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天圓地方”又有哪些深刻的人生祕密?

古時候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有了天圓地方之說。而人立於天地之間,人道的玄機也就隱藏在這方圓之間。

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天圓地方”又有哪些深刻的人生秘密?

老祖宗的做人智慧就藏在“外圓內方”這句話中。簡單四字能做到者從古至今真是少有人,尤其至今社會風氣崇尚自由個性,做自己,相比外圓,內方顯得更重要些。

也有人不贊同,那在我們小的時候, 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誠實。

當我們走上社會後,卻發現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善良被人欺;正直被排擠;說真話就是傻冒,相比外圓的處世圓滑會說話的人好處全拿到,步步高昇。我們純真的夢想開始在現實的無情中碰得粉碎,

於是我們猶豫、彷徨,懷疑我們所接受的思想,懷疑自己做人還堅守著“方”是不是很傻氣?

可沒有底線的人或民族是可怕的,亦是可憐的。沒有方

世界便沒有秩序,便失去約束。一個國家有自己的法律制度;

一個軍隊有自己的紀律條令;一個企業有自己的規章制度;

一個家庭有自己的規矩習慣;

一個人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這些都是”方“。

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天圓地方”又有哪些深刻的人生秘密?

這種“方”猶如一個大廈的鋼筋水泥結構和一個人的骨絡,是大廈和身體賴以存在、支撐和站立的基礎,這就是“有圓無方則不立”。

一個民族、一個人為人處事,只有圓,沒有方,處處“打太極拳”,講話態度不鮮明,讓人摸不著頭腦,模稜兩可;行為上不果斷,猶猶豫豫,則讓人覺得過於圓滑,沒有個性或缺少魄力,很難真正在社會上成就一番事業。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

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

大多數官員都是趨炎附勢之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

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

任座回答說:“大王您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您的弟弟,而是分給了您的兒子,可見您是昏君。”

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

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為什麼這樣說?”

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回來赴宴。

故事裡大多數官員是“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屬於世故小人;任座則是“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來臺,這樣的人難免受到挫折,被人穿小鞋,甚至招來殺身之禍;那位大臣就是“內方外圓”的人了,既沒有牴觸對方,又幫別人化解了矛盾,讓對方很受用。

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天圓地方”又有哪些深刻的人生秘密?

做人處世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稜有角,只方不圓,必將碰得頭破血流,處處有礙。講究說話的方式不是圓滑,你想想面對努力卻沒取得好成績的同事向你請教,你說我早看著你那樣做就知道一定會失敗,可誰知道你願意不願意聽呢?你下次就該這麼這麼做,巴拉巴拉說一堆。你雖幫了他,可能他不但不領情還記恨了你,想著原來等著看我笑話呢,哼哼。。。

你若換成這樣說:“我看過了你怎麼做的,覺得問題不大,你看看這樣這樣修改怎麼樣?”可能又是一種結果了。

還有人覺得我就煩人說假話,一副假惺惺地樣子,什麼都為別人好,其實都是為了自己。自己說話直,也讓別人說話直,否則就是假。為人處事死守著一些規矩和原則,毫無變通之處,不懂得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把握,則流於呆滯和拘泥,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但是如果八面玲瓏,圓滑透頂,只圓不方,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佔便宜,也必然會使別人心生疑慮,處處提防,阻礙自己的發展。

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天圓地方”又有哪些深刻的人生秘密?

因此人這一輩子大多在內方與外圓之間做平衡,追求那個做人的至高境界。

你看那水沒有固定的形態,在方形的容器裡就是方的,在圓形的容器裡就是圓的,這就是“隨方就圓”。它才是智慧與通達的成功之道。隨方就圓作為古人做事的智慧,指的是當方則方,當圓則圓,既勇往直前、堅持原則,又靈活變通、圓融自如。

方,是一種做人的原則;圓,是一種處世的智慧。善於做事的人,會把那“口”字變成圓圈,留下一個圓滿的結局;不善做事的人,事後只會留下一個缺口。

放到具體環境裡,需要我們加強學習,充實自己的學識,加強自己的修養,做一個有內涵的人。學識和涵養是“外圓內方”的基礎。有了知識,有了技術,有了底氣,才能做好“外圓內方”。

真正外圓內方的人,外表非常謙和謙虛,實際上子裡頭有非常堅定的東西,有種信念。外圓內方的表現就是在處理事情,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能夠做到遊刃有餘,處變不驚。這既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也是外圓內方的修養的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