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些地方大片農田耕地丟荒,它的反面是什麼,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用戶13857590251


有些地方大片農田耕地丟荒,它的反面是什麼,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前段時間和朋友一起去周邊的貧困村調研,通過走訪三個鄉鎮、五十多個貧困村、三百多個貧困戶,我們發現這個地方雖然經濟落後,貧困戶的生活條件較差,但是很多村民家裡的土地也都荒蕪著。這裡面除了部分家庭缺乏勞動力之外,很大部分來源於種植效益的問題,有些耕地屬於山地拓荒獲得,本身水利設施就比較差,勉強種植糧食作物,也很難有好的收成,往往遇到不好的年景,基本上都是絕收的狀態。浪費了勞動力不說,還浪費了前期的種子、化肥。農田耕地丟荒的問題,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存在,為什麼辛辛苦苦、費盡心力承包的土地,現在都要荒蕪著呢?這裡面到底反映什麼樣的問題呢?

我記得在十多年前,村裡的農田都是自己耕種,每次到了種植和收割季節,村裡的人都忙活在農田之上,村裡的工廠也是難得空閒。由於我們村裡的農田都靠著水庫,在很多年前水庫拓寬,很多農田都被水淹了。那個時候,只要是當年的水位較低,就有很多人去種植水田,很多時候收割的時候又被水淹沒了,都是帶著家裡大木澡盆去割稻子。想想那個時候的農民,對於土地都非常愛惜,總是希望可以最大化土地的產出,種完水稻種麥子、油菜,反正就是不能讓土地閒著。

但是,現在局面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多年之前,很多在外打工的,都將農田流轉給同村的鄰居或者親戚,有些家庭甚至索性在農田上種樹。之所以,這些群體不再自己耕種土地,根本的原因在於打工收入遠遠高於種田收入。有時候家裡就幾畝田,但是又得育秧、又得插秧施肥,還得最後收割,到頭來去除各項成本也沒有賺到多少錢,還得花費好長的時間。有人就算了一筆經濟賬,將這個時間用於打工,所獲得報酬不低於種田的收益。所以,他們寧願將土地荒著、種上樹,也不願意自己去耕種。但是,現在我們村裡基本上沒有拋荒的現象,土地的耕種率相對較高,不過基本上沒有單個農戶耕種了,都是由種糧大戶統一耕作。這樣的話,種植的規模更大、效率更高、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並不是說我們村土地都流轉了,就能代表所有地方都適宜採用這種模式,區別是否有拋荒的因素,最主要的是當地的政策、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種糧方式能否帶來收益。如果種田都能賺到錢,相信不會有人放著錢不賺,而把大好的土地荒漠著。



現在之所以出現大量丟荒的現象,除了主觀的因素之外,還有很大的原因在於規劃不合理,農業基礎設施沒有跟上。比如有些地方開展土地平整,對於發展規模農業、現代農業有很大的好處;還有部分地區引導土地流轉,由鄉鎮或者村委牽頭,引進大的承包經營性企業,也可以減少拋荒的情況發生。總之,有些地方受到外出打工的影響,確實有明顯的拋荒現象,對於提高土地種植率,根本上要保障農民耕種的收益,適度發展規模農業。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指尖三農


在農村,特別是在邊遠農村,很多地方確實存在大片農田耕地丟荒的現象,它的反面是農民思維在進步,農業生產以外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正在加速發展,說明了我國以農業為主的生產大國逐步走向農業、工業生產製造業、商業服務業等綜合發展的大國。同時,農村土地大片丟荒的問題也令很多國人擔憂。

為什麼農村土地會大片丟荒?

很簡單,糧食不值錢,種地不如打工,更不如隨便做點小生意。有人說7毛錢一斤的玉米,買瓶礦泉水需要賣三斤玉米,買包香菸需要賣幾十斤包穀。就連人類的主糧,大米和小麥也是非常不值錢的,年輕人出門打兩個月的工就要當農民種一年的地,很多農民划算下來,當然不願種地了,一個地方有的人出門打工掙錢買買房買車,原本捨不得離開土地的農民看見別人打工賺錢了也放棄種地跟著打工賺錢,心動了,於是都出門打工做生意,家裡面的土地出租或者送人做,由於農村各家各戶的土地分散,交通水源條件不足,成片流轉沒人要,租不出去送不出去就任其丟荒。於是有些地方就出現了農村土地大片丟荒的現象。


農村土地大片丟荒說明了我國農業以外的產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我國原本是一個農業大國,以農業為主,但由於人多地少,種地沒有出路,我國必須向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其他產業發展。首先,城市化的發展轉移了大量農村人口。大量農民工能夠在城市立足,願意在城市生活,說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是成功的,農民不種地,只要不懶,在城市隨便找樣事情做都比打工強。其次、工業製造業加速發展。農村人開始進城打工,開始是去廣東深圳,浙江上海,這些率先在全國開發的城市的用工需求,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種地的思維模式,於是外出打工成了主流,沒人願意種地,特別是年輕人根本不願種地。這反應了我國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較好的成功,城市化的發展也有效轉移了大批農村人口。


農村土地大片丟荒令很多人擔憂。

發展任何產業都有兩面性,解決了農村剩餘人口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問題,農村土地大面積丟荒的新問題又出來了。就像農民養豬的一樣,由於環保,很多農村地方禁止小散戶養豬,加上養豬賺不了錢,像去年溫州豬疫的這種突發情況,讓國內豬價瘋狂上漲,讓國人吃不起豬肉。這也讓很多人擔心大量農民不種糧食將來國人口糧安全問題的擔心,甚至有人還擔心大量農民不種糧食比新冠病毒傳染的災難更可怕,必須提前預防。

個人觀點。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農村大量土地丟荒的問題國家是心知肚明的,解決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發展國家經濟的頭等大事給農村土地帶來的一些土地丟荒的新問題,孰輕孰重其實國家是知道的,國家經濟發展是頭等大事,糧食安全也是頭等大事,國家不是不重視糧食問題,一直都很重視糧食問題,國家政策明確規定,確保18萬億多畝的絕對基本農田並立法保護,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大家看看有沒有成片丟荒的土地?當然沒有。我國出現大片丟荒的土地,大多數是邊遠農村地區比較明顯,這些地方土地丟荒問題,國家正在抓緊建設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問題,解決土地的集中規模流轉問題,解決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但是,解決農村土地丟荒問題並不是漲糧價,是如何引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我國糧食產量即使不進口,不出口,我們國家的糧食總產量也能確保國人基本口糧安全問題的,18萬億畝的基本農田足以保障國家基本口糧安全。國家引導農民轉行轉業,改變種植模式其實也是讓糧食不能氾濫,解決糧食上漲的問題,只有種糧食的人少了,種糧食的質量提高了,成本降低了,糧食出口大於進口,國內糧食供需達到平衡,糧價才能夠自然提高。全球經濟貿易化的今天,國家是不能直接規定糧食價格的,現在國家本身不缺糧食,再鼓勵農民種糧食不等於是糧食氾濫嗎?國家不可能收購農民的糧食來堆起來爛掉。目前農村土丟荒存在的問題是產業調整的問題,規範土地流轉的問題,確保糧食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解決糧食出口與進口的竟爭問題,這些問題國家一直都在做,如果國內種糧食的人剛好,又能保證國內生產的糧食從質量和價格上具備進出口竟爭優勢,糧食價格漲起來是必然的。如果國人大量去種糧食,種出來的糧食從質量上和價格上都不如進口糧食,你說你種來夠吃就行,多了賣給誰呢?有人說讓國家控制不進囗糧食,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進出口的大門就得敞開,公平竟爭,關閉糧食進口,等於國家又走閉關自守的老路,所以不進口糧食是不可能的,要控制糧食不進口,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國內糧食質量,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只有國內生產的糧食又好吃價格又低,中國的糧食才能出口大於進囗,說到這裡很多人該明白了吧。

感謝大家閱讀!關注阿洪頭條號,瞭解更多政策知識及生活趣事。

阿洪168


我是老農民。現在的確有許多農田拋荒。原因是農民有更好的謀生手段!比如青壯年,隨便到城市打工,或當保安,送外賣都比農業收入多。婦女進城當得姆,每月都在四,五千以上。所以農村少量土地拋荒,真的無須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擔心。等城裡無工做了,農民自然會回鄉認回自家土地耕種!


我是風弄鐵


它說明了現在的政策是重視工業和商業,輕視農業。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排行榜是士農工商,第一位是士,即文士,武士,醫士,學士等等讀書人。第二位是農,即農業,農村,農民,因為農民平時能種地,戰時能打仗。第三位是工,即手工業者,可以生產加工各式各樣的生產和生活工具,如木匠,石匠,鐵匠,皮匠,泥瓦匠等等,第四位才是商,即商業,商人。

現代社會由於受工業文明影響,出現了重工業,重視商業的重商主義影響,凡事要計算成本,投入產出,農民也學會了成本計算,核算結果是幹農業是虧本的賣買,於是大家選擇外出打工,放棄農業,農村。


飛飛貓說話


我家鄉耕地,全屬丘陵山地,根本不適合大型機械作業。如果非要一刀切,搞合作社農業,那就只有拋荒,別無他路,因為人工僱不起。黑肥。



銀河系來者


化肥下下價格,糧食長長價格。政府對農業在興修水利和打井方面在給予政策和財力方面的扶持,地方政府在保護耕地方面一定要按照土地法來,可別用以租代徵的形式給開發商徵地了。耕地不多了。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是戰落物資,糧食關係到社會穩定,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慶雲美景


我覺的大片農田丟荒有點危言聳聽。其實絕大部分地還是耕種的。而且產量相當可觀。邊遠山區的土地除了退耕還林的一些土地外。其餘全部耕種。糧食產量相當可觀。農村也確實有少量的地荒了。極個別人是因為做生意或打工收益特別好忙不過來而丟荒。還有大部分丟荒的地是因為田間道路堵塞。車輛無法通過。農民現在種地大多數都是半機械化。車輛都可以都地裡。這些車輛無法通過的地。種起來無法使用半機械化。太費力也因此而荒廢。總體而言。一個村莊的糧食收成還是相當可觀。農民貧困。不是因為土地丟荒。無人耕種造成的。這純屬瞎說。就全國來說。糧食生產是很樂觀的。農民貧困追其原因主要還在於農產品價格太低農產品價格遠低於全社會任何一種商品的價格。也絕不是農業成夲高。也不是單幹造成的實現不了機械化。再怎麼想地裡面生產不出更多的糧食。主要是農產品的價格與社會上其他產品的價格懸殊太大造成的。


屈恕的吶喊


人人都回憶一個故事:從前,一個財主和一個窮人碰巧走在一條逃荒的路上,財主用一個元寶換窮人的一個窩頭,窮人不換。結果財主餓死了,窮人則活了下來。


雲裡霧裡149871643


重工業,輕農業。思路不全,痛苦在後。


丁伯剛


沒有利,誰會早起?中國農民是國民的最大群體,也是上貢的最大群體,種田只能維持生命,要想發展,必須放棄種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