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青山依舊在,靜默到虛空

《戲夢人生》,侯孝賢臺灣三部曲之一,講的是布袋戲大師李天祿老人的前半生,貫穿臺灣日據時代。

很久以前看過,只留下昏暗的場景,還有一些咿咿呀呀的布袋戲畫面,記得李天祿其實身世可憐,一路走來,沒少受過屈辱、遭遇困境。

這次再看發現,《戲夢人生》最打動我的,居然是李天祿老人對著鏡頭口述的部分。

片子進行到40多分鐘的時候,老人突然現身。

此前,是演員在演,在還原他的人生經歷,像是劇情片。從李天祿出生,八歲時,親生母親病逝,繼母對他不好,於是他上山跟團演出,一年劇團給他父親15塊錢。因為祖母命硬,連“克”好幾個親人,父親讓祖母上山,由當時尚年少的李天祿照顧,反正他的命也硬。

原來李天祿只是在旁白,只有聲音出現,推動劇情。

突然的,李天祿出現在鏡頭面前,吸著煙,這個瘦弱的老人,坐在還原歷史的場景中,用閩南話慢慢講述著,像是在講一個別人的故事。

青山依旧在,静默到虚空

他講到祖母的死,父親連山都沒上,說是太忙,叫他隨便埋了就行。講到在臺中,遇到了一個風塵女子麗珠,“我看了她一眼,她也看了我一眼”,兩人真的發生了感情,在麗珠患唇疔危在旦夕時,是他找人抓了一大盆青蛙,剖開,貼到她的患處,青蛙一分鐘就幹了,忙了一通宵,救了麗珠的命,但最終,他還是難捨妻兒,回到臺北。他講到日本戰敗後,他們一家在疏散途中,接連患瘧疾,老丈人死了,兩歲的幼兒也死了,他說,他釘了個小棺材,把孩子埋了,不然能怎麼辦呢。

越是不動聲色,間離的色彩越濃,越是令人沉迷,為什麼?

經歷了多少生離死別,經歷了多少情感波折,經歷了多少屈辱困頓,李天祿才會像講戲一下,講自己的故事?即使是說到祖母的死,說到丈人和幼兒的死,也不再有淚水,甚至連聲音語調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青山依旧在,静默到虚空

是因為自己演過戲,更悟透人生如戲,或者是因為從小就感受人間冷暖,如今老了,不再輕易動感情,抑或是因為看過太多山山水水,所以歸復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在還原歷史的劇情片部分,侯孝賢刻意地用靜止不動的鏡頭,那些在家裡進進出出的人,面孔模糊,色調昏暗。他們像是框定在戲臺之上的人物,作為主人公身邊的人,輪番上場,一閃而過,即使是對主人公來說很重要的人物,也是如此。

青山依旧在,静默到虚空

李天祿老人從容淡定的講述,不斷打斷還原的進程,再加上布袋戲劇目的大段大段上演,我們慢慢知道,其實,侯孝賢不是要把我們帶入李天祿老人的人生歷程之中,也不是要喚起我們的感情共鳴,而是要我們在這種有意設置的零碎、隨意、自由、散亂中,讓我們更清醒地看待臺灣這一段歷史,這一群人。

我們之前的種種觀察、解讀,是不是戴著有色眼鏡,有著先入為主的某些觀念束縛?在歷史這場大戲下,戲中人的客觀講述,會不會更真實地還原歷史?只是,如果人生如戲,戲夢人生,一個布袋戲大師,也像人偶一樣,被莫名力量所控制,歷史如戲,戲夢歷史,所追問的到底是什麼真實呢,有沒有意義呢?

黑澤明說他最欣賞的侯孝賢電影就是《戲夢人生》,他說,影片有“完全的自由,會令人想到景框之外的世界”,為此黑澤明曾把電影看過四遍,覺得裡面有他自己拍不出來的自然。

在我看來,黑澤明所說的“自然”,應該就有李天祿老人自然隨性的口述,這舒緩的、刻意陌生化的節奏,抑制了還原歷史的劇情片部分抒情成分,它像是布袋戲的鑼鼓聲,控制著全場的步點。

青山依旧在,静默到虚空

隨著這“自然”的節奏而來的,是連續幾個綠水青山的遠鏡頭,在李天祿老人講述的空隙,在每次生命波折的空隙,不管是多麼悲傷痛苦,一轉眼,還是綠水青山。

布袋戲會消逝,老人會消逝,苦痛會消逝,戲夢也會消逝,唯有綠水青山還在,靜默到虛空。

青山依旧在,静默到虚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