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傻人有傻福——淺論晉武帝立嗣中的鬥爭,司馬衷其實是最合適的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政權,從曹魏禪讓開始算,存在的時間不過五十一年;如果從統一三國開始算,僅有三十七年的壽命。作為一個統一全國的政權,西晉滅亡的原因很多,晉惠帝要為此負很大責任。或者說,如果沒有這個白痴皇帝,也許西晉不會那麼快滅亡。

傻人有傻福——淺論晉武帝立嗣中的鬥爭,司馬衷其實是最合適的

晉武帝

晉惠帝司馬衷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所有的內容都是反映他的白痴和無能。比如有一年夏天,司馬衷到華林園去玩。他在池塘邊聽見塘裡傳出青蛙咕咕的叫聲。司馬衷覺得很奇怪,於是便問隨從這些咕呱亂叫的東西,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隨從沒法回答,只得說:“在官田裡叫的,就是官家的;在私人田裡叫的,就是私人的。”

他還有一個著名的“何不食肉靡”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這裡就不再多說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皇帝,才導致了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賈后擅權,包括“八王之亂”,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點燃了西晉滅亡的導火索。所以後世一直把西晉滅亡的主要責任歸於晉惠帝身上,歸於晉武帝司馬炎立太子太過荒唐。

其實司馬炎本身並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做為晉朝開國皇帝,他逼魏帝曹奐禪位,滅蜀吞吳,實現天下一統。建國後,他又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頒行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政治和經濟一片繁榮,造就了"太康之治"的盛世。那麼他為什麼要將皇位傳給智商不高、能力不突出的兒子司馬衷呢?他是自願的還是被逼的?這裡有有什麼內幕?

一、司馬衷的出身

晉武帝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若三個是皇后楊豔所生。皇后的孃家弘農楊氏,是中國的一大傳奇家族,始自西漢丞相楊敞。自西漢以來,楊家的後人楊震、楊秉、楊賜、楊彪均為漢朝三公,是不折不扣的"四世三公"。楊家顯赫時間之久,史上罕見。隋朝文帝楊堅,越國公楊素、楊貴妃家庭都是弘農楊氏後人。司馬氏正是考慮到楊氏勢力龐大,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了與楊氏聯姻的辦法,拉攏楊家。皇后楊豔生有三子,分別是司馬軌、司馬衷和司馬柬,他們三個是晉武帝的嫡子,所以太子必須是在這三人之中產生。

傻人有傻福——淺論晉武帝立嗣中的鬥爭,司馬衷其實是最合適的

司馬衷

由於晉武帝的長子司馬軌夭折 ,司馬衷便成了嫡長子,也是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九歲的司馬衷為皇太子。

雖然司馬衷的智力不高,但他是當然的嫡長子,當時的立儲原則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不論是嫡庶關係還是長幼之序,司馬衷都是皇太子的不二人選,所以一開始武帝立他為太子是非常自然的事。嫡長繼嗣是儒家之本,在沒有特別重大的情況下,晉武帝是不會去違反這個原則的。

二、母親的支持

有一種看法認為,晉武帝立司馬衷為太子時,對兒子的智力情況並不十分了解,這明顯有悖常識。據《晉書》記載,武帝多次對這個兒子能否勝任太子產生過懷疑,也在皇皇楊豔面前多次提起過這個憂慮,可是楊豔一句話就把武帝給頂了回去:“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所以有許多人都認為是楊豔對司馬衷太過溺愛,沒有政治眼光,是“婦人之仁”。所以後人對此評價說:

“楊元后以市井庸婦人見識佐之,以嫡立惠,以妹繼室,以賈為婦”這三件事造成了西晉後來的“無可救者”,致使國家滅亡,生靈塗炭。

傻人有傻福——淺論晉武帝立嗣中的鬥爭,司馬衷其實是最合適的

晉武帝與楊皇后

楊皇后首先是個母親,是個女人,所以她疼愛自己的孩子,這本無可厚非。為了鞏固兒子的太子地位,她做了兩件事:讓司馬衷娶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正妻,自己死家讓妹妹楊芷接任皇后。

西晉雖然立國不久,但朝廷的黨爭非常激烈。朝中大臣分成兩派,一派以賈充、荀勖等人為首,另一派以王愷、衛瓘為首。雙方針鋒相對,在朝廷爭權奪利,水火不容。晉武帝原本是有意將衛瓘的女兒配給司馬衷,賈充聽說此事後,讓其妻郭氏重金賄賂楊皇后,稱自己的女兒賈南風賢慧淑德,賈家願意將女兒嫁給太子,並終生輔佐太子。賈充的意圖就是利用聯姻,加深與司馬氏的關係,獲得更大的權利;而楊皇后的想法是為了兒子獲得賈充一派人的支持,保證將來帝位穩固,雙方一拍即合。在有了賈充一派勢力的支持和撐腰的情況下,司馬衷的太子地位更加穩固,晉武帝再想換人,也得掂量一下了。

三、叔叔的威脅

對司馬衷未來皇位有威脅的並不是晉武帝的其他兒子們,而是武帝的弟弟司馬攸。司馬攸是司馬炎的親弟弟,但從小被父親司馬昭過繼給無子的哥哥司馬師,而司馬昭的晉王又是繼承了司馬師的爵位。所以按封建禮教來說,司馬家的基業第一繼承人是代表司馬師一系的司馬攸,而不是代表司馬昭一系的司馬炎。當年司馬昭就差點立司馬攸為自己的繼承人,只是賈充、山濤等人堅決反對沒有實現而已。

傻人有傻福——淺論晉武帝立嗣中的鬥爭,司馬衷其實是最合適的

司馬攸

在司馬炎當了皇帝后,司馬攸被封為齊王,但兩人仍是面和心不和,各懷鬼胎。司馬昭夫妻在臨終之時,將司馬炎、司馬攸兄弟叫到床前,再三叮囑,要他們和平相處,不要自相殘殺。可見兄弟兩人的矛盾很大,致使父母臨死都一直不能釋懷。

司馬攸在朝中也有一幫支持者。據《晉書》記載:“帝晚年,諸子並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甚至有一次晉武帝生病比較嚴重,一些官員就認為司馬攸會接替大位了。所以晉武帝無論如何不能承認太子司馬衷有問題,不能給司馬攸一派任何可以利用的機會。保持太子的穩定,強調太子的忠厚品德,鞏固太子的地位,才能讓朝庭政局穩定,保證皇權不旁落。

實際上晉武帝一生都在同弟弟司馬攸在鬥爭。太康年間,武帝身體不好,有些大臣就希望由司馬攸出來輔政。大臣張華本來是晉武帝的心腹,連他都認為齊王是皇帝至親,又德才兼備,理當輔政。晉武帝感覺司馬攸的影響太大,將張華、庚純等幫著齊王說話的重臣全部貶到外地,同時將司馬攸趕回封地,這才稍微放了心。

傻人有傻福——淺論晉武帝立嗣中的鬥爭,司馬衷其實是最合適的

晉武帝與賈充

正是因為司馬攸是過繼給司馬師的兒子,是司馬氏基業的第一順序繼承人,是符合封建禮教的,所以晉武帝不敢給司馬攸任何可以抓住的機會。他要做的,就是努力保持兒子太子地位的穩固。因為兒子不管水平如何,總是名正言順的嫡儲君,只要不造反,司馬攸就無法覬覦皇位。這就是他不願意也不敢輕易換太子的原因。

四、還原司馬衷

作為皇帝,司馬衷的表現是不合格的,是個庸君,可是他是不是真的如人們所說,是個傻子呢?恐怕也未必。

司馬炎確實知道司馬衷的智力有問題,但他認為可以通過教導,使兒子能懂事,有所長進。所以他為司馬衷配備了豪華的教師團。荀顗、楊珧、司馬亮、石鑑、任愷都曾任過太子的師父,而這些人無一不是當時的大學者。司馬炎也對和嶠、荀顗等人說過:“太子近入朝,差長進,卿可俱詣之,粗及世事。”從司馬炎的反應上看,他還是對這個兒子有信心的,他感覺到了兒子在這些名師的教育下有所長進了,希望這些學者們以後還要多教兒子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如果兒子是個傻子,司馬炎也不會寄予那麼高的期望。

傻人有傻福——淺論晉武帝立嗣中的鬥爭,司馬衷其實是最合適的

司馬衷與賈南風

司馬炎也曾利用考試,來測試司馬衷的水平。史載“帝盡召東宮大小官屬,為設宴會,而密封疑事,使太子決之”。只是這場考試因為太子妃賈南風的作弊而虎頭蛇尾。因為賈南風請了槍手,將答案讓司馬衷照抄一遍上交,瞞過了晉武帝。結果是“帝省之,甚悅”。這充分說明晉武帝對司馬衷還是寄託厚望的,希望他能通過考核,既完成了自己的心願,也堵住了大臣的嘴巴。

不過從這次考試,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晉惠帝雖然智商不高,但也絕不是白痴。因為他可以抄寫答案,雖然字跡不太工整,但基本是他獨立完成的。白痴是很難完成規定時間裡抄寫完答案的工作的。

司馬衷也是個有著豐富感情的人,西晉元老陳騫曾是司馬衷的師父,司馬衷和他的感情很深。後來陳騫去世,“帝於大司馬門臨喪,望柩流涕。”而在在蕩陰之戰中,嵇紹拼死救了司馬衷的性命,他的鮮血染紅了司馬衷的衣服。後來宮人準備替司馬衷將衣服上的血洗去,司馬衷說:“此嵇侍中血,勿洗也。”我們從這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司馬衷識字,能書寫,也懂感情重感情,並不是傳說中的傻子或者白痴。

五、其他方面

還有個問題。司馬衷還有個弟弟司馬柬,也是嫡子,為什麼不用他來取代司馬衷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司馬衷是嫡長子。如果武帝立司馬柬,就是廢長立幼,就不能以嫡長子繼承製這個道義和禮教的法寶來壓制司馬攸了。在古人看來,廢長立幼是國家將亂的象徵,是取禍之道,只會給司馬攸以更多的可乘之機,而且屆時晉武帝將失去制約司馬攸的唯一理論依據,皇權將極有可能轉到司馬攸一系。這正是武帝不願意看到的。

傻人有傻福——淺論晉武帝立嗣中的鬥爭,司馬衷其實是最合適的

司馬衷太子能當得穩,他的夫人賈南風可謂功不可沒。這是個長得極醜而又極有心計的女人,而她又有父親賈充代表的朝廷的一股強大勢力支持。她與太子結婚後,賈充便出鎮關中,手握重兵。在司馬攸的問題上,賈充絕對是站在晉武帝一邊的,在了賈充一派的支持,司馬攸與晉武帝爭奪皇位的可能性更小了,而在晉武帝看來,司馬衷有賈南風這麼一個強勢力有決斷的妻子,正好與兒子形成互補,保障皇權的穩固。

世界上沒有哪件事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存在都有它自己的理由。司馬衷成為晉惠帝,正是西晉各種勢力博弈的結果,也是晉武帝無奈之下的選擇。只是後來晉國發生的一切,晉武帝沒有先知先覺的本領,無法預知而已。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

魯力:《晉武帝立嗣問題考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