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

1.

《人間處方》

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

人生在世,難題便在於如何與這世間、與自己和解。生活、工作會黯然失色還是熠熠生輝,都取決於此。從2500多封作者現今留傳於世的書信中,整理出七大主題:挑戰、幸福、品行、批評、處世、矜持、表現。作者寫給青年、摯友的這些信,都是充滿智慧的生命話語,給出與這世界達成和解的方式。能讓人的心靈頓時輕快起來,彷佛一位隨行的心靈導師和你一同解決人生所有問題。而作者就是夏目漱石。

彙總了夏老師各個時期對生活的感悟。有對朋友的開導,有對弟子的指點,也有對自已的微嘲,有工作上的往來,也有與妻子的對話,有對別人作品的評價,也有對自已的作品的說明。對現代的人也有大的啟示意義。對於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來說 ,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零散的金句,往往會在無意中點破世俗中的人們迷失的方向。

很多時候一個作家寫的小說,虛構的成分很多,裡面有些指點迷津的內容,也往往被人物情節分解了,不容易被讀者吸收到。這種日常書信往來,更能顯示作者的真性情、心境和態度。

“人生在世,難題便在於如何與這世間、與自已和解。生活、工作會黯然失色還是熠熠生輝,都取決於此。夏目漱石寫給特定的熟人、摯友的這些信件,都是充滿智慧的生命話語,給出與這世界達成和解的方式。有的是綿柔安慰劑,有的是苦口一良藥,無論頭疼還是心痛,外症抑或心病,本書的處方總有一款能治你的問題。”


2.

《雲》

作者: [日]山村暮鳥/著 / 小滿/繪

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

山村暮鳥在《雲》中的123首小詩,浸透了童心的美好,似乎沒有什麼技巧,就是在單純地寫一些簡單至極的事物、場景——卻能夠讓人覺得,生活中這樣的時刻真的是越來越少了。那麼,這樣的時刻,是從什麼時候就開始遠離你我他的呢?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日常中都不曾缺少過各種各樣的丟失,但唯獨如純真這樣的字眼,似乎即使是真的丟失了也不會有所觸動;甚至雖然不曾丟失,卻自作聰明地為“純真”之類進行了某種遮蓋,似乎生怕遭到別人的嘲笑……

對於山村暮鳥來說,其實他也曾經是那些匆匆前行的人裡面的一員,也曾經熱衷於追求先鋒、熱衷技巧。但到了後來,他似乎明白了些什麼,心態漸趨平和,有了一種“所得即所見”的想法,並且成為了他的詩歌的創作特點和方向。

在他的筆下,鄉下的大河也似乎是有了生命,而孩子們則會打趣說——腦袋/因為老被敲來敲去/然後大人/才變聰明的吧——像這樣的轉折,在山村暮鳥的詩裡到處都是;而更為普遍者,是他乾脆開啟了對自然狀態下的人、事、物的擬寫,根本不講究什麼變化或者技巧……但是讀過一首又一首,再驀然回首,才會似乎有所品味:孩子眼中的這個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

山村暮鳥把自己變成了孩子,也以一個孩子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一個忙於匆匆前行的大人們,確實是很難注意到這些不一樣的“風景”的!而且很多時候,他們不僅不會注意到,還會煞有介事地指責孩子說:“你說得不對,應該是這樣的……”其實,大人們倒不一定是錯了,只是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日常給迷住了雙眼和內心,總是覺得一切都不會那麼簡單;倒是孩子,在他的“最初”,才得以保留了更多的純真與美好。


3.

《藍夜》

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

女兒金塔納離去,瓊·狄迪恩懷著深情回憶過往,在藍夜的映襯下,金色的往事重現。女兒婚禮那天,頭髮上編著千金子藤,頭紗下隱約可見肩膀上雞蛋花的紋身,用花環代替花束,桌子上擺著黃瓜和西洋菜三明治,這些都是女兒的情感寄託。我們舉杯,祝福傑拉爾德與金塔納幸福、健康,擁有愛和好運,生下漂亮的孩童,卻不知道這些在他們身上根本無法成真。

誰能想到,結婚後不久,女兒竟生重病住進重症監護室,在二十個月的治療中,女兒輾轉四家醫院,只有一個月能勉強走走路,“我”回憶那些細節,所有的重症監護室都是一樣的藍白印花窗簾,輸液管的滴答聲,肺裡的水泡聲,隨時想起的警報聲,為了防止感染穿得全副武裝。“我”無法承受,因為,這種事情不應該發生在她身上。生而為人,還有什麼痛苦比目睹自己的孩子死去更可怕呢?萬物皆有時,失去後才發現之前那些時刻的寶貴,“從此,當“我”說時光流逝時,我卻暗自相信,我的時光沒有流逝,我的藍夜永續。女兒離開後,她所有的情感寄託都成了“我”的執念。

翻開一張張照片,“我”陷入回憶,一張張照片都有某種東西,照片裡的金塔納穿著我買的舒服的衣衫,我們生活在海邊,她蕩過鞦韆,在浪濤裡踢水,她送過我們明信片,還根據海島生活寫了一首小詩《世界》。那時我常常對女兒說,刷刷你的牙,梳梳你的頭髮,我在工作。

重溫往昔,“我”陷入自我懷疑,難道問題一直出在我的身上嗎?五歲的金塔納,牙齒鬆動,託尼伸手就把牙齒拔下來,而我卻急吼吼地要去急診。還有金塔納關於“破碎男”的回憶,這是女兒的恐懼所在,現在也成了我的恐懼。

翻檢舊物,我已經不再珍視紀念品,那些無法歸類或說出用途與屬性的物件。許多婚禮的請柬,新人已告別婚姻;許多彌撒通知單,已故之人的面容我已忘記,這些東西讓我意識到,許多寶貴時刻已如指間沙般流逝。

走到最後,我重新審視那些小事的寓意,我盡責了嗎,我是不是一直有問題,如果母女之間能夠完全互相理解,是否女兒的恐懼就沒有了,或者是,只有我的恐懼沒有了?

沉浸於夏日那短暫的“藍夜”中,給了瓊思考的安慰。它告訴人們萬物皆有時,時光一直在流逝,但不洶湧,沒有察覺到它的流逝能夠怪誰呢。時間始終是“如此緩慢啊,卻又深刻地行走”。瓊當然也會誠實地袒露自己的脆弱,必須事後才懂得珍惜感恩有愛人相伴的時光,是誰能承受的呢。“時光流逝”成了文中一個魔咒的音符,它不時敲響,吞噬瓊無盡的思辨質問,只因“時光流逝”。她感到不可理喻的是,所有人生的重大節點變化,為何都似在昨日?

“有沒有可能,我從來沒相信過時光的流逝?

我有沒有篤信過,這世上會有永久持續的藍夜?”

唯怨一年藍夜太短,但瓊的孩子一定篤信永遠持續的藍夜就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