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難得糊塗,你對這句話理解是什麼?

快樂小冷雨


應該是大智若愚吧!

某些事情上,不涉及到原則問題,可以不必那麼較真。

人真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塗,有自己正確的立場就可以了。其他小事情上,得饒人處且饒人,能讓著你的我就讓著你。能裝不知道的,就裝不知道。

其實誰都不是傻子。真正的寬容大度別人是能感知到的。其實我們這樣做並不是真的糊塗,而是不想與人計較太多。

計較的後果就是都不開心。難得糊塗,難得開心😊。

真正的大智慧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開心一樂,什麼事哈哈一下就過去了。表面上一團和氣比較重要。



揀芝麻的小孩


下面這則笑話很能說明問題:
某日,女秘書神色凝重地來到領導辦公室,領導正和一位下屬在討論文件,這位女秘書說:領導,我懷孕了。

領導繼續低頭看文件,然後淡淡一笑:我早結紮了。

女秘書楞了一會媚笑道:我和您開玩笑呢!

領導抬起頭看了她一眼,喝了口茶說:我也是。

試說這位下屬目睹了這一幕,是逢人便誇領導的智慧還是沉默不語,裝作啥都不知道,恐怕但凡有點智慧的人都會裝糊塗,假裝啥都不知道。難得糊塗,其實有時候更多的是我們不得已為之的自保之計,有時是主動為之,有時候是被動為之。


洛水大咖


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看透不說透,

為人處世之道,

凡事想開點,不要事事爭明白,

謙卑不張揚,大事明白,小事糊塗,特別給自己的親人,朋友,

不要處處爭高低,理是爭回來了,

面子贏了,親情沒了,友情沒了,

做人,只要不違反原則性問題,

就要學會在親人,愛人之間,裝傻,裝糊塗,相處起來才能更萬融洽,,,






得失隨緣884


一看到“難得糊塗”這四個字,腦海裡立刻就跳出了另外幾個詞: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抱朴守拙、緘口納言…

如果是通俗點來理解“難得糊塗”,那就是裝傻。人家心裡其實洞明著呢,可就是不表現出來。

難得糊塗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或者說是一種精明的生存哲學。明明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偏偏一副痴呆懵懂的愚頑模樣。

這種人從來不會霸氣外露,也不會賣弄才學,更不會炫耀自己。他們不張揚、不高調、不盛氣凌人、不自以為是。這種人,才是真正充滿智慧的聰明人。

精於糊塗之道的人,跟任何人都可以處成朋友。哪怕是有些朋友偶爾會拿他開玩笑,甚至是調侃他、嘲諷他、冒犯他、責備他,他也會以一顆包容心去微笑面對。

正所謂“春風化雨、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精於糊塗之道的人,其寬以待人、平易近人的處世態度,往往更容易獲得所有人的親近與歡迎。

精於糊塗之道的人,表面愚拙木納,實則精明聰慧。須知“人至察則無徒”,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上想要更好的生存,萬不可事事較真,不要太過於計較,更不要精明過頭。做人糊塗一點,給人留有餘地,方能廣結善緣,換來得道多助。

精於糊塗之道的人,他們大多生性豁達開朗、隨緣隨性。他們懂得知足常樂,更懂得苦中尋樂。他們心裡明白,這世上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都是出於情非得已、心不由己。所以他們最懂得何時該裝糊塗?又為何要裝糊塗?

難得糊塗,糊塗難得。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真正把人生給活明白了的人,往往就是那些看似愚拙的“糊塗蛋”。


牛哥談人生


難得糊塗大意是說看透不說透,看透假裝沒看透,揣著明白裝糊塗。“看透”是能力強、智商高,而“不說透”、“裝糊塗”則是智慧、是境界,而要達到“不說透”、“裝糊塗”的境界則需要修煉心性、培養道德、提高涵養,難得糊塗的“難”就體現於此。




X射線60945207


難得糊塗,其實就是難得明白,鄭板橋將這個話反著說,不得罪官場,還非常幽默帶著仙氣,流傳至今,仍有琢磨不透的奧妙。

鴻儒碩學常謙虛,知道學問面前自己就是一過客,不敢顯大。就是半瓶子醋,動不動專家自居,似乎無所不知。其實半瓶醋沒真明白,才顯出絕對不糊塗的樣子。然而真明白了,也就接近“糊塗”的境界,知道理未必講得清(理到深處自明,理是講給自己的,不是辯倒別人的),於是不計較不爭辯,順其自然。當然法理和公理不辯自明,無需打嘴架。

你若見市井之徒打架,雙方都是有理的“神”一般(自我有理能講出唾沫星子),才能為幾元錢大打出手。因為不明白(沒達到難得明白的境界),才是真糊塗,真為了計較小事去拼命。

難得糊塗就能難得明白,難得明白才能難得糊塗。神奇的是,這兩個詞可以互換,交換一次境界便升騰至高。

比如你明白了,生的結局是死,開始的結果是結束,吃喝之後是拉撒,好的物極必反是不好,牛逼的下場必然一地雞毛。那你的難得糊塗就是生而珍惜不求計較(活著就好,哪有工夫搭理那些小破事),開始時便可以忘我地高興,卻也不膨脹牛逼的以為自己永遠是新娘,等容貌衰老也不必害怕,一笑而過(因為明白得早,所以有資格糊塗)。

最有趣是有點地位,有點錢,有點理了,也不是得了意得了理,就瞧不起別人,不讓著人家一點(得理不讓人)。因為難得明白,自己不過是這些東西的“快遞”,很快就會交出去,於是才能難得糊塗於自己的得失(得了意如同沒得,失了意如同沒失)。這就是比較高的境界了,既然不怕得,焉能怕失去!



小林作家


“難得糊塗”,一般寓意於自認為“吃虧”的自我安慰方式。因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難免有“吃虧”的現象發生,也因此很多人總會大度一笑:“難得糊塗,吃虧是福。”但這“難得糊塗”,它可以理解為兩種意思:一是在不吃虧下裝糊塗,二則是真吃虧了說糊塗。下面小編舉例說明一下。



一,不吃虧裝糊塗。前段時間,小編有一友撿了個包,裡面有大幾千現金和一些銀行卡,朋友二話沒說拿到派出所登記,也巧,失主也報了案,二人在派出所握手甚歡悅,失主為表示感謝,掏出兩千元欲塞進朋友口袋裡,朋友斷然拒絕了。這事算過去了,後來又經派出所民警瞭解,人家那個包是名牌包,價值好幾萬,我那朋友得知後說:“早知道失主不差錢,兩千塊我就收下了。唉!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其實,朋友是在裝糊塗,拾金不昧是中國傳統美德,道理都懂的。

二,吃虧了真糊塗。小編前兩天晚邊去菜市場買菜,在菜市場拐彎處看到一老人家框裡剩兩把青菜,我就讓他秤一下,讓他早點回家。等我回家拿出來一看,裡面包的都是黃的爛的菜葉,小編還真氣了一會,後來想想,老人家也不容易,算了,難得糊塗,吃虧是福!

總結:難得糊塗,是在人與人相處之間,自感吃點小虧的自我安慰方式。但如果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也就是吃大虧了,那你不是難得糊塗,你是真糊塗!最後借用一句話:“不吃一塹,不長一智”,來結束今天的話題。


詩驀詩書畫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他自己有過較確切的表述。首先是把生命分為兩段:糊塗期與聰明期。其次是兩個時期的目標:在糊塗期,人們的目標是聰明;但進入聰明期後,卻發現喪失了糊塗期的諸多快樂,因此,目標有變成了糊塗。第三是難易比較:這個聰明入糊塗,比起糊塗入聰明,卻是困難多了。最後是理由:對比鄭板橋沉默了,他沒有明說,因為他很聰明,知道這方面分歧很大,怎麼說都不能令人滿意,所以緘默了。他不說,就給了後人亂說的機會。因此,我也想亂說一通。

在說之前,首先要弄清糊塗的意思。鄭板橋想入的糊塗,並非聰明之後的糊塗,而是聰明之前的糊塗。聰明之後,想入聰明之前的糊塗,不止是難,實際是辦不到的。

另一個,我說一下鄭板橋認為糊塗和聰明哪個好。鄭板橋認為糊塗好,這不是假裝的糊塗,是真正的糊塗,是對聰明充滿了嚮往的糊塗,是成為聰明之前的糊塗,絕對不是老糊塗了的糊塗,更不是老年痴呆症的糊塗。

下面說說為什麼從聰明入糊塗困難?一個是遺忘困難,正確的東西很難遺忘。第二個是返老還童的困難和恐懼,如果忽然回到了少年心態,卻白髮蒼蒼,這也是十足可怕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可以,但真成了發少年狂的老夫,也是難以容忍的。青春一去不復返,難得糊塗實際是對這個真理的另一種描述。

對於青澀和成熟,鄭板橋與其他人一樣,都是貪婪的,好處都想佔全,既要長生不老少年貌,也要老人的歷練謀略和財富地位。但清醒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在婚姻裡,有圍城之說,裡面的想著外面的好處,外面的想著裡面的好處。人生裡也一樣,青澀的想著成熟的好處,成熟的想著青澀的好處,於是有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故事。

有不少人,認為鄭板橋欣賞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偽君子,顯然與他的本性不合。

其實,在人的一生中,總是在兩極之間搖擺,總是在徘徊。毛澤東說,事物總是向其對立面轉化,還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也就是說,背叛或反叛是人生不可逆轉的命運,忠誠永遠只能是虛偽。無論對己,還是對人,都是如此。


王新莊律師


難得糊塗是一種積極的處事哲學,掌握得好,就能心平氣和給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

難得糊塗並不是說什麼事都糊塗,沒有原則立場,做老好人得過且過,而是大事講原則小事裝糊塗。特別是在家裡,面對父母妻子孩子,就不可斤斤計較,要學會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家裡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糊塗能使老少開心,家庭和睦。

日常生活中對同學朋友街坊鄰居領導同事,只要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都應該用裝糊塗的方法對待,這樣就會關係融洽,事業順利工作開心。


老班長王雨田


我個人認為,“難得糊塗”這句話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理解。

先說積極的方面。“難得糊塗”代表了一種豁達、不計較的態度。尤其是在接人待物方面。比如別人佔了你的便宜,比如有些人做的事情“不合規矩”,比如有些職場上背後的“小動作”,比如你對某個人的認知等等,心裡有數就好了,沒必要一定要水落石出地表述出來,一定要針鋒相對。凡事留有餘地。就像妹尾河童老爺子書裡說的:“不要做那種說真正的傻瓜是傻瓜的有失禮節的事”。這種“難得糊塗”是我個人認為是可取的。

而消極的方面,“難得糊塗”是一種放棄和不思進取。尤其是在學習方面,有難度有困難就退縮,想不明白的事情就不想,需要努力的時候用這句話安慰自己自願放棄,這時候的“難得糊塗”就是真的糊塗了。

當然,當年鄭板橋寫下“難得糊塗”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一種抵抗,作為現代人,即便對社會現實有不滿和不理解,也不能以“難得糊塗”為藉口來避世,還是應該在滾滾滾紅塵中潔身自好,修煉自身,取其豁達積極的一面,這樣我們的日子會不會感覺更美好一些?

該清醒時清醒,該糊塗時就假裝糊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