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歌爾關鍵核心指標逆市上揚——萬變是市場 不變是“內功”

歌爾一直在狂奔。

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均實現逆市上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智能手機出貨量總體下滑的大背景下,緊抓以智能無線耳機、可穿戴設備等為代表的新智能硬件市場發展機遇,與國內外諸多大客戶形成了穩定的合作關係。

歌爾之所以能夠逆市上揚,除了因為有前瞻性的戰略預判和市場洞察力外,長期堅守主業、苦練“內功”也功不可沒。

用創新鑄造核心競爭力

作為聚焦消費類電子領域的高科技企業,成立於2001年的歌爾一直圍繞“精密零組件+智能整機+高端裝備製造”的戰略方向發力。目前,公司已在聲光電精密零組件及智能音頻、VR/AR、智能穿戴及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居市場領先地位。

歌爾決策層一直認為,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緊跟市場和用戶需求,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掌握行業最新科技。這一點在產品、技術都迭代很快的消費類電子領域尤為重要。為此,歌爾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命脈,每年將主營業務收入的7%至8%拿出來專門投入研發。截至目前,歌爾已累計申請專利16500餘項,其中發明專利7000餘項、國際專利1100餘項。在中國電子元件百強企業榜單中,歌爾的研發實力連續4年遙遙領先。

同時,歌爾還在美國、日本、韓國、丹麥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北京、青島、深圳、上海、南京等城市分別設立了研發中心,全球研發佈局和24小時研發體系基本形成;與中國科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等多家知名科研機構及高校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共同致力於聲光電領域前沿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歌爾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火炬計劃等項目,參與了虛擬現實等多項行業標準的制定,擁有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

除在精密零組件領域保持較強競爭力外,歌爾還在微電子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在MEMS(微機電)領域,歌爾累計申請專利1500多項,MEMS傳感器產品市場佔有率全球領先。歌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傳感器及其集成式傳感器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2018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可廣泛應用於智能穿戴、航模無人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

用智能推動製造再升級

要把先進的科技構想變成高科技產品離不開高端製造。為此,歌爾從2003年起便開始佈局自己的自動化裝備團隊,公司自動化設備年出貨量約1萬臺/套,SPK、MIC等零組件生產線自動化率達到90%以上,居行業領先地位。

公司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有近2000人的專業團隊,以知名專家為帶頭人,聚集了大批具備高學歷和豐富行業經驗的專業人才,涵蓋了與高端裝備相關的產品研發、加工製造、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同時,歌爾還融合人工智能與機器視覺技術,為消費電子製造提供精益自動化裝配、測試設備與生產線;在聲光電等領域擁有核心平臺設備與核心測試技術,可提供先進的高端裝備整體解決方案。

歌爾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消費類電子產品製造具有明顯的離散、非連續生產等特點,市場變化快,產品迭代週期短,定製要求高。行業特點決定,歌爾智能製造必須走效率提升、靈活性提高和資源優化的路徑。

基於這一判斷,歌爾搭建了柔性化智能製造生產線,並利用自主研發的數字化設備協同控制平臺,協調生產製造運營的各個環節。2016年,歌爾的“可穿戴設備智能工廠”成為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及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2017年,“面向可重構和微服務的可穿戴產品智慧工廠建設”項目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製造新模式應用立項;2018年,“精密電聲器件數字化車間建設”項目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技改專項立項,“基於邊緣計算的智能傳感器數字化車間集成應用”項目成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工業互聯網專項項目。

用人才夯實發展底氣

實現持續創新和智能製造升級,離不開人才支撐。為此,歌爾早在多年前就提出“兩個一萬名”目標。“兩個一萬名”是指,擁有1萬名從事ID設計、材料研發、軟件開發等中高級研發工程師,1萬名從事精密模具製造等工作的中高端技師和工藝師。高端核心技術人才隊伍幫助歌爾奠定了強大的競爭優勢,研發工程師和技師/工藝師的密切配合,讓高新技術走出了實驗室,變成了炫酷又好用的現實產品。

不過,歌爾並不滿足於“兩個一萬名”的人才佈局。因為,一個健康的人才隊伍不僅要包括高端人才,還要有大量人才儲備,並形成梯隊。

為此,歌爾每年從重點高校招募千餘名專業對口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作為“歌爾之翼”充實到研發人才隊伍中,併為他們規劃了前景可期的職業成長路徑。同時,歌爾還與20多家職業院校聯合培育技術人才,力爭在“現代學徒制”基礎上,開發完善深度技師培養體系。歌爾同時也為技師和工藝師設計了專門的成長路徑,讓他們儘快成長為新一代“大國工匠”,獲得更高的職業榮譽感和待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管斌 通訊員 潘月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