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越剧孕育形成于小桥流水、风景秀丽的江南,这也注定了它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因此,越剧尤其擅长演绎才子佳人故事,如《玉蜻蜓》、《李娃传》、《情探》、《玉堂春》、《血手印》、《王老虎抢亲》、《孔雀东南飞》等。在众多的越剧剧目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被称为越剧四大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美丽、凄婉的爱情传奇在我国民间广为流行,这一故事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搬上了越剧舞台。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越剧《西厢记》第六出剧照

当时,袁雪芬与越剧名小生马樟花就曾合演过讲述“梁祝”爱情故事的越剧《梁祝哀史》。1945年,袁雪芬与范瑞娟也曾合演《梁祝哀史》。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将根据袁雪芬、范瑞娟口述,由徐进执笔整理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重新搬上舞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语言上保持了朴素明朗的民间文学特色,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凄美的爱情绝唱,通过越剧柔婉的声腔低吟浅诉,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弦,不仅是越剧舞台上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艺术精品。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越剧梁祝剧照,袁雪芬与范瑞娟

1952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大获好评。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该片也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由范瑞娟塑造的梁山伯与袁雪芬塑造的祝英台永久地保留在银幕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通过影片传播到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展现了越剧的新风貌。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了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赋予这部经典剧目浓厚的时代气息。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红楼梦》是新中国成立后继《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又一部产生巨大影响的越剧剧目。1958年,上海越剧院将徐进改编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同名剧本搬上舞台,徐玉兰扮演贾宝玉,王文娟扮演林黛玉。1958年2月18日3月31日,越剧《红楼梦》在上海首轮公演期间就创下了连演54场、观众多达8万余人的纪录。越剧《红楼梦》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全剧在曹雪芹原著基础上,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选取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完美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风貌。越剧优美隽永、委婉缠绵的声腔曲调,善于表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还包括徐玉兰、王文娟等越剧表演艺术家们卓绝的艺术创造力。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红楼梦》剧照,贾宝玉(徐玉兰),林黛玉(王文娟)

1962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拍摄为彩色戏曲艺术片,影片中的大观园美景和绚丽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徐玉兰、王文娟两位越剧舞台上的黄金搭档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更是让人难以忘怀,现如今脍炙人口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段越剧唱腔也正是通过这部电影传遍千家万户。此后,越剧《红楼梦》又历经三次翻拍。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越剧院钱惠丽、单仰萍这一组“宝黛组合”主演的《红楼梦》被拍摄为数字电影《红楼梦》。此后,该剧曾多次以不同形式呈现于越剧舞台或银幕。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曹雪芹

1953年,在完成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之后,袁雪芬又将讲述崔莺莺与张君瑞爱情故事的越剧《西厢记》立于舞台之上。越剧《西厢记》改编自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的同名杂剧,多位越剧表演艺术家通过她们的精彩表演在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袁雪芬的崔莺莺含蓄深沉而又大胆热情;徐玉兰的张生洒脱俊逸,多情而不轻佻,机敏而不油滑;吕瑞英的红娘聪慧活泼,富有正义感;而张桂凤的表演则将一个秉守礼教、持家严厉的老夫人塑造得入情入理,有血有肉。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西厢记》插画

她们用出神入化的表演,把一个又一个人物塑造得入情入理、有血有肉,赋予了整出戏生机盎然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为越剧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越剧《西厢记》像一卷精致的工笔画,每一个场面都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风情万种,耐人品味。1958年,由浙江越剧一团金宝花、张菌、高佩、屠笑飞等主演的越剧《西厢记》由香港华文影业公司摄制为彩色戏曲艺术片。1991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了曾昭弘全新改编的越剧《西厢记》,主演茅威涛也以此剧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茅威涛

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领导的雪声剧团致力于越剧改革,袁雪芬在剧团中确立编导制度,改进音乐、舞美等诸多方面,迈出了越剧改革的重要一步。1946年,袁雪芬与著名越剧编导南薇合作,将根据鲁迅先生小说名篇《祝福》改编而来的越剧《祥林嫂》搬上舞台,袁雪芬扮演祥林嫂,范瑞娟扮演少爷。《祥林嫂》在上海一炮而红,每天日夜两场,连演3个星期,场场座无虚席,在当时被称作“越剧里程碑”。1948年,上海启明影片公司将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拍成电影,演员仍沿用雪声剧团原班人马,这也是越剧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影片。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1946年《祥林嫂》,袁雪芬扮演祥林嫂旧照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由于对小说《祝福》中所描写的绍兴风土人情有着深切的共鸣、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袁雪芬对《祥林嫂》一剧恋恋不舍,数易其稿,可谓是精益求精。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再次将《祥林嫂》搬上银幕。与1946年版影片不同的是,该版影片不仅仅是由黑白改为彩色,故事情节也有较大改动,而且是由金采风、袁雪芬分别扮演中年和老年祥林嫂,两位艺术家各显所长,前后形象对比鲜明,同时又一脉相承。

越剧孕育于江南,从四大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有温婉传情的艺术特性

《祥林嫂》剧照

“范派”男小生史济华扮演的贺老六,突破了“女子越剧”的局限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周宝奎扮演的婆婆,虽戏份不多,却极具个性特点,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几十年的打磨,《祥林嫂》成为越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袁雪芬塑造的祥林嫂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剧中祥林嫂的“听他一番辛酸话”、“千悔恨,万悔恨”、“问苍天”等唱段,至今仍在戏迷票友中传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