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換種方式生活,焦慮就會蕩然無存

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飛速發展的今天,與之相伴隨也出現了更多的問題。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不斷提升,使我們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焦慮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滋生,解決焦慮的困擾,顯得更加迫切。它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後果之一,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問題。

換種方式生活,焦慮就會蕩然無存

無論是上層社會看似風光無限的精英們,還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為生活忙碌的人群,每一個階層都被各種程度不一、類型不一的焦慮困擾著。焦慮就像一場傳播範圍極廣、持續時間極長的流行性感冒,發現及時,可以將其遏制在萌芽階段,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引發多種併發症,甚至演變成不治之症。沒錯,焦慮就像不治之症,惡化迅速,根治緩慢。但是,我們在完全絕望之前難道就真的只能任其發展下去嗎?

我們都會焦慮,這毋庸置疑,但是值得區別開來的是焦慮的側重點與輕重不同而已。焦慮很容易引起我們的心理失衡和短期的負面情緒的爆發,這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它還是一種群體的心理狀態,廣泛地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裡,只是因人而異,會出現良性與惡性的本質區別。

作為“惡性”的焦慮症,它並不見得就真的是不治之症,它只是由於對心靈的管理不當引起的,所以要想拋開焦慮的重壓,還是要從問題源頭解決。

最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急速變革和轉型,我們不可避免地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甚至還要相應地改變我們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這意味著社會整體利益結構的巨大變化,每個人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很可能在一瞬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存環境都緊張不已,嚴重缺乏安全感。

這種對現實的擔憂和對未來的不可預測性,就是形成焦慮症的最根本原因。比如,“中等收入焦慮症”,那些工資收入位居社會中等水平的人群,看似過著不愁吃穿的自在生活,但是與工資相對應的各種壓力也接踵而來,房產、教育、醫療,這些領域上的投資也成為他們焦慮的集中點。

由此看來,焦慮症的產生完全是因為我們自己施加給自身太多的壓力,要想讓自己有可能擺脫窒息,就要給自己來一次深呼吸。

我們之所以感覺自己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過度期待”。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有一個最完美的期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要不斷地追求。但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生活並不是一切盡如人意,拼搏久了就會讓人產生厭倦感,疲憊隨之而來。

與其一味地給自己制定高不可攀的人生目標,不如給自己規定一個下限,只要生活能夠滿足你的最低需求,就證明你的生活可以毫無壓力地繼續。最壞的打算就是最好的防守,給自己一個最壞的打算,就不至於令自己一敗塗地。有了最穩妥的失敗預想,也就沒有什麼失敗會令我們措手不及了。

站在最底層向上努力,每走一步都是進步。把對自己的要求降低,也就沒有了過多的慾望與壓力,生活自然會恢復輕鬆自由的狀態,焦慮感自然無法生成。可見,焦慮是我們自身心理鬱結的結果,只要我們開朗地面對每一次壓力的挑戰,平淡地看待成功與失敗,那麼自然可以消除焦慮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