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北京記憶丨隆福大廈的前世今生

在首都東城原隆福寺舊址,一座外觀雄偉、風格獨特的商業大樓拔地而起,它就是目前北京營業面積最大的第一座現代化、綜合性多功能的商場——隆福大廈。


北京記憶丨隆福大廈的前世今生



隆福寺有過自己的顯赫名聲。從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興建做為“香火院”,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改成雍和宮的下院,都有極盛的香火。根據《大清一統志》等史籍記載,這裡繁盛的廟會已經延續了二三百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場大火、將隆福寺內的天王殿化為灰燼,那是“八國聯軍”入侵的第二年,官府無力“勅建”,民間也沒人發起重修,連剩下的四層大殿也日漸圮敗,從此香火斷絕,不復有宗教活動,只留下純商業性的廟會了。辛亥革命後,隨著王府井大街、東安市場的興起,商業重心逐漸南移,隆福寺廟會的商品也起了變化,古玩玉器等珍貴物品減少,更多的是生活日用品、風味小吃等。服務對象逐漸趨向勞動階層,並開闢了一些娛樂性的雜耍場地。由敵偽統治後期到解放前夕,物價飛漲,廟會的正當生意大受影響,只有演雙簧、唱小戲,變戲法,賣大力丸的場子還能聚集遊客,湊湊熱鬧。

北京攤販的大量湧現是由“八·一五”日寇投降時開始的。他們最初是收購日本僑民遣返回國時出售的衣服傢俱,然後到東單大地設攤販賣,後來有些“字號買賣”也在街頭設攤,還有出售自產鮮果的農民,自制成品的小手工業者和因時代變革失業破產的人,源源補充進攤販的隊伍。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對此給予了扶植,同時進行了整頓和管理,決定修建一座大型攤販市場,幾經選址,最後確定在隆福寺內營建。1951年,商場建成,吳晗副市長題署、取名“東四人民市場”。由東單大地,德勝門曉市、隆福寺廟會和其他地區,共遷入1300多戶。後來按行業成立了聯購聯銷大組或合作商店,形成了集體經濟。1956年,這些聯營組又參加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隨著營業擴展,人民市場租賃了喇嘛寺廟管理組所屬的隆福寺內金剛殿、毗盧殿、法堂、東西二配殿等處改建使用。到1985年底的20餘年中,東四人民市場在隆福寺內累計進行基建工程10餘項,建築面積達29000餘平方米,同時著手對“隆福大廈”的興建,歷時二年多於1988年4月落成。

大廈總面積47000平方米,主樓地上8層、地下3層,建築總高度36米。大廈內配有九臺冷熱風幕和空調等現代化調溫設施,各層的天花板都有自動噴灑、自動排煙和報警等先進消防設施。大廈內安裝著10部自動上下扶梯,每部扶梯,每小時客運量達8000人次。顧客流量,最高峰每天接待15萬人次。由美國、西德、日本等投資合營的30個廠家在大廈舉辦了“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展銷會”,使大廈的信譽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今天,許多去國懷鄉的海外遊子和不少老北京人對古老的隆福寺和繁盛的廟會仍然寄以懷古念舊的思緒,但從火後廢墟和頹垣殘壁的瓦礫中,建成的現代化商業大樓,足以印留社會前進的足跡。仍用“隆福”為大廈命名,也算是對這一歷史勝蹟的紀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