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的知識從何而來?這兩個字是關鍵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的知識從何而來?這兩個字是關鍵

01

如果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在做夢的時候,和在清醒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有什麼差別?換句話說,夢境中的世界和現實中的世界,有什麼不一樣?

如果在笛卡爾來看,夢境和現實我們其實很難區分,因為在夢境中,我們也能“感知到”類似真實的世界,我們在夢境中所看到人和物都是那麼真實,但實際上它們並不存在。所以,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時,他是在表達,我們可以質疑一切,包括現實世界的一切都可能是在夢境中,但有一樣東西我們不能質疑,那就是正在“質疑”的這個主體,也就是我們的“心靈”或者說“思維”。即便是“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不能確定夢境和現實哪一個是真實的存在。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的知識從何而來?這兩個字是關鍵

1911年,當時的笛卡爾在荷蘭從軍,跟隨軍隊來到德國南部的阿爾卑斯山麓。在11月份的一個夜晚,他連續產生三個夢境。

第一個夢是,笛卡爾被風暴吹到一個風力吹不到的地方;

第二個夢是他得到了打開自然寶庫的鑰匙;

第三個夢是他開闢了通向真正知識的道路。

這三個奇特的夢增強了他創立新學說的信心。這一天是笛卡爾思想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有些學者把這一天定為解析幾何的誕生日。正如上面的那三個夢境,看起來如此真實,其實都是假的。

我國著名思想家莊子也講了“莊周夢蝶”的故事,在故事中莊子說“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成了莊周,現實和夢境都分不清楚了。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的知識從何而來?這兩個字是關鍵

02

那夢境和現實到底有什麼差別?

或許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給了我們一個觀察角度:統覺

“統覺”是什麼意思?

先別急,讓我們還是回到康定的《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上一篇文章,我們分享了康德關於關於純粹的知性概念:範疇。我們也分享了康德提出的12種範疇,“範疇”是康德整個認識論的核心,範疇是什麼?範疇就是“純粹概念”,什麼是純粹概念?這個不太好理解,我們用一個類比的手法吧。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的知識從何而來?這兩個字是關鍵

在直觀中,時間和空間是純粹直觀;在概念中,也有類似的純粹概念,康德稱之為“範疇”,範疇包括“量、質、關係、模態”,當我們表達任何概念的時候,其實都是基於這些純粹的概念,比如我們說“蘋果”這個概念時,其實也包括“蘋果”這個概念的“大小、質地、顏色”等等“量和質”的概念;比如當我們說“一起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時”,其實這句話的底層邏輯裡,就有“因果性”的範疇。所以,純粹概念即範疇,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底色,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則。

03

但你可能也會問,有了“範疇”之後,我們怎麼去認識這個世界呢?範疇比較只是一個基礎或者說前提條件。前面我們講了,知識=直觀+概念。那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樣講直觀和概念結合,獲得知識的呢?不管怎麼說,範疇這種純粹概念,其實也只是人的主觀先天的一種認識框架,要應用於經驗對象,還需要有根據的。就像康德說的,在理性的法庭上,你需要提供辯護,證明你為什麼能夠把概念運用於客觀對象。就像說,有了建造房屋的材料,有了房屋的設計藍圖,總得有一個方法和工具來建造房屋吧。

在這裡,康德提出了一個方法:演繹。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的知識從何而來?這兩個字是關鍵

當然這裡的演繹和形式邏輯裡面的“演繹法”是不太一樣的。形式邏輯裡面的:演繹法和歸納法,演繹就是從一個大前提加上一個小前提推出結論,比如那個著名的三段論演繹法:“大前提是人都會死;小前提是蘇格拉底詩人;結論就是蘇格拉底也會死”。

當然康德在這裡說的“演繹”,它不是單純的形式,還要考慮到對象,所以這裡演繹是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要說明你有什麼資格把範疇應用於對象,你的根據是什麼?

04

康德是反過來證明的,他說,一切我們已經形成的對象、經驗都逃不了有範疇,為什麼逃不了有範疇呢?因為這些範疇代表了主體的一種能動的綜合能力,知識是通過人能動地綜合起來才形成的。如果沒有人的主體能動性,一切知識的材料都成了一堆碎片,那就連一個夢都比不上。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的知識從何而來?這兩個字是關鍵

這裡康德講我們通過感官獲得的紛繁複雜的信息,稱之為“雜多”,顧名思義就是我們通過感官獲得的直觀是非常雜亂的,顏色、聲音、形狀、大小、質地、溫度等等,這些信息非常龐雜,我們的思維是怎麼把這些信息組織整理起來,讓我們形成一個穩定可靠的認識的呢?比如為什麼我們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一個蘋果,我們都能一眼看出來,它就是一個蘋果。這是靠什麼呢?這就是“統覺”。也可以稱之為“自我意識”。

05

康德說,你要把他構成為知識就必須有主體能動性,把知識的材料組織起來。主體能動性它有一個根源,就是人的主體、知性。知性作為一種先驗的自發的能動性,能夠對這些材料進行綜合,最高的綜合就是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這種先驗的能動的綜合能力,康德把它稱之為:統覺。

換句話說,自我意識就是統覺。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的知識從何而來?這兩個字是關鍵

這裡我們回到剛開始那個問題,我們如何區分夢境和現實。其實夢境和現實有一個很大的區分就是,夢境的信息是高度碎片化的,而現實的世界,是我們通過自我意識將其組織統一起來的結果。所以,我們在現實中,有穩定的認知,而在夢境中則不會。你今天夢到的“蘋果”和昨天夢到的“蘋果”有可能完全不一樣,而現實世界這不會發生。因為我們的自我意識,統覺的綜合統一能力使我們認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統一的。我們在意識裡,就會將外界感官獲取的一切直觀,綜合統一為我們可以認知的形式,這種能力就是統覺的綜合統一能力。

這是一種先驗的,綜合的統一能力。

06

其實“統覺”這個概念是不康德第一次用,是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萊布尼茨提出的一個術語。萊布尼茲認為,統覺是一種自發的活動,是指人對其自身及其心靈狀態的認識,它主要依賴於心靈中已有內容的影響。通過統覺,人們理解、記憶和思考相互聯合的觀念,從而使高級的思維活動得以完成。換句話說,在萊布尼茨的統覺只是人內心的一種活動,具有心理學上的意義。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的知識從何而來?這兩個字是關鍵

但康德繼承並發展了萊布尼茲的統覺理論。康德認為,統覺的活動,統覺的能力不是建立在靈魂已有內容的基礎上,而是由一切產生於外界的經驗所賦予的。康德認為萊布尼茨混同了感性與知性認識的根本區別。

康德認為,為了得到關於包括人的自我在內的任何特殊存在的知識,感性與知性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康德把“統覺”理解為一種純粹知性的認識形式,認為它是“自我意識”的最高的統一功能,由它建立起“對象”的客觀性。康德認為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性是一切客觀性的最高條件。

07

因為,凡是不能統攝在自我意識統一性之下的東西都不能成為我們知識的對象,對象意識絕對地受自我意識統一性的制約。康德又把這種自我意識的統一性叫做統覺的先驗綜合統一性。所以,康德接著“統覺”的這個先驗綜合能力,也回答了“先天綜合判斷如何成為可能”這個問題,也就是“自然科學知識如何成為可能”這一問題。

康德認為,是人的先驗統覺作用通過各種範疇,建立起了一系列先天綜合的判斷。如果沒有這種先驗的自我意識,如果沒有先驗自我意識所使用的這12種範疇,那先天綜合判斷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一起自然科學都不可能,人類的科學知識也就沒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

所以,康德說,統覺的綜合統一的原理,是一切知識產生的最高原則。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何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