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人到中年越來越不喜歡說話?

西漢水之子


幽蘭一縷香

🌹🌹🌹

人到中年越來越不愛說話,是因為懂得。

人到中年開始懂得,身體和精力已不如從前。精力不夠,自然會表現在各個方面。雖然正在接近秋天,聞到了收穫的美好,但由於秋意已有,偶爾也會聞到一絲秋天的的涼意。這是人到中年話少的物質基礎。

不管事業是否在走上坡路,但身體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這種變化表面上別人即使看不出來,但自己冷暖自知,這種體能上的變化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很大影響,精力的減弱、身體的疲倦客觀上會讓人和從前比,話會少一些。

人到中年話少的精神基礎有多個。

人到中年開始懂得,人生的擔子很沉重。

人到中年,正是人生最苦最累的階段。一般都是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挑大樑的狀態,自己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得對家人和工作負責。沉重的擔子壓得中年人喘不過氣來,自然越來越不愛說話。有說話的功夫和時間,還不如養會兒神,恢復恢復精力,好應付生活和工作的重擔。

人到中年開始懂得,黃金萬兩容易得知己一個也難求。

這句話很小就知道,但人到中年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人有家庭出身背景差別,思維層次差別,經歷閱歷差別,彼此知心,成為一輩子的知己是一種奢望。既然明白了它的含義,哪有那麼多知己可以讓你隨時無所顧忌地傾吐真言。既然沒有,不如閉嘴,可以少沾染些是非。

人到中年開始懂得,世界是不斷變化的,說得少才安全。

世界的變化體現在方方面面,周圍的大小環境是變的,訊息是變的,人心是變的,就連自己的情緒都像小孩的臉,陰晴多變,難以自控。既然這麼多變量,多說無益,說多了,事情變了,還得繼續說,索性不如不說,這樣最明智。

人到中年開始懂得,現實極其複雜往往真假難辨。

這個世界如此光怪陸離。中年人經歷的事情多了,領教了這個世界的厲害之處,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只用眼睛看世界,耳朵聽世界,而是學會了用大腦來看世界,用心來感知世界。往往他的不愛說話從他發現他眼睜睜看到的竟然不是真相開始。

既然親眼看到的都可能不是真的,那還說出來幹嘛,所以很多事情需要很久才看透,明白真相之前任何時候說出來可能都是錯的。到後來,他發現的真相竟然和表象大相徑庭,此時看是看透了,已沒有說出來的慾望,所以就沒必要說了。

人到中年開始懂得,保持獨立思維何其艱難。

世界如此喧囂熱鬧,可是真正有獨立思維的又有幾個,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被裹挾,如果想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容易。在此情況下,有些中年人明白了無需向任何外人解釋自己的人生。

他們往往不在乎外界的流言,不疾不徐,有條不紊地按自己的節奏和想法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既然沒必要解釋,當然,無需開口逢人就說。

人到中年開始懂得,人終其一生要走的是一條走回自己內心的路。

人到中年,半生已過,慢慢開始由向外尋找,到向自己的內心尋找,即由外求逐步轉向內求。開始明白,找到自己才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這一過程使他逐步明白,性格不同的人再怎麼磨合,也只是浪費時間,彼此損耗,索性主動放棄無用的社交,不如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自己,做自己內心感到愉悅的事情。

人到中年開始懂得,人生需要沉澱積蓄力量。

大部分人為了生活為了理想,上半生一路奔波,有的人甚至可以用狂奔來形容,所以從未有過時間給自己,到了中年,人往往才發現,人生就像酒,需要時間沉澱發酵,這樣才可能釀造出自己的芳香。

沉澱和發酵的過程是一個沉靜醞釀的過程,因為沉靜,自然不必多說。

人到中年開始懂得,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不到中年,經歷的事少,吃過的虧少,即使聽過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說法,但教訓未必深刻,到了中年,沒有人沒親身體驗過“沉默是金”的奧妙,既然體驗過了,自然就不會多說了。





幽蘭一縷香


人到中年,什麼事情都經過了,特別喜歡簡單的東西,說話也一樣,簡單幾句話把意思表達清楚就行了,甚至如果不說話,能把意思表達到位也可。至於為什麼不喜歡說話,無非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曾經想說愛說,但是吃過話多必失的虧,所以學會了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二,中年人一般都是崗位上的骨幹,平時工作中說太多話,生活中就不想說話,特別是客套話、廢話都懶得說。

三,人到中年,龍已經成龍,鼠已經是鼠,各有各的歸屬,大多數人的心理上都已各自認命,面對不屬於同類的人,話題從何談起呀?所以給人留下不愛說話的映像,其實遇到同道中人的話,中年人話也不少。

四,中年人看待事物,不再簡單地靠耳朵,更多靠眼睛,靠時間洗禮。平時應酬聽見的相互吹捧,酒桌上的豪言壯語,都彙集了各類傳統語言精華,但真實情況又是如何的?對於這些經歷中年人心裡面門清著呢。所以語言一類的交流不成為重點,相處時間,利益交換才成為交流重點。

人到中年,心理的成熟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看每個人對成熟的理解了。對我而言,人不可太成熟,那是很可悲的。


一黑遮白醜


人到中年,大多數情況上有老下有小,人生也在某種轉型的階段,相對壓力也是比較大的。

我相信大多數壓力大的人都不是很喜歡多交流。

特別是對於中年時期工作職位或者職業轉型的朋友,這時候可能大的孩子讀書要管,家裡還準備生二胎,兩邊父母都年漫,就會想很多很多。

先說工作吧,要是中年職位還不高,賺的也不多,上有老下有小壓力自然大,特別是在大城市。或者說職業不錯,薪水也不錯,但要升職或轉型都很難,是你繼續打工還是自己開公司呢,到了中年很多人想的最多的問題,也是壓力很大的。這種現實的壓力所導致的很有可能是一種矛盾。可能自我的矛盾,可能和家人的矛盾,或者和公司的矛盾。這種無形的壓力矛盾最容易使人沉默。

再說家庭,家庭方面中年孩子基本都是讀書了,家裡要有人看管孩子,很有可能出現家裡就一個人賺錢,要養很多口人。要是家庭條件好,可能想著要二胎了,可是二胎了家裡住的下嗎?生下來怎麼培養?這都是很現實關鍵的問題。或者有的朋友碰到自己孩子青春期,這種青春期與更年期的關係最難處理了。家庭的壓力往往也很容易導致有沉默情緒,因為這些現實的問題傾訴也是沒用的,到頭來還是要自己解決。

人生總是這樣一環扣一環,多努力少攀比,過好自己,活在當下。有問題多和自己愛人或者朋友說說話,互相理解,其他的時候保持沉默也是好的。等到了一定年紀,會發現除了家人,沒有什麼更總要了,這也是一種成熟的表現罷了。

祝看到回答的朋友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精彩吉安


其實人到中年,並不是不喜歡說話,而是忽然間發現,真正值得說出來的話並不是很多。有一些話,還沒有說出口,自己便已經有了答案。有些話,想說卻發現沒有遇到合適的人,所以寧願選擇不說。

人在不同的階段總是會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又帶來了不一樣的狀態。就像古人所說的人有三種境界,分別為: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當然,這樣的解釋讓人讀起來感覺太過於禪意,並不是很容易理解,也不是很“接地氣”。那麼今天我就分享3點我自己的體會,希望能夠解答題主的疑惑。

1、言多必失,少說才是最保險的方式

年齡大了,自己的身份便多了起來。你已經到了為人父母的階段,不能像年少時候那麼不注意言行,因為你要為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樣,成熟穩重成了很多家長的標榜。

也許你是公司的管理層,手下有很多弟兄需要聽你指揮,等著你給方向,這時候你更應該“惜字如金”因為你無意間說的一些話,可能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所以這個階段常常要求自己,少說廢話,每一句話都要落到刀刃上。

2、說的太多,聽得就太少,想的就太淺

和人聊天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當你說出去的話太多的時候,你能聽進去的話便減少了。一味地想著輸出的時候,卻忽略了自己該如何輸入。當一個人只想表達自己,而忽略別人建議的時候,你又指望他能說出多麼發人深省的話呢?大多數都是高談闊論罷了。

人到中年,更加的知道上面的道理。所以處於中年的人,更加懂得:與人交流的時候,要善於傾聽。獨自一人的時候,要學會觀察。

3、凡事看的淡了,也便不再計較了

到了中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也變得更加成熟了,這種成熟包括心態的淡定,境界的提升。明白了只有“心大了,所有的大事才小了”的道理。也更加知道了,只有先控制自己的心情,才能夠處理好身邊的事情。

所以這個階段的人們,更加註重的是內在世界的建設,講究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而不是凡事都要據理力爭,去爭那個沒必要的輸贏。

當然這麼說,不是指人到中年便“遁入空門”而是他們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處世準則:該爭的,錙銖必較;不該爭的,淡然一笑。


夜泊痕


我覺得人到中年越來越不喜歡說話是因為:

1,社交軟件的盛行,現在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人有時間就刷手機,玩電腦。何況是中年人呢!現在很多工作都在網絡中溝通,解決。以前社會沒這麼發達的時候,辦什麼事都要親自跑一趟,當面聊。親戚,朋友多逢年過節見見面,串串門,坐在一起聊聊天別提多熱鬧。現在信息社會,大家都懶得去互動了,打個電話,發個短信,問候一聲就完了。

2,人到中年工作壓力大,在單位上班忙這忙那,下了班回到家就只想休息,什麼事情也不做,話也懶得多說一句。見慣了陰奉陽違,阿諛奉承,越發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習慣了遇到事情自己一個人放在內心,慢慢化解,生怕說出來別人理解不了還落下笑話。

3,人到中年學會了沉澱自己。不再像年少時口無遮攔,遇事懂得冷靜,思考再去處理。看到的,經過的事情多了,學會了掌握分寸。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很多時候遵從自己的內心,該幹什麼幹什麼。不必要和人爭論不休,喜歡做自己。所以少說多做。

人到中年越來越不喜歡說話有很多原因,也需要因人而異 。願每個中年人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


星星的生活日記


不愛說話,不是病,是辛酸。

我就是一箇中年人,有時候確實不想說話 。

不想說話的理由雖然有很多,但是情況各異。

隨著遇到的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心情自然不同,千萬不能搞一刀切 ,一概而論。

也許我不能代表其他人,我在這裡也只能說說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活了大半輩子,經歷過太多的人和事。

對於工作和事業,職位和職業早已定型。沒有太大的要求了,只要有的做,就要繼續做下去,站好最後一班崗。功名利祿,能說的已經不多了!

對於家庭和親人,愛恨兩茫茫。上有老,下有小,操不完的心。三點連一線,分身乏術。生死由命,還是要少說多做,多做貢獻,便沒了煩惱!

與時俱進,時代不同了,科技日新月異,觀念有點跟不上,需要及時學習,莫說提高,只是為了適應,不被淘汰而已。

現在的物價,房價,菜價,哪個能讓我們省心?跟我們息息相關的全都漲了價!每月掙的幾個錢,還不夠花的。錢,總是不夠用,我們還能說什麼?

年紀大了,還能做些什麼?有人要嗎?此時賺錢不易,抱怨沒有用。

人比人,氣死人,尤其是自己的身體狀況。

管不了別人,只能做好自己。

說來說去,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還不如不說的好。

至少心裡還有一片寧靜。





現代風水命理儒釋道


不想說

王陽明先生說知行合一,有一句俗語也說光說不練假把式。為什麼人到中年越不喜歡說話呢?因為他們知道了說的再多也沒用。最主要要靠做,年輕時,更多的喜歡說,可說來說去,進步卻不大,後來發現要去做,說不能幫助完成自己的目標,所以,越來越不喜歡說話。

不敢說

不敢說有兩種:第一種,因為怕說了做不到,年輕氣盛時,吹吹牛,覺得是孩子氣,如果年紀大了,還在吹,不僅是別人笑話,自己也會看不起自己。第二種,年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世故,知道禍從口出,所以不敢說話,怕說錯話得罪人,傷了自己。

不願說

人到了中年,也該是不惑的年齡了,懂的越多的人話越少,覺得沒有說的必要,覺得說話沒意思,這類的人會生活會越來越簡單,不去奢求外在的東西,有些話只要自己明白就行。對他人越來越寬容,不為自己辯解,不去說教別人,不溜鬚拍馬,不表達自己的觀點,想一想,一個人說話也就差不多這幾個理由,沒有了這樣的需求,說話就會越來越少,甚至到最後的一種狀態,什麼都不想說了。

和別人說話,即使是辯解和說教也是一種看得起,如果你遇上一個三歲的孩子誤會你,你自然是不會去辯解的,如果有一個人已經無賴到你無法理喻,自然是不會給他說教的。和別人說話,不管說什麼,其實也是一種看得起。當真正成長到一定程度時,不想和別人說話了,其實是一種居高臨下的看不起。

(作者:陳一香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心理諮詢與心理成長繫系主任)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第一人到中年,扮演身份越來越多起來,家裡作為人父母,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出榜樣;在單位作為職工無意間說的話可能會造成影響,所以經常告誡自己少說廢話,言多必失。

第二人到中年,因為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顧,不願意招惹是非,逞一時之強。

第三人到中年對生活有一定的感悟,心態也淡定了境界提高了,對待問題的看法不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了,不是凡事都據理力爭,而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liujh樂逍遙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不愛說話的原因可以很多,比如人到中年生活壓力大,每天忙到心力交瘁,已經沒太多時間瞎逼逼。也有可能你明白說得再多也沒用,不想花時間做一些無謂的爭執,寧願做一個實幹家。又或者你身邊暫時沒有可交心的人,也明白禍從口出的道理,乾脆選擇沉默是金。

其實少說話也不見得就是壞事,如果不想說就不說,人可以選擇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個人認為話多有時挺分心,安靜環境下更有利於思考,用筆寫下來也是一種很不錯的傾訴方式,有利於理清思路,還可以練練字。

歷史上因言獲罪的例子挺多,因此我們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等格言,前輩們也說沉默是金。如果僅僅只是逞口舌之快,衝動之下往往說多錯多,這時倒不如保持沉默,讓自己冷靜下來。中年人大都情緒比較穩定,做事也比較理智,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所以在言語上多比較謹慎些。

話多話少其實都沒錯,關鍵看你怎麼說,和誰說,而且我們也通過說話傳遞信息。如果你是一個特別愛說話的人,平時也是通過說話作為情緒出口,突然間你不說了,那就得注意了。有這種反常情況可能你抑鬱了,亦或者別的問題,這時可得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找回說話的動力。


sara36135777606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遍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的一首醜奴兒,寥寥數語,道出了人至中年難以言表的痛楚。

人到中年,身體猶如服役期過半的汽車,縱然精心保養,也無法抗拒自然的規律,由盛轉衰

然而,肩上的擔子,不減反增。父母一天天老去,越來越需要陪伴照顧;孩子的翅膀尚未硬朗,仍需扶持;幹不完的工作,如同正在漲潮的海浪,一波波湧來

能和誰說?和誰說有用?

惟有咬緊牙關,挺起腰桿,負重前行!

偶爾,燃一支菸,一聲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