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中國曆朝歷代不乏昏君,但有一個朝代卻與昏君特別“有緣”,那就是明朝。

明朝享國276年,前期統治者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都是有雄才偉略的君主。可到了中後期,情況卻急轉直下。偌大的朝廷內,奸臣、閹宦、黨爭層出不窮。而此時的皇帝都在幹啥呢?他們要麼玩物喪志,沉溺於溫柔鄉里;要麼整天忙於嗑藥,一心想著求道修仙;還有的乾脆撂挑子不幹,連續幾十年不上朝,大臣們想見一面都很難。

在過去,如果一個朝代發生這種狀況,皇帝不是直接被推翻,就是淪為別人的傀儡。既然這個皇帝你當不好,自然有能人取而代之。但偏偏在明朝,類似的悲劇並沒有重演。

在昏君當道的那些年裡,明朝的政治空前穩定,雖然有幾個權臣與宦官風光一時,但無論他們如何驕橫跋扈,始終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頂多是令一大批官員倒臺,皇權卻始終穩若泰山。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明朝皇帝們馭人有方,還是另有原因?這正是我們感興趣的問題。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1/7 初創期

說起明朝,不得不提及他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自底層社會,歷經數十年征戰才統一全國。中國歷史上,依靠農民起義發家,並最終奪取天下的封建政權寥寥無幾。作為為數不多的成功者之一,朱元璋明白,想要坐穩這個位子,就必須和士大夫合作,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明太祖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對士大夫的態度是極其複雜的,他一方面推崇孔孟之道,對讀書人無比尊重。但從另一方面,他對這群人又缺乏信任。在朱元璋看來,士大夫虛偽矯情、自命清高,而且熱衷於結黨營私,搞不好就無法駕馭。因此,朱元璋在重用讀書人的同時,又時刻提防著他們。

晚年的朱元璋殺了不少功臣,其目的只有一個,把權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任何人,無論多麼能幹,只要敢踏進雷區半步,他就立刻舉起屠刀。相傳他的兒子朱標曾反對父親濫殺功臣,朱元璋直接把一根棘杖扔在地上,並對他說:“你怕有刺對嗎,我現在把上面的刺全部去掉,你接位的時候便拿的順手了。”

朱元璋在位期間大權獨攬。在他統治的後期,為了防止大臣的權力過度膨脹,他取消了丞相一職,並設立內閣大學士,他們的實際作用僅僅是皇帝的高級顧問,至於軍政大權,仍舊由朱元璋獨自掌握。

洪武年間的士大夫們活得特別壓抑,稍有不慎,就會被扣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昨天還風光無限,今天就身首異處,這令他們惶惶不可終日。

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朱允炆統治的時間很短,卻是明朝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君臣蜜月期。朱允炆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想用周朝的禮制治理國家,這很符合士大夫的期待,因為在儒家思想中,周朝是史上最完美的朝代。

然而,這場美夢不久就被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給擊碎,朱棣的才略不輸給父親,但他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登基的合法性不足。畢竟,朱棣是靠武力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的,這在注重忠孝禮義的儒家看來,不啻為亂臣賊子。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明成祖朱棣

朱棣篡位成功後,遭到了士大夫們的公然抵制。為此,不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給明朝歷史留下了一段佳話。從此以後,但凡有士大夫因為與皇帝抬槓被殺,就能得到朝野上下的同情,贏得錚臣的美名。

發端於洪武時期的內閣制,到了永樂年間逐步成型,明成祖朱棣正式成立內閣,凡是重大國策,都需要經過內閣審議,自己則握有最終的決策權。至於傳統的六部,則僅僅行使行政權。

內閣制原先是為朱元璋和朱棣這樣的鐵腕帝王所打造,他們設立該制度的初衷,僅僅是為了充分貫徹皇帝的意志。但誰也沒想到,兩位皇帝死後,這項原本旨在約束大臣權力的舉措,居然會對皇權起到反向的約束作用,並最終給大明的皇帝們套上沉重的枷鎖。

2/7 循規蹈矩的一生

經過最初兩代帝王的勵精圖治,明朝逐漸有了盛世的氣象。內閣制在後面幾任皇帝中間不斷完善,並最終得以鞏固。

明朝自永樂之後,最好的皇帝也不過守成之君,他們一味尊崇祖制,缺乏制度創新的勇氣和能力。當然,只要皇帝本人靠譜,加上帝國還處於上升期,內閣與皇帝之間尚能相安無事。不過,為了防止內閣擅作主張,他們必須先把擬定的條子呈交給太監,再由對方送達皇帝,這就給後來內閣與宦官的矛盾埋下了隱患。

當然,這一切在明朝的頭幾十年裡都運轉良好,君臣之間相處地還算不錯,其中的代表,就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弘治帝朱祐樘。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是士大夫夢寐以求的君主,他隨和而寬容,更重要的是,他很聽儒生們的話。

朱祐樘在位18年,在這18年間,帝國波瀾不驚,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大事,這部分源於明朝前期打下的良好基礎,另一方面也和朱祐樘本人的性格有關。用今天的話說,朱祐樘屬於典型的老好人。

首先在用人方面,弘治皇帝就非常謹慎,他只讓老人來挑大樑,因為在他看來,老年人做事謹慎靠譜,他們不急躁,不冒功,治理國家,就需要這樣的人,他們不需要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舉動,只需要老老實實,照章辦事就行。

除此以外,我們的弘治皇帝還格外重視思想工作,他每天都會開設“經筳”,所謂經筳,就是在朝堂上給大臣們講論經史,向他們灌輸儒家的大道理,即便大臣們已經聽得作嘔,皇帝仍舊不厭其煩。

在男女關係上,朱祐樘也堪稱楷模,古代的皇帝通常後宮佳麗三千,可朱祐樘終身只愛他的妻子張皇后,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奉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光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他名垂青史。

朱祐樘循規蹈矩地過完了這一生,正因為如此,他死後獲得了士大夫的高度評價,《明史》中稱其“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

這大概就是士大夫心目中好皇帝的代表,有時候,做個好領導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才具,只要生活作風良好,又肯虛心納諫,便可以獲得個千古美名。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可惜,弘治皇帝雖然人品俱佳,在教育後代方面卻不是個合格的父親,因為他過於溺愛自己的兒子,從小任由他與太監宮女們玩耍。年輕的皇子沒有約束,便逐漸無法無天。最終,他形成了與父親截然不同的性格。朱祐樘一生安守本分,他的兒子朱厚照卻堪稱混世魔王,凡是父親不敢做的事情,他皆樂此不疲。

3/7 一個皇帝的將軍夢

據說父母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對於年幼的朱厚照而言,他從父親身上看到的不是一代賢君的偉岸形象,而是一個備受禮法約束,時刻壓抑著自己天性的中年人。

1505年,朱厚照正式登基,史稱正德皇帝。此時的他只有15歲,對這個生性貪玩的孩子而言,皇帝似乎是無所不能的存在。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正德皇帝

他先是趁著大婚的機會取消了經筳,他從小聽著這群腐儒的嘮叨長大,如今執掌權柄,終於可以把他們趕跑了。然而,這僅僅是勝利的一小步。他很快發現,皇帝真沒有想象地那麼好當。

正德皇帝是個愛花錢的人,他問戶部官員怎樣弄到更多的錢,可得到的回答卻是:皇上應該帶頭節約。於是,他只能派宦官到地方上抽稅,孰料此舉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不僅如此,他們還聯名上書,要求朱厚照嚴懲給皇帝出主意的宦官。內閣官員乾脆抬出祖制,例舉宦官亂政的種種後果,想嚇唬這位年輕的皇帝。

在朱厚照眼裡,大臣們都不是好東西,他們滿嘴仁義道德,仗著書讀的比他多就倚老賣老,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裡。但朱厚照也不是省油的燈,朝臣們越反對的東西,他就越要幹,而且要風風火火地幹。

朱厚照開始明白,掣肘內閣唯一的辦法就是啟用宦官,他們陪伴自己長大,是皇帝的貼心人。後來,他開始信任一個叫劉瑾的太監。劉瑾和歷史上所有混得好的大宦官一樣,懂得投皇帝所好。皇帝需要錢,他就想方設法弄錢,皇帝想玩,他就挖空心思給他找樂子。這樣的人自然會引起群臣的反感,各種彈劾的奏章如雪片般飛來,於是劉瑾儼然以皇帝的保護人自居,凡是指責我劉瑾的,就是和皇帝作對,不少正直的官員慘遭迫害。

為了疏遠群臣,朱厚照在皇宮旁邊蓋了一座豹房,作為專供自己娛樂的場所,他厭倦了死氣沉沉的紫禁城,乾脆把日常辦公也移到了這裡。朱厚照一直有個夢想,就是當大將軍,能夠像先輩永樂帝那樣帶兵出征,奈何此時的明王朝海內晏安,沒什麼仗可打。不過沒關係,皇帝依然有辦法。

1517年,正德皇帝率領他的禁衛軍連夜奔出北京城,並在大同府的應州縣,與過境襲擾的蒙古軍隊展開了激戰,此役明軍總兵力達六萬人,朱厚照身先士卒,還親手斬殺了一位蒙古士兵,戰鬥為時一天,以明軍的大獲全勝告終。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這場史稱“應州大捷”的戰鬥,充分展現了朱厚照的軍事才能,他本以為群臣會因此對他刮目相看,但事後證明,他大錯特錯。

大臣們拒絕承認此次勝利,他們只知道一點,皇帝帶兵擅自出城,違背了祖制,不值得鼓勵。他們沒有對得勝歸來的朱厚照有半句溢美之詞,而是把成堆的奏章遞到他面前,好像在對這位皇帝說:叫你貪玩是吧,眼下有這麼多破事等著慢慢處理吧!

後來,正德皇帝一有機會就出去巡邊,直到把北方逛了個遍,他又想去南方。他在大臣們眼裡始終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為了逃避責任一再擅離崗位。朱厚照是個聰明人,他只是不適合做皇帝。很可惜,歷史把他推到了這個位置,他無法選擇自己的角色,這是大明的悲劇,更是皇權的悲劇。

4/7 精於權術的少年皇帝

朱厚照死後無子,大明帝國只得從他父親弘治皇帝那一輩的子嗣中尋找繼承人,於是乎,一位名叫朱厚熜的孩子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他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朱厚熜登基的年齡比當年的朱厚照還小,他只有14歲,放到今天不過是一個初中生。然而從登基伊始,這位皇帝所展現的成熟卻為少年人所罕見。按理說,這對大臣們應該是一樁幸事,但他們還是想得太天真了。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嘉靖皇帝

嘉靖帝剛一上臺,就與群臣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這場衝突的緣由在今天看來實在不值一提,就是嘉靖的父親該如何稱呼。

朱厚熜父親的身份是藩王,既然兒子做了皇帝,身份就比他高。那麼問題來了,等未來皇帝祭拜先祖的時候,是否該祭拜身份比他低的人呢?

閣首輔楊廷和的意思是,只要把朱厚熜過繼給弘治皇帝朱祐樘,作為朱祐樘的兒子,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可小皇帝聽罷不樂意了,你們這麼做,把我的親生父母置於何地呢?豈不是讓我做不忠不孝之徒?大家就圍繞這個問題你來我往,朱厚熜堅持給親身父親封皇帝號,並將其牌位移入太廟。熟悉歷史的朱厚熜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這場在皇帝與內閣之間的爭論,後來擴大了範圍,有越來越多的大臣加入進來。最終,雙方各有退讓。但由於皇帝堅持要將親身父母的“本生”二字去掉,因為“本生”使他的爹孃顯得很特殊,彷彿低人一等。可大臣們則認為,“本生”一旦刪去,否則一個藩王的地位就會與先帝平起平坐,這樣還得了?君臣之間再次劍拔弩張,200多位官員齊聚皇宮的左順門,在那裡哭天喊地,攪得嘉靖帝不堪其擾。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但皇帝沒有因此嚇倒,他派出錦衣衛,將帶頭的100名官員全部下獄,並對剩下的人施以廷杖,總共有17人被打死。最後,在皇帝的強勢威逼下,文官們被迫妥協,同意稱嘉靖的生父為“皇考”,其實,“皇考”這個稱謂不一定專指先帝,很多時候只是對父親的一種尊稱而已。這場史稱“大禮議之爭”的鬧劇,以流血為代價落下帷幕。

“大禮議之爭”表面上只是爭個名號,但背後的深層原因,則是嘉靖帝想要鞏固皇權。他比前輩朱厚照高明的地方就在於,正德皇帝面對文官選擇了逃避,而嘉靖卻主動地迎難而上。不僅如此,他還用文官最擅長的禮法規章和他們死磕到底,憑藉“大禮議之爭”的勝利,朱厚熜告誡廣大文官,請不要把我當孩子,凡是我認定的事情,即使是雞毛蒜皮,我也會寸步不讓。

嘉靖一朝名臣輩出,大忠者如清官海瑞,大奸者如嚴嵩,位於善惡兩個極端,期間又有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等能人賢達。然而,嘉靖時期的君臣關係也惡劣到了極點,這是為什麼呢?

5/7 黨爭在繼續

明朝君臣之間的這種不信任關係,自正德年間就已凸顯。正德與大臣們之所以關係緊張,是因為他只想做性情中人,可是君臣之義和儒家禮法卻禁止他這麼做。朱厚照沒有更好的法子,只能向大臣們耍脾氣,使性子,就像個小孩一樣。面對這種人,文官們頂多表示一下無奈,就像父母面對不成器的孩子,仰天長嘆一聲也就罷了。

但是嘉靖皇帝不同,嘉靖的性子特別陰沉,他繼承了先祖朱元璋的基因,不相信任何人,對所有大臣都嚴加提防。遺憾的是,這種早熟的性格,卻沒能給他在治國理政方面帶來多大的優勢,反而使他小小年紀就懂得玩弄權術,把大臣置於自己的股掌之間。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所以,嘉靖時期的黨爭也尤為嚴重,內閣更是成為了無聲的戰場。任何官員,無論能力有多強,只要被別人抓住把柄,就會被趕下臺,甚至遭受迫害。嘉靖時期的內閣首輔,大多沒有好下場,他們通過黨爭上臺,又在黨爭中倒下,而嘉靖則始終是背後最大的贏家。

前面說過,面對文官們洶湧的攻勢,嘉靖沒有退縮,對於讀書人最擅長的咬文嚼字,嘉靖也不遑多讓,他對古代的禮樂制度頗有研究,經常在這種事情上和群臣爭論不休,正所謂不怕領導比你官更大,就怕領導比你更專業。在嘉靖朝做大臣,累死你不償命。

後世對嘉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有一點無法否認,從1539年開始直到1566年,嘉靖帝連續27年不上朝,甚至連他的兒子都無法與之見面。晚年的朱厚熜信奉道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直到生命的盡頭。

但是從嘉靖開始,明朝皇帝與大臣的關係日漸微妙,內閣與皇帝之間,由最初的合作轉為相互博弈,嘉靖之後,皇帝開始選擇不作為,但他們對大臣的猜忌卻日益加深。

嘉靖的兒子朱載垕只當了六年皇帝,他對國家大事統統撒手不管,重大決策統統交給內閣去做。而此時的內閣全憑一群能臣當家,帝國尚且能平穩運轉。

然而,從嘉靖朝延續下來的黨爭傳統,並沒有就此煙消雲散,到了朱載垕的兒子萬曆皇帝那裡,黨爭的烽火再度燃起。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朱翊鈞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連續三十多年不上朝,比他的爺爺嘉靖還多了十年,創下了中國帝制史上最長“罷工”記錄。

但與爺爺不同的是,萬曆皇帝罷工,純粹是因為和大臣們賭氣,我啥都不聽,啥也不幹,你們愛幹嘛幹嘛去吧。

萬曆更像他的老前輩朱厚照,兩個人都長不大,只是一個只想做浪蕩子,而另一個只想當個宅男。

6/7 消極反抗

朱翊鈞小時候也是個勤奮的孩子,大約三歲的時候就能讀書,每天清晨五點鐘起床,一旦學習就是一整天,除了春節與自己的生日,沒有一天可以休息。

朱翊鈞之所以能夠如此嚴於律己,主要是因為他有個優秀的老師,他的名字叫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與改革家,朱載垕死後,他身負託孤重任,對小皇帝的教育不敢有絲毫怠慢。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張居正

據說,萬曆曾向老師展現自己的書法,沒想到張居正卻對他說,史上的亡國之君很多都是文藝青年,他們要麼會畫畫,要麼會寫字,要麼會彈琴,言下之意,真正的君主,不應該把精力花在這些雕蟲小技上。

還有一次過元宵節,萬曆想在宮廷放煙花,卻仍然被張居正制止,因為放煙花有違祖制,是生活奢靡的體現。

身為教師,張居正是稱職的,但他忘記了自己不僅是教師,還是個臣子。他的嚴厲扼殺了小皇帝的天性,在給對方造成童年陰影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將來埋下了禍根。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對帝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以為自己勞苦功高,於是漸漸目中無人。在他心目中,萬曆皇帝始終是他的學生,他並沒有擺正自己的位子。1582年,張居正去世,死後的他享盡哀榮,但一場風暴很快襲來。

張居正一死,倒張的呼聲四起,大臣們抓住張居正的各種小九九,此時的萬曆已經20歲,不再是孩子了。但他的反應卻耐人尋味,他把當年張居正的政敵重新啟用,並下令查處張的三個兒子。這等於全盤否定了張居正的功績,隨後不久,萬曆下令抄張居正的家,並公佈了對方的種種罪名。最後,張居正被剝奪了一切官秩,數十年為國操勞,竟落得個如此下場。

萬曆之所以清算張居正,並不是因為對方做錯了什麼,他只想在大臣們中間樹立自己的威信。你們瞧,我連不可一世的張首輔都扳倒了,這裡由誰做主,你們該明白了吧!然而,萬曆不是嘉靖,他沒有祖父的狡猾與手腕,他很快發現,儘管沒了張居正這塊絆腳石,大臣們依然不受自己掌控。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他的意見始終得不到採納,因為大臣們還是把他當做少不更事的小夥子,而頂替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的申時行,只會一味地打太極,和稀泥,全然沒有半點進取之心。很快的,萬曆對大臣們,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他灰心喪氣,本以為朝堂上一切由他說了算,現在看起來根本不是這回事。

與正德皇帝一樣,萬曆把政治當成了過家家,但朱厚照好歹活得有聲有色,萬曆帝卻只會消極的反抗。

7/7 道德的囚籠

萬曆皇帝死後,明朝又經歷了三任皇帝,泰昌帝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撒手人寰,天啟帝朱由校熱衷於當木匠,把政務統統交給太監魏忠賢打理。此時的內閣人才凋零,閹黨一手遮天。啟用宦官,是許多無能的皇帝對付眾臣的慣用手段。

眾所周知,明帝國最終亡於崇禎一朝,崇禎在自盡前,曾留下一句名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一句“諸臣誤朕”,把亡國的責任全部推在了官員們身上。可見崇禎帝對他們早已恨之入骨。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崇禎帝上吊自殺處

據說當李自成攻破北京時,京城的大小官員夾道歡迎,對於崇禎皇帝的死,他們沒有表現出多少哀痛之情,反而感到如釋重負。崇禎在位十七年,前後換了19任內閣首輔,給崇禎皇帝當差,實在是吃力不討好的營生。

很多人把崇禎帝屢換內閣官員的原因,歸咎於皇帝的剛愎自用以及刻薄寡恩。但如果將視野放寬,這何嘗不是明朝兩百多年來君臣博弈的高潮與尾聲。

從朱元璋建國之初,皇帝與大臣就處於緊張的對立狀態。從朱元璋到朱棣,都曾對大臣痛下殺手,為了遏制他們的權力,內閣制由此創立,強人統治只需要一群奴才,不需要除他以外獨當一面的人。

然而,內閣制也造就了一股奇特的力量,由於內閣統領六部,也就成了官員們對抗皇權的橋頭堡。從朱棣時代起,與皇帝死磕成為了一種集體行為,在內閣大臣的帶領下,群臣但凡對皇帝有意見,要麼集體上書,要麼集體辭職,要麼乾脆集體赴死,反正死了也能夠贏得尊敬,還會讓皇帝背上昏君的罵名。

而明朝後來的大多數皇帝都缺乏祖輩的手腕,更多情況下只能疲於應對,在洶洶輿情面前,明朝的皇帝們紛紛選擇逃避,他們或是躲入深宮,或是逃到塞外,總之就是不想和大臣見面,眼不見為淨。

明朝是個被儒家思想裹挾的朝代,這一方面成就了士大夫的剛正不阿,也使明朝的黨爭變得空前劇烈。明朝的士大夫們,動輒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別人,以“君子/小人”為標準評判對手,這種看問題的方式簡單粗暴,充滿了主觀臆斷,註定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明朝為何盛產昏君:道德囚籠裡的君臣博弈

有明一代,從皇帝到士大夫,他們都被關在了一座巨大的道德囚籠裡,在體制的長期禁錮下,皇帝們難以養成健全的人格,他們有的像正德帝或者萬曆帝那樣,永遠做個長不大的孩子。有的像嘉靖帝那樣,小小年紀已經學會了中年人的老於世故。最好的結局也不過像弘治皇帝那樣,一輩子老老實實,因循守舊,成為儒家道德理想下的一具木偶。

什麼是真正的領導力,領導力先得從承擔責任開始,逃避、縱容、耍小伎倆,都不是解決問題應有的態度。就此而言,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們確實不夠格。他們的悲劇人生,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