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行走在这座小城


乡土桐城 | 行走在这座小城



行走在这座小城

文|汪京

十年前,因为特殊的原因,木棉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家乡。虽然她从未想过就此定居,但造物弄人。小城很小,巴掌大,狭窄的道路,喧嚣的菜市场,不规则的平房楼宇……但寻常巷陌间却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生活节奏不紧不慢。有坚实欢快的小桥流水,有农家菜园的四季菜蔬,有粗放生产的稻米香油,有沁人心脾的小花香茗,有香气诱人的朝笏米饺,有相亲相爱的亲人朋友,有不曾走远的童年少年……在日复一日的昼夜轮回里,木棉追寻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意境,修炼凡胎浊骨。像没有水晶高跟鞋的灰姑娘,素面朝天,没有好看的外表,却怀揣有趣的灵魂。能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持一份内心纯粹。

这几年,小城的容颜发生了巨大变化。医院、学校、企业相继在新的区域落户,城市空间广阔了许多,规划也更为科学,少了拥挤与无序,破旧也消失遁形。一个新的号角吹响了,小城,为了“文明”而奋斗!每个人都为此身体力行。当然,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乡土桐城 | 行走在这座小城

木棉本是个喜欢安静的人。这段日子,她每天却像“啄木鸟”一样穿梭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找问题,寻病症,不停地与各色人等沟通交流。烈日炙烤,让她白皙的肤色镀上了一层黝黑,内心徒增了焦灼,心力交瘁。欣慰的是,平添了一份意外的收获,“行走”!其实,小时候的她,出门时总是喜欢赖在姐姐的怀里,特别懒得走路。长大了也是一样,嫌速度太慢,费时耗力。可是,正是这段日子,木棉到了不走到一定地步不罢休的程度,感觉像上了瘾。到了时间点,不由自主地踏步前行,这个过程,仿佛是在和自己对话。它像一种无形的诱惑,或牵引,抑或一种发自心底的情感触动。连她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木棉已经行走在龙眠河畔了,可以欣赏光芒四射的朝阳,可以聆听此起彼伏的棒槌声响,可以观赏健身者张弛有度镇定自若的太极拳;晚上,当小城渐渐沉静,木棉行走在廊桥上,可以欣赏五彩斑斓的美丽夜灯,可以享受迎面拂来的凉爽夜风,可以倾听此起彼伏的蛙声虫鸣。有时带上耳机,听喜欢的歌者演绎舒心的旋律,从耳膜穿越到心房,直至浸透周身,让灵魂随之震颤;有时随性变化一下路径,竟然走到了未曾到过的地方,看到未曾看过的景致,随意坐在河边的石块上休憩片刻,任凭潺潺河水从脚尖轻柔地流过,让精神随之洗礼。原来,小城竟如此的迷人。这是木棉平常所没有的感受。囿于工作和家庭的事务缠身,时间和现实的掣肘,之前,每天都匆匆忙忙,错过了日出,也错过了星星。用心回味,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乡土桐城 | 行走在这座小城

一天清晨,下着久违的小雨。木棉有那么一丝犹豫,但还是撑着伞走出了家门。河边已经有很多早起的人,撑着伞,一如既往地晨练了。木棉在身临其境的这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人下雨撑伞还要坚持锻炼?为什么有人夜晚打着手电筒还要在河里洗衣?为什么阿甘带着假肢还一直在奔跑?为什么村上春树从33岁开始坚持跑步迄今跑了三十多年?为什么父亲对老屋和他的小菜园、小花园视如珍宝?刹那间,她泪流满面。其实,细想一下,苦难并不可怕,懂得才是难能可贵!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但同频可遇不可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方伊甸园。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到:“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乡土桐城 | 行走在这座小城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木棉一日行走万余步,并非为了瘦身,她不想自己弱不禁风;也不是为了锻炼,跑步也许更好。正如毛姆所言: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行走,是在燃烧大卡中释放内心的压力,是在昂首挺胸中寻找坚定自信,是在酣畅淋漓中感受生命真谛,是在自省孤独中反思,是在疲惫不堪中考量意志,是在特立独行中思考人生,是在脚踏实地中镌刻生活。天马行空,不必画地为牢,烧毁所有记忆,让梦透明;扔掉昨天,让脚步轻盈。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跟最好的人、最美的事物、最芬芳的灵魂倾心相见。哪怕世界以痛吻我,我也要报之以歌!

行走在这个小城,木棉想到了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到:“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真的特别符合她现在的心境,在行走中学会遗忘过去,在行走中生发文字创作的源泉,并深切感到,“做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乡土桐城 | 行走在这座小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