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跑步是血管"良藥",還是心臟"毒藥"?關鍵要看這一點

"運動有益身心健康"這個大家都知道,而跑步是最簡單易行的,不挑剔場地、無需特殊輔助裝備。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跑步者患病的概率要遠遠低於不跑步的人。即使研究人員考慮了超重或吸菸的因素,跑步者的總體死 亡風險也比不跑步的人低30%,而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不跑步的人低45%。堅持跑步會讓你有顆強大的心臟及心血管系統功能。在提高最大攝氧量的同時向身體各個器官輸送的氧量大大增加,各個器官的工作質量自然 大大提高。通過下肢的運動,促使靜脈血流回心臟,還預防靜脈內血栓形成。

跑步是血管

但是跑步雖然有這麼多好處,但是有一種跑步確實猝死的高發地帶,它就是馬拉松。在歷屆馬拉松比賽中,我們都會發現有運動員出現猝死的意外。這難道在馬拉松賽上發生意外甚至猝死的人,是因為沒有經驗嗎?不一定,因為據統計,在猝死的選手中,僅有14%是第一次跑馬拉松[1]。

跑步是血管

那麼,同樣是跑步,為何馬拉松猝死高發?我們一起從這項運動中來找出猝死隱匿因素,幫助大家避開運動風險。

跑步猝死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馬拉松是一項長時間、長距離的劇烈運動,路程基本為數十公里。心源性猝死是運動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化主要涉及肌組織血液動力學和電生理學方面的改變,致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狀血管供血不足。當然身體健康的人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人可出現動脈硬化或心血管狹窄,這種情況有可能會加重心肌耗氧量。在長跑的過程中,心臟負荷過大,即心肌耗氧量過大,出現心血管痙攣,誘發缺血性心臟病和各類嚴重的心律失常,從而導致運動場上猝死事件的發生[2]。

跑步是血管

如何預防運動性猝死?

由於運動性猝死發病急、病情兇險,救治成功率較低;不管是在馬拉松的比賽中還是在平時生活中我應該如何去預防這樣的意外發生?

1、 重視自我保健,加強自我醫務檢測

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人,都應該定期體檢瞭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的各項指標情況,適當選擇運動方式,控制運動量。如在運動時出現胸悶、氣促、心慌、頭痛、噁心等症狀時請及時停止運動,積極尋求醫生幫助,不要存有僥倖的心理,認為這是運動的正常現狀。

跑步是血管

對於已經發現存在三高、心律不齊的人群在進行運動時可攜帶相應的心電設備,選擇同心管家CheckmeLite掌上心臟智能管家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可以及時採集個體心電圖數據,在運動時突然出現心臟異常情況使用這種便攜式的心電採集設備,它搭載人工智能心電圖自動分析診斷系統,可自動分析45種心電異常事件,準確率高達95%以上,捕捉到心律失常的心電圖信息,這樣可以對心律失常做一個預診和粗篩,作為心臟類疾病的早期預警,監測心律失常的發生、發展。

跑步是血管

另外,家族中如有心臟病家族史或發生過心臟驟停者,需要定期進行深入檢查,評估風險。

2、運動前進行身體自測

跑步是血管

運動前先進行自我測脈搏變化,一般來說,低強度運動後脈搏恢復正常的時間應該在5~10分鐘,中等強度為20~30分鐘,高強度則為30~60分鐘。

3、遵循運動鍛鍊的基本原則

運動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健康的人在沒有進行準備的情況下進行劇烈運動,60%的人會出現心肌了血現象,有先天性心血管問題的人會更加嚴重。另外,運動後要儘量放鬆整理,避免立即熱水浴、暴飲暴食等。運動時循序漸進把握好運動強度,具體運動強度如圖所示。

跑步是血管

4、 運動健康教育

醫療科學普及,讓運動者瞭解運動的基本常識,普及心肺復甦術,如遇到突發事件時,做好現場急救,為專業急救人員爭取搶救時間,有效降低運動猝死的發生,避免悲劇的發生。

跑步是血管

總之,運動是好事,但是大家也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量力而行才是關鍵,希望通過運動來減重、降脂、降壓、降膽固醇、降糖的患者更要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 嶽俊偉,穆強,張嬋,路凱,王觀濤,陳昆鵬.國際馬拉松賽傷病特點及應對措施分析[J].醫藥論壇雜誌,2015,36(10):13-15.

[2] 徐昕,唐培,李之俊,等.我國運動猝死調查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誌1999:18(2):3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