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漳浦:清泉岩石刻

漳浦:清泉岩石刻

資料圖

清泉巖,亦名清泉庵,位於漳浦縣城西南郊大南坂農場下樓村,是梁山北麓的一個古剎。據《漳浦縣誌》記載:清泉巖“在下布梁山之半。由庵西行,半有巨石架空,泉從石中出,清冽,故名。”

  清泉巖佛寺始建於宋代,元代坍廢,到了明成化年間,僧人伯成來此住持,於崖石下重新構築土木結構的寺廟。嘉靖間,漳浦人陳梧再次出資重建,由僧人智山住持。清代的蔡溎、蔡新兄弟等也多次出資整修。傳至今日,清泉巖已成為漳浦一處集自然景觀之美與人文藝術之勝於一體的名勝古蹟。2005年,清泉巖摩崖石刻及造像被評選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創時,巖寺是利用一個天然石棚構築而成的。石棚寬廣約10米,微微前傾,頂上刻著“蓬萊深處”四個斗大的字。石棚中有一泉眼,泉水常年不斷,從十幾米高的崖上湧瀉下來,雨季時可大如瀑布;枯水期又細如遊絲,顫顫巍巍地飄落。現存的巖寺是一座三開間的大殿以及前殿、廊廡、東廂,規模並不大,但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景觀甚為豐富。巖寺以大石崖為屏風,泉水從崖上飛流而下,繞過巖寺,穿行在嶙峋的岩石間、小路邊以及鑿出的臺階旁。如此,一泓清池,幾叢翠竹,可謂“兩澗泉聲喧佛國,一天秋色散梁崗”!

漳浦:清泉岩石刻

資料圖

為此,“好事者著為八景,有蟠桃塢、說夢臺諸勝”,康熙《漳浦縣誌》如是說。可惜沒有記載八景全稱。而“蟠桃塢”只是大字石刻之一,所以一般認為,這些大字石刻“漸隔塵寰”“蓬萊深處”“九鯉飛躍”“蟠桃塢”“茂林修竹”“清泉洞”等便是八景之一。然而,“說夢臺”一景的景名石刻卻無跡可尋,耐人思索。康熙《漳浦縣誌》有言:“其有壘石為室,匾曰丹霞洞天。”可能也是一景,現在該石室已不存在。乾隆《漳州府志》又記載:“乾隆大學士蔡新在清泉巖建二書室”,現亦不存遺址。只有一處石壁上鐫“覺岸”兩大字,上部正中鐫“乾隆御筆”篆印,落款有“乾隆甲戌臣蔡新”的字樣。這是蔡新於乾隆十九年歸省老母時,乾隆賜給他的橫幅。回鄉後,蔡新把御書摹刻在岩石上。也許這石壁就是原來蔡新所建書室的後壁,後來書室坍廢,而石壁上的鐫字至今完好。一旁還有“登臨駐節”石刻,是乾隆間為大學士蔡新至此登臨而鐫的。

漳浦:清泉岩石刻

漳浦:清泉岩石刻

  在這些歷代題刻的摩崖石刻中,最負盛名的還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石刻和明人陳梧的《清泉招隱八首》。

  說到心經石刻,不由令人讚歎不已。那恢宏的氣勢,風雨狂注般的運筆,橫掃巖壁,如同天書道符,通篇結構變幻莫測,卻又跌宕有致,渾然一體,吸引了許多書法家前來研賞。根據《漳浦縣誌》記載,為身毒國僧人所作,亦即印度和尚的作品。這長5.5米、高2.5米的空間裡,似字似畫的符號,大的長達2米,有如狂濤奔騰,巨瀑飛瀉;小的則不足方寸,有如瀑布噴濺而起形成的水花。每當夕陽的餘暉停留在這一片神秘的石刻上,巖面上的金色線條似乎擁有了生命力,變成了一群狂舞的金蛇。除了楷書落款:“萬曆癸酉歲臘月清泉翁虛穀道人比丘智山鐫石”之外,無人能夠看清那狂放背後的底蘊,因此成為書法史上的不解之謎。這些神秘而又放蕩不羈的線條,永遠地凝固在冰冷的岩石上,供後人瞻仰。無獨有偶,江蘇省江陰市人民公園中也有一通類似的石刻。根據清嘉慶三年江陰知縣楊世綬的題識,原碑年代久遠,後毀於火,清乾隆重刻,乃唐代大書法家懷素所作。該碑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陳梧於明萬曆元年鐫刻的《清泉巖招隱八首》則刻在與《心經》石刻相對的石崖上。它同樣也是一幅極其豪放的書法作品,堪稱詩書雙絕。

  清泉巖與歷史名人的不解淵源不僅止於此。清泉巖寺前還保存著由蔡新兄長蔡溎書寫的“地契”――“清泉巖傳燈遺產記”。蔡家子弟關愛清泉巖,在清泉巖潛修禪宗,為表示對佛祖的虔誠,特將屬其所有的寺廟周邊土地奉獻給佛祖,並寫記刻碑立於寺前為證。這也是清泉巖僅有的一座碑記。

  清泉巖供奉的是如來、觀音,歷來香火極盛。佛光普照千年,往來祈願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虔誠朝拜。人們的腳步拂去了時間的風塵,而清泉巖也將以它神聖的姿態觀照世人、觀照未來。(商藝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