王朝得益於其獨特的“立儲立賢”觀念,使得十二位帝王之中,有庸主卻少昏君,這是非常客觀的評價,並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那麼問題來了,皇帝的質量普遍可以,但為什麼滿清一瞬間就衰弱下去了呢?

大環境:西方工業經濟崛起!

說出來部分看官有些不太相信,在1840年之前,中國GDP世界第一,而且中國的經濟世界霸主是逐漸衰落的,並不是英國一蹴而就的蹦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具體總量超越時間史學界仍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1840年之後。

鄧小平總理在南巡時期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已經窮了一千年,不能再窮下去了!”

這裡的窮了一千年是指中國從宋朝之後,到改革開放之前,沒有任何一個時間段的個人收入超過宋朝時期的水平。的確,史學界早就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接近藏富於民的社會。其實何止是封建王朝,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人均收入都不見得比宋朝高。

工業國家的經濟超越是從工業革命後開始的。這個超越分為兩部分:人均國民收入、國民經濟總收入。

人均國民收入的超越在工業革命之後就開始進行了。英國的大工業生產極大的提高的生產效率,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此時此刻的中國還是小農經濟為主體,生產力的差距拉開了人均收入的差距。

但是,人均收入的逐漸差距並沒有瞬間使得英國超過大清的經濟總量,原因是人口基數十分大,人口規模是英國十幾倍,總量十分可觀,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為了彌補貿易順差而大肆向中國傾銷鴉片。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之後,清政府被迫開放通商口岸,貿易順差成為了貿易逆差。這個局面是必然的,此時此刻的中國早已經不是“天朝上國”,而是一頭沉睡的大象,在新型工業經濟的衝擊之下,大清王朝江河日下是必然的結果,而且速度驚人。

死觀念:縫縫補補不願革新!

如果說英國的崛起是必然的,大清的沒落是肯定的,但是大清王朝並沒有奮起直追,而是自我麻痺。舉個例子,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後便深刻認識到自身與歐美列強的差距,從而開始了明治維新,抓住時機,用50年的時間躍居成為亞洲強國,也是亞洲唯一強國。

反觀清王朝,《南京條約》的簽訂的確使得清王朝一陣驚悚,萬萬沒想到自己能夠輸掉。但是,驚悚過後便是安逸。統治者們一直在想:“只要不危及統治,什麼都是可以商量的嘛!”後期的滿清縫縫補補,卻並沒有放開改革的力度。

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真隔閡:民族壓迫缺乏創造!

中華民族本來是極具創新力度的民族,但是在滿清時期,說有的創造力都被抑制了。

首先是民族不平等,崇滿抑漢。其實何止是抑制漢族,除了本著“滿漢和親”共存的蒙古族,其他民族都是“低等民族”。滿清入關之後,八旗子弟失去了用武之地,便是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至此,統治階層的集體創造力趨於低迷。

到康熙時期,因為康熙本人的帝王風采,開始重用漢臣,並且在中國疆域問題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雍正繼承的康熙的用人政策,繼續重用漢臣,經濟開始騰飛;乾隆時期,貫徹落實了雍正的部分新政政策,“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中國人口翻三番,經濟持續增長。

但是,被重用的其他民族總是少數,大權完全掌握在滿族手中。在滿清時期,朝會結束之後還會召開“王會”,也就是貴族會議,至於朝會的決策,最終決定權在皇帝手中,絕對建議權在滿族皇貴手中,其他人往後稍稍。

另外是文字獄、八股文等一系列的文化鉗制手段,使得中華民族思想愈發閉塞,創新力度越發被束縛。縱使有些新的能量破土而出,也得不到統治者的重用。


結束語:在以上三點為前提之下,縱使皇帝如何有能力、如何勤政,得到的回報絕對不大。就如同一個有能力且有抱負並且投入實踐的人努力錯了方向,墨守成規且南轅北轍,那又有什麼大的用處呢?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清朝皇帝都很能幹?這恐怕是你看清史和清宮戲得出來的結論吧。

首先我們來說清史,為什麼在清史裡你看到的大清國會很牛逼呢?而明史裡的大明,會那麼齪?

事實上,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清國編撰這部明史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一個他們所認可的普遍真理,即明朝之所以敗亡,是因為其皇帝昏庸、宦官專權、文臣只知貪汙內訌,武將只知遊獵吹牛,而清朝之所以能替代明朝入主中原,不是因為運氣好,而在於皇帝個個英明神武,貝勒個個英勇善戰,旗人個個帥氣瀟灑,相比之下的漢人,自然大不如旗人。

於是就有人問了,既然滅了大明國的大清可以把明朝寫得一團糟,那麼滅了大清國的中華民國,也可以把大清國寫得很爛啊?為什麼不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中華民國從根本上而言,是一個不成功的時代,沒有順利的帶領中國走出清末的困境,雖然因為抗日的緣故,獲得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認真講,民國確實差了一口氣。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民國是在沒有認真肅清清朝遺毒影響的情況之下,開始了修清史。由於參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遺臣,書中貫穿著反對民主革命,頌揚清朝正統的思想。例如誣衊明末農民起義軍為“土賊”,稱太平軍為“粵匪”,視辛亥革命為“倡亂”。而對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和清朝統治者的反動行徑卻多處隱瞞,傾向性錯誤顯而易見。

這樣一本清史,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人員當然極為不滿。1929年12月14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列舉了十九條理由,呈請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發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視先烈、稱揚諸遺老、鼓勵復辟、反對漢族、為清朝諱等內容。

但是,隨後民國時代就終結了。而後繼者,一方面也不可能為民國代言,所以不會太著力貶低清朝,因為貶清則意味著抬民。

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大清在國人中的印象還是負面的。

那麼為什麼到了90年代以後,揚清貶明成了空前的風潮呢?這裡又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清朝八旗子弟後裔,在文化和娛樂界的空前強勢地位,很多旗人後裔以及在內心以旗人後裔自居的若干漢人,他們通過文學文藝手段,搞出大量歌頌大清皇帝如何英明神武只是運氣不好的影視作品.,而同樣傾向也出現在歷史學研究界,最終便造成了一種相當強勢的鼓吹大清的時尚,甚至蔓延到對古代一些噬血的少民朝代的吹捧,而根本邏輯就是一個,即漢人不行,滿人行。滿清入關,是值得漢人大肆慶祝的事,清兵殺你奴役你,不是因為殘暴,而是為了以後你有機會做還珠格格做小桌子小凳子。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因為工作狂也是自虐狂,寧願把自己累死,也不分權。不要老看宮鬥戲,就認為皇帝每天都在後宮待著。

雍正放在中國古代史上都是排的上號的勞模皇帝,乾隆也勤勞 比他爹差點兒。

清朝的皇權統治達到巔峰,已經沒有漢唐的宰相,大臣們在皇帝面前一律自稱奴才。三叩九拜,皇帝不讓平身,都不敢起來。


漢唐皇帝心懷天下,唐太宗更是有過“天可汗時代”,

宋朝出現過資本主義的萌芽,

明朝 鄭和七下西洋,雖然航海的初衷是尋找建文帝,但也差一點開啟 中國的大航海時代。所用的艦隊規模很是龐大。

但是隨著清軍鐵騎的入關,隨著清軍入主中原,昔日一脈相承的文化又一次被生生斬斷。

若漢文化兼容幷包 海納百川,

那清朝的治國思想就明顯的閉關鎖國,甚至後期有些夜郎自大。科學技術倒退,不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傲慢地聲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慈禧嫌棄火車頭太吵,換做馬拉,

就是這樣的統治階級,這樣的文化思想怎能不被世界甩在後面,如何能不衰落

到如今 我們網友不是也經常自嘲 我大天朝 怎樣怎樣嘛 (手動捂臉🤦‍♀️)


胡玖


這個讓人嘆息的歷史事實,其實和生活中一個道理是想通的:明明很努力,為什麼就不能成功。

放在努力工作的清朝皇帝們身上,這樣的悲劇場面,其實也各有各的類型。下面就簡單說幾類

首先一個類型,就是用力不準型,代表人物:道光皇帝旻寧。

在清朝的歷代皇帝裡,道光皇帝旻寧,屬於絕對文武全才類型,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曾親自手持火槍,平定了差點端掉紫荊城的天理教之亂。後來登基為帝,更是沒黑沒白工作,不但工作強度夠大,而且生活也十分簡樸,完全屬於那種不講吃穿只幹活的好領導,每天的龍袍都是補丁打補丁,看上去就十分心疼。

可也就是這位皇帝治下,大清朝的財政民生,幾乎一天不如一天,年年各地都有民變,鴉片腐敗全國氾濫,最後一場鴉片戰爭,更打的大清朝丟人現眼。論起來,除了他運氣不好外,個人素質方面,也有一個重大缺陷:發力錯誤。

如何錯?大清朝當時的問題,表面看是經濟與科技落後,但真實的毛病是吏治與效率,旻寧抓這事不是不用力,但他的方法卻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批奏摺,喜歡拿著大臣奏摺裡的語法書寫錯誤大批一通。又比如考察官員,基本就是看穿著,穿著補丁官服上朝的就是好官。他的朝堂之上,滿眼補丁摞補丁。可這樣真有用?

於是,摸透了他脾氣的官員們,也是各有各的招,比如大臣穆章阿,就是多磕頭少說話,反而被他認為老實,硬是在他眼皮底下貪汙腐敗。地方的吏治,也變成了一層層隱瞞。後來英國人打到家門口了,前線敗績連連,官員們卻是天花亂墜寫奏摺,英國戰艦都要打下南京了,道光還滿以為前線在打勝仗。最後的《南京條約》,幾乎是捂著臉蓋的戳。

所以,努力沒錯,發力錯誤,那就白搭了。

而比起道光皇帝旻寧來,他的祖父乾隆皇帝弘曆,卻變成了另一種類型:好大喜功型。

乾隆皇帝這輩子,功過都是十分突出,大清朝的版圖,在他的手裡到達了極盛,但大清朝的財政也在他手裡到了極糟。乾隆皇帝的勤勞無可爭議,做事的手筆之大,也是歷史罕見,但是發展到晚年時,大手筆就變成了好大喜功。

典型就是下江南,這麼個勞民傷財的項目,一干就是六次,每次都是大把花錢。就是為了充個面子好看。甚至當有官員揭發下江南勞民傷財時,乾隆皇帝還十分憤怒,專門回覆駁斥:你說勞民傷財?你哪隻眼睛看見了?

於是,在他這種心態下,各級官員就是上行下效,基本都是比賽著貪汙,乾隆年間的腐敗,也就朝著幾何級數增長,一個大貪官和珅,也就成了冰山一角。到了乾隆晚年時,乾隆自己都感嘆,全國的總督有二成清廉的就算不錯,整個大清朝,貪腐風氣已經無可救藥。

所以,如果不能正視問題,正看著表面文章,再努力,恐怕也是這樣挖坑。很努力不成功的教訓,幾乎每個清朝皇帝,都是一筆難唸的經。這次權且說兩個,下次再聊其他人。


歷史風雲錄


商朝和隋朝都是亡於帝王太能幹,折騰不休,清朝也不例外,被最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折騰地都快廢了,清朝的腐敗源頭就在乾隆這裡,嘉慶用25年反腐結果仍舊一敗塗地,其後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不是太平天國及時出現轉移了人們對大清的關注,大清也要提前幾十年滅亡的,兩次鴉片戰爭打不醒滿清統治者,一個拜上帝教會就讓滿清明白了不進則退,不變則亡的道理,可惜仍舊只是對舊制度的修補,而不是改變舊制度,所以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繼續沿著舊軌道行駛,直到甲午戰爭敗於日本,才開始悔恨,可惜為時已晚,國家機器已不能對近代化形勢做出適當的調整,反而激化了帝后矛盾,導致統治階層裂變,戊戌變法也因此而夭折,光緒作為滿清後期唯一希望有大作為的皇帝,也因此折翼黯然退場,慈禧作為清朝後期權力的擁有者和勝利者,走向了人生的勝利,卻把中國帶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淵,縱觀清朝盛衰沒落的發展趨勢,乾隆和慈禧是當中的關鍵棋局,可惜兩局全部走錯,誤入歧途,遺害後世頗深,後世的皇帝基本都在為這兩位清理身後爛事,而最終清朝沒能逃過革命變革的大洪流,葬身於南北革命中!


金微大都護


1、先講個親身經歷:初中和高中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人平時學習也沒見得有多努力,但是每次考的就是比你好,還有一些人是非常努力但成績總也上不去,很努力成績總也上不去犯的錯誤是“南轅北轍”,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樣,清朝皇帝很能幹(比如雍正累死在案牘之上)指的是普遍勤於朝政,但還是無法扭轉大清衰落的步伐。以下分析大清衰落詳細原因:

2、一是清朝的迅速衰落實質上是農業經濟文明的迅速衰落。農業經濟的終極目標是“養民保國”,決定了封建社會一直走“超穩健”步伐,解決的是人民的溫飽狀態;而資本主義世界所倡導的工業經濟,特點是每爆發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的極大飛躍,資本家急於在全世界範圍內開拓市場。由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是歷史的必然,歷史的潮流不可逆。清朝皇帝再勤政也無法逆歷史潮流而動,只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

二是清朝時專制統治達到歷史的頂峰,政治和文化的專制導致人民奴性太深。政治上以設立軍機處為代表性事件,真理永遠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權很難得到有效制約,毫無民主可言,一口一個奴才,大臣和民眾奴性十足;文化上進行文字獄,思想上無法得到解放,民族自尊心摧毀殆盡,導致在晚清對外戰爭時候難有自信。因此,皇帝越能幹越專制,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衰落的越快。

三是18-19世紀氣候外在條件的惡劣導致衰落得更快。這是一種小眾觀點,但值得思考。

18世紀末19世紀初氣候進入小冰河期最後一個寒冷期,旱澇災害增多,糧食減產嚴重,帶來了糧食危機,最終引發社會危機,大面積饑荒和災民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

3、綜上,清王朝的衰落既有天災又有人禍,農業經濟走向沒落是大勢所趨,封建帝王越能幹,越南轅北轍,自然災害的干擾更是人力無法阻止因素,大清的衰落勢不可擋。

文\\燕山史話

參考文獻:《18-19世紀氣候轉冷如何加速清朝衰落》 李娜

《淺析清朝衰落的原因》 陳旭慧

《繁榮埋下的禍根》 王忠強


燕山史話


中國的封建王朝是中央高度集權,特別是皇權至高無上,往往是遇到一位有為君主後,國家會強盛,遇到昏君時,國家衰敗。作為滿清來說,其衰落的如此之快,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為保江山而限制了火器的發展

滿清是馬上得天下,滿蒙騎兵對於以步兵為主的漢軍有較大優勢。然而火器的使用極大地抵消了騎兵對步兵的優勢。在明朝,明軍中已經裝備了大量火炮,建立了神機營,裝備了在當時世界上屬於先進的火器。滿清的統治者不會不知道火器的厲害,因為皇太極就是被明軍的火炮打死的。



滿清入關前,人口不過百萬,八旗兵不過十萬,而統治的漢人百倍於滿人。他們很清楚,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主要原因是明末政治腐敗而使得漢人不一心。一旦漢人在一位有為的領導人帶領下造反,面對火器滿蒙騎兵就算騎射再精湛也會被迅速團滅。



於是,入關後的幾位皇帝都不約而同地禁止火器的使用和推廣。經過二百年後,中國曾經先進的火器技術大大落後於西方列強。

二、多方戰事消耗了國力

康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後,國家的稅收地區開始穩定。之後的雅克薩之戰規模也不算大。但是,緊接著就是新疆葛爾丹叛亂。康雍乾三朝連續不斷的對準噶爾用兵,歷時近百年方才徹底平定準噶爾。到了乾隆時期,又對大小和卓以及緬甸用兵,到了乾隆後期已經把百餘年積攢的家底掏空,等到嘉慶登基時,國庫已是空空如也。

描寫平定準噶爾的繪畫



三、官場腐敗激化了社會矛盾

這個讀一讀《官場現形記》就清楚了。統治者雖然也整頓吏治,但是由於實行了買官政策,所以每次的整頓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四、帝國主義侵略和農民起義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鴉片戰爭後,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然而清朝統治者更本沒有想到去自強應變,直到歷時十餘年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軍起義,嚴重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根基。作為朝廷稅收最主要來源的江南遭受兵災。



第二次鴉片戰爭才算是打醒了滿清統治者,知道原來無敵的滿蒙騎兵在洋槍洋炮面前根本不是對手,於是開始搞起了洋務運動。

制度的落後導致大清翻不了身

清朝入關後,既未實行漢朝的三公九卿制,也未實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就連前朝大明的內閣首輔也沒效法,而是搞了個軍機處、上書房,六部各司其職。實際的結果就是大清沒有宰相,所謂的軍機處大臣、上書房行走就相當於高級智庫,頂多就是副總理,而滿清皇帝既是總統又是總理。



晚清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但是由於朝廷沒有一個負總責的宰相,沒有統一的規劃,導致各地的督撫非常任性,各行其是的搞各自的近代化工廠。反觀同時期的普魯士和日本,分別有脾斯麥和伊藤博文負責國家近代化的統籌規劃。

洋務運動創辦的江南製造局的炮廠



這種制度性的問題在甲午戰爭中被打得暴露原形。比如在戰爭中清軍裝備的槍械竟然達四十多種,口徑也不統一,常常造成有槍無彈有彈無槍。反觀日本,雖然日軍裝備的槍炮在性能上落後於清軍,火炮也少於清軍,但是其制式統一,反而能在戰場取得優勢。

剛剛發明了四年金陵製造局就仿製出了勃朗寧機槍



晚清在制度性方面落後於時代是全方位的,軍工武器生產這方面只是制度落後的一個方面。



前面說過,清朝的制度安排是皇帝既是總統也是總理。雖然清末不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樣的名臣,如果清朝統治者能夠從中任選其一賦予宰相職權,統籌規劃,洋務運動不至於如此混亂,中國的近代化當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由於清初制定的這種制度安排,導致統治者不願意放權。



如果是一個有為的皇帝如康熙當政,當能把總理和總統都做好,然而歷史卻為大清選擇了慈禧太后。這個女人雖然也算精明,但是關乎國家大事上還是力所不逮。而她又是一個權力慾極強的女人,雖然有了一位有為的皇帝光緒,但是被她牢牢壓制住不得施展。於是,大清只能亡了!


我淡如菊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朝代,但是對比元朝來說要好很多,不過一個朝代的功過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更不是可以用“好”“壞”來簡單蓋棺定論!

滿清十二帝,幾乎都很能幹,其實也不盡然,順治就不怎麼能幹,其他的皇帝也都有毛病,但是他們卻都很勤政,這或許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留下來的優良傳統吧。在勤政方面的佼佼者要數雍正了,皇帝做到他這樣工作狂的地步,也是夠辛苦的,但是他積累的財富卻讓滿清空虛的國庫豐盈了起來。

按理說,大明朝的皇帝們,不是乞丐和尚、就是木匠,還有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這大明朝都能二百七十六年,這大清朝十二帝這麼能工作,怎麼也得堅持個500年啊。但是為啥大清朝也存活二百七十六年呢?如果這樣來算,難道是勤政沒啥用嗎?

勤政肯定是有用,否則大清恐怕亡得更快。大清朝的皇帝們,都對漢文化特別熟悉,甚至要比一般的名士對漢族文化了解,大清朝與別的王朝最大的不同,就是大清朝深知漢人的弱點在哪,他們採用的“愚民”政策,粉飾出了一個太平盛世。

當然了,大清朝也有很多的優點,開疆擴土,民族大融合等等,也都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大清朝的滅亡原因是複雜的,一個王朝的滅亡,有時候真的不是一個皇帝能左右。

滿清的失敗,主要是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海禁,一個是火器不足。

滿人的老祖宗是馬背上得天下,能騎善射是他們的王牌絕招。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像坦克一樣,風一樣席捲平原地區,當時的步兵根本無法對付。

在古代也就岳飛和諸葛亮做到了用步兵打敗騎兵,可見騎兵的重要性。入關以後,清朝還是以騎射為根本,他們認為依靠騎射他們就是無所不能,但是火器時代的到來,大清朝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也受到了外來者的毀滅一擊。

大清朝對火器的牴觸似乎是天生的,他們殺火器工匠,還燒燬火器技術。

清朝認為自己的是天朝,他們和其他的封建社會一樣,都採取了海禁政策,可惜清朝點背啊,別人海禁沒事,他海禁倒了黴,工業革命爆發了,清朝一下子成了“弟弟”,被那些長毛碧眼的傢伙給收拾了一頓,背上了貽誤中華的罪名。

大清朝的滅亡,一個是來自己腐敗,這個問題每個朝代都有;一個是因為脫離了時代,而清朝所處的時代又是一個飛躍的時代;


順手關注野史日記,一起了解歷史!!


野史日記


清朝能幹的皇帝,在我看來也就三位,那就是康熙,雍正和乾隆!

大清初期!

大清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末代皇帝溥儀被逼退位,共經歷了275年,12位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只能算是大清的締造者,如果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來的大清存不存在都不好說!而順治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在位時期很多事情都是攝政王多爾袞在幫他打理,作為一個帝王,順治不想著如何去擴大領土,而是一心想著去出家為僧。給後來的康熙留下了很多爛攤子。



鼎盛時期!

大清的鼎盛時期,也就是“康雍乾”盛世。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他8歲登基,長大後擒鰲拜掌控實權,平三藩掃除內亂,抵禦沙俄侵略,親征準噶爾汗國,讓其俯首稱臣,在位60年為“康雍乾”盛世開了個好頭。雍正時期,治理貪汙,在康熙帝的基礎上把大清的國庫也填滿了,可以說在雍正期間大清的國力,財力都達到了頂峰。乾隆在位60年,他治理下的大清,國土面積增長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最多時候曾擁有19個附屬國。他們三個人可以說真的很能幹,既擴充了領土,又富強了大清,把大清帶到了頂峰。



沒落之路!

大清自嘉慶包括後面的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這幾位皇帝雖然勤勉,但是拿不出一點政績,跟能幹沾不上一點邊,面對洋人只是不斷的割地賠款,到後來致使中國國土大量流失,成為八國聯軍的笑柄。至於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只做了3年大清皇帝,說他能幹你信嗎?


大清的衰落是有他的必然性的,在最鼎盛時期以天朝自居,閉關鎖國,錯過了工業革命,導致科技落後於國外很多,最後讓洋人的洋槍,洋炮打開了國門,這時候再想努力,但為時已晚!


唐古看今


(關注林生觀歷史,你將每天獲得不同的歷史解答)

清朝的皇帝,除了同治以為,其他都是肯讀書,會讀書的學霸,尤其是康熙,讀書讀到吐血,皇太后反問他:咱家又不用科舉,為什麼要讀書讀到這麼辛苦?

晚晴時期,清朝走向了沒落,有人說這個時期,清朝就像一個農夫,牽著老牛在一步一步耕作,西方國家是一個水手,航海時代的開拓精神使得國家發展迅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指南針又是中國發明的,而且是第一個應用在航海用途,造船術在鄭和下西洋時期是世界第一,偏偏落到這步田地,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比喻是正確的!有果必有因,清朝的衰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閉關鎖國的實施其實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延續,中國的皇權一直緊緊的抓住重農抑商的信條不放,對於國內的工商業是一味的限制,對於海外貿易,港口的開放更是覺得沒有什麼所謂,認為大天朝無所不有,但其實在當時,清政府的財政來源主要是依靠田賦,貿易收入其實少之又少。


清朝統治者的自大心理

清政府乃至上千年之前的王朝,都是封建文化國家,這種封建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了,再有自鄭和下西洋以來的宣揚國力,耀武揚威,造成統治者的目光障礙,認為清王朝是世界的主宰,是天朝之國,全世界都是蠻族,都應該來參拜,有外國使節來訪,還一定要要求人家跪下。不肯踏出國門,還一副井底之蛙的樣子。

隔離了人民與外界的聯繫

上層建築決定了經濟基礎,清王朝統治者的閉關鎖國與自大心理,在這種統治下的子民自然安於現狀,清初的鎮壓沿海地區的鬥爭之後,先後宣佈了“海禁”“遷海令”來限制海上貿易的發展。也隔離人民與外界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