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湛江年輕人去廣州深圳發展,比留在老家更容易成功嗎?

湛江在90年代以前,也算是廣東老二,僅次於省會廣州。湛江在解放後最大所轄領域西至東興接壤越南,東至開平恩平直達珠三角,是廣東第二大城市,是除廣州外廣東最重要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面積、人口、經濟總量、高校數量等都雄居廣東第二。

湛江是全國首批花園城市,湛江港更是建國初期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和開發的大港,位居我國“八大港口”之一,以“北青島,南湛江”而享譽全國。機場、鐵路、公路建設更是當時全國的翹楚,交通四通八達,經濟繁榮昌盛。

改革開放初期,湛江也不落後。1984年,湛江被列為我國第一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一起列入的還有青島、大連),開始建設國家級的經濟開發區,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經濟依然蓬勃發展。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和九十年代初期,湛江經濟總量在全省仍處於中上游,但已經遠遠跟不上珠三角高速發展的步伐。

湛江年輕人去廣州深圳發展,比留在老家更容易成功嗎?

三帆是湛江作為沿海開放城市的象徵

因為種種原因,從90年代末開始,湛江錯過了廣東最好的發展機會,到了現在,已經成了粵西落後城市之一。作為曾經輝煌的湛江人,心裡是百味雜陳。

偉智哥說,想當年深圳就是條小漁村呀,建市(縣)才40週年,湛江從法國人1899年開發廣州灣算起,城市發展的歷史都一百多年了。老大哥比不上一個小弟,真是羨慕嫉妒恨。記得深圳1979年建市時,偉智哥才讀初中,當時叫做寶安縣,屬惠陽地區的一個縣,縣政府設在深圳鎮,是一個規模很小的漁村鎮,比遂溪的黃略鎮小多了。

設立深圳市之後,深圳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試點城市,各種各樣的政策向深圳傾斜,吸引了全省全國的人才都聚集在此,造就了今日的超級繁華一線城市。湛江廣東老二的位置被深圳取代,深圳就像一個倍受寵愛的小兒子,湛江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小弟一天天坐大,自己一天天退後……

至於廣州,一直是湛江人嚮往的省城和中心城市。湛江作為廣東省的一員,地處偏遠之地,到廣州叫做“出省城”,粵語俗語“大鄉里進城”,就是粵西“鄉里城市”對省城的一種情結。隨著改革開放,珠三角發展一枝獨秀,湛江發展落後而遲緩,對省城的羨慕和嚮往越來越強烈。無論在機關工作或是經商,經常要到省城去辦事。到省城工作和定居,更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和他們父母的希望。

但是,湛江到廣州和深圳的距離,一直以來都是那樣遙遠。湛江到珠三角有五百多公里,過去交通不便的時候,去一趟很艱難,比出省還難。

1956年湛江平樂碼頭建成以前,先是在霞山坐船過海到麻斜(舊稱東營)上車,到陽江後要住宿一晚。那時,狹窄的公路是沙泥結構,路面千瘡百孔,破爛不堪。汽車又殘舊,行駛在這破路上,很多人又暈又吐。就這樣,湛江到陽江的230公里要走兩天,陽江到開平長沙埠後,再轉搭船到廣州。前後要四天多,遇上雨天,走走停停,時間更長。

後來通了鐵路,修了高速,就逐漸好一點,兩天,一天,10小時,6小時……盼了十年,終於盼到了高鐵開通!現在的“水魚號”僅3個半小時就能到達廣州南站,開通真正的高鐵後以後還會更加快,據說可以融入“2小時珠三角生活圈”。

湛江年輕人去廣州深圳發展,比留在老家更容易成功嗎?

高鐵縮短了粵西與珠三角的距離

從數據來看,湛江1169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33萬人;廣州74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450萬人。深圳的數據有點神奇,面積為1997平方千米,官方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為1191萬人,但有學者研究發現,深圳的日常人口容納量是2200萬左右(包括暫住不到一年的人口),人流之擁擠超過想像。從常住人口與面積的比例,就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吸引力和繁榮程度,現在的湛江,確實是遠遠落後了。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起,湛江向廣州深圳輸出的人才和勞動力很多,據有關資料統每年都有大約150-180萬的人口流向珠三角,使得湛江很多農村幾乎看不到中青年人,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兒童。在城市,但凡讀書努力考上大學的學子,大多會選擇先在廣州和深圳打拼,實在不行再回來找出路。如果湛江這邊的家人有人脈關係,會準備一條後路給學子們,但仍是希望他們最好能在大城市紮根。

比如飛鳥哥的兒子今年大學畢業,學的是金融。幫兒子在廣州深圳找到一份工作,是他今年最重要的任務。其實他也在湛江給兒子留了後路,買了套房,也託了些關係,實在不行就在湛江找一份工作。但,他真不想兒子留在湛江。他說,我都在湛江熬了一輩子了,希望下一代能開拓出一個新的天地,去哪裡都好,不要留在湛江!後來幾經周折,飛鳥哥的兒子終於在廣州的一所銀行找到了工作,全家鬆了一口氣。但更重要考驗在後面——今後兒子如何在廣州買房結婚?市區均價6萬每平方米,一套至少得幾百萬,又去哪找錢啊!

湛江年輕人去廣州深圳發展,比留在老家更容易成功嗎?

繁華的廣州房價居高不下

湛江的年輕人到廣州深圳工作,把最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大城市,但能紮根留下來的仍是少數。能留下來的,首先要吃得苦,二是要有一定的才能,三是有一定機遇或遇到貴人,四是有父母家人作重要的後盾。比如這兩位湛江年輕人,他們就成功紮根在了珠三角。

小崔的父親是湛江的一名中學教師,母親是一名公務員。他高考時發揮得不好,只上了“二B”線。2013年在廣州找了家小建築公司,工資只有三四千元,後來邊上班邊考證,自身強大了就開始跳槽,跳了三四家之後,現在年薪25萬。前年他在廣州供了一套房,家裡出首付,他每月供7000,也有了女朋友,馬上就要結婚了。雖然說起來簡單,但這幾年小崔也付出過很多,剛開始時,每天工作學習十幾個鍾,非常拼命,不是每個年輕人都能做到的。

對年輕人來說,在廣州和深圳,機會確實比在湛江多很多。最神奇的是我朋友的侄子豬仔,一名小帥哥,今年30歲,雖然只有初中文憑,但現在在騰訊工作,年薪50萬,還拿到了行業大獎,是家裡年輕人中混得最好的一個!他是怎樣做到的呢?豬仔從小不喜歡讀書,不喜歡束縛,讀了初中就不肯讀書了,只喜歡玩遊戲,看動漫,還會畫漫畫。全家人對他的未來愁得不行,在親友和老師面前抬不起頭來。

豬仔輟學後,費事聽家人嘮嘮叨叨,隻身來到深圳闖蕩。深圳真是一個為人才打造的地方,2010年,豬仔憑自己的能力,畫得一手好漫畫,打得一手好遊戲,順利進入瞭如火如荼的深圳遊戲產業。後遇到貴人指引,又逢某巨頭網絡公司面向社會招納人才,居然應聘進了這家公司的美術中心,現已成為了一名小頭頭。去年,他在湛江的君臨世紀樓盤給父母買了套房,今年也準備在深圳買房結婚。自己喜歡玩車,買了幾輛車來改裝,他爸現在開的就是他淘汰的馬自達!

湛江年輕人去廣州深圳發展,比留在老家更容易成功嗎?

在珠三角打拼的年輕人

不過,現在在珠三角打拼的年輕人,能留下來的越來越少,特別是沒有學歷也沒有一技之長的,基本只能從事服務行業,如果吃不了苦也不擅於學習,掙的錢也就是個生活費,幾年後沒有積累又只能返湛江。

在廣州深圳創業更是艱難,現在已經不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百業初興的時代了,那時候只要有膽,基本都能白手掘一捅金,吳川的億萬富豪就是從那時開始發達的。但現在,每行每業都有龍頭老大,小打小鬧根本成不了氣候,很難有競爭力,投入的資金大多是打水漂,而且失敗的代價太大了,好幾年都翻不了身,甚至一輩子困於債務。

雖然難,但廣州深圳的機會仍然比湛江要多得多。在三四線城市,人情和關係似乎比能力更重要,農村出來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在湛江市奮鬥,還不如去廣州深圳,至少在機會面前,大城市絕大多數人的起跑線是一樣的,輸也輸得心服口服。不過,在我看來,只要肯努力,湛江也不是沒有機會發展。

回想我自己的經歷——我是80後,也是奔四的人了。二十來歲時也曾盲目地去珠三角闖過,但卻以失敗告終。當時職高畢業,憑著對電腦的興趣,想去廣州找一份電腦方面的工作。帶了兩三百元去到上面,沒想到工作挺難找。同去的老鄉又偷偷“借”了我的錢回家,搞得我身無分文,只能去大排檔去當服務員掙路費。“屋漏又逢連夜雨”,當服務員期間,我又打碎了幾個碟子,要賠錢……最後總算掙夠路費回到湛江,這失敗的經歷使得我完全打消了去珠三角發展的念頭!

後來就在湛江打工,誤打誤撞進了一家建築公司,在老闆的指導下,開始進修土木工程的大學文憑,去吳川下工地,考各種證……後來,結婚,生子,買房,逐漸在湛江市區紮下了根。其實這期間也是很辛苦的,為考證,在工地白天上班,晚上覆習,30歲頭髮都白了一片啊!所以不管在哪發展,都得吃苦,都得有一技之長。

湛江年輕人去廣州深圳發展,比留在老家更容易成功嗎?

現在在湛江住久了,偶去廣州深圳出差,還真的不習慣!首先就是交通問題,在廣州幫領導開過幾次車,還好車上的領導識路,要不然繞來繞去真會迷路,特別是高架橋上錯了,一個多鍾都繞不回,加上堵車更慘。後來去廣州深圳出差,發現打的和叫滴滴也很難。就在小蠻腰那裡,叫滴滴,前面排隊100多人。前幾年打的也難,下午五六點就說交班,怎麼也打不到的。走路也難,看著建築就在馬路對面,走幾圈也繞不去。最鬱悶就是坐地鐵,到處都是人擠人,以前和中國人擠,現在還要和黑人擠……

也許是在湛江大鄉里住慣了,對廣州的空氣也不適應,覺得有點渾濁,呼吸不暢。湛江的空氣指數是不錯的,全國都是前幾名,湛江人去哪裡都覺得空氣不好。在吃方面,湛江的食材新鮮,把我們的嘴也吃挑剔了,總覺得廣州深圳的海鮮不夠新鮮,做法也不夠原汁原味。鬧市裡隨處可見的湛江燒蠔,看著都不像是湛江人開的檔,味道也不及湛江的鮮甜。

早幾年,廣州對粵西這邊的人就是一個落後的印象,覺得我們說的土白話很搞笑,比如《外地媳婦本地郎》中的阿嬌幾乎就成了粵西的形象代言人。在思想意識方面,湛江人也固守著一些傳統的觀念,要融進廣州主流生活圈真不太容易,只能老鄉之間互相抱團。在珠三角混,老鄉的作用還是挺大的。上次去雷州英楠村拍外嫁女回村,發現有一位在深圳某銀行擔任高管的村民,帶了很多村裡的年輕人出去,有的還發展得不錯,在珠三角買了房定了居。吳川那邊更是如此,一個老闆發達了,帶全村人出去闖江湖。

湛江年輕人去廣州深圳發展,比留在老家更容易成功嗎?

廣州擠地鐵

對長居湛江的人來說,除了交通、空氣、飲食不太習慣,還有一種不適應,就是大城市沒什麼人情味,在這裡都是各顧各,不認識幾個人。而且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感覺外省人特別多,各種語言混雜,有時都會懷疑這裡還是不是廣東,特別是深圳,讓廣東人的歸屬感很差。而小城市熟人多,辦事比較有人情味。遇到什麼困難,也有親友幫忙出主意辦法,心裡暖暖的,大城市只有自己哭完用衣袖抹淚,還不敢告訴遠方的家人,讓他們擔心。

總之,作為湛江人,對廣州深圳的感覺很複雜,有一點自卑,有一點嫉妒,有一點討厭,但更多的是嚮往。在普通老百姓的眼裡,從農村奮鬥到縣城是初級成功,奮鬥到湛江市區是中級成功,如果能從農村奮鬥到廣州深圳,就是人生的高級成功了。哪怕每天擠兩三個小時的地鐵上班,過著緊巴巴的日子供著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在村裡人眼中,你也是大城市的人了,是全村的驕傲和希望。

由於篇幅所限,今天的文章就說到這裡。你眼中的廣州深圳是什麼樣子的?你在上面打拼有怎樣的經歷?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