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大鬧天宮和取經路上的孫悟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我們很多人看到的西遊記為吳承恩版本,其實吳承恩也像《水滸傳》一樣收集民間故事整理而來的。《西遊記》是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大鬧天宮,另一個是取經記。取經的故事很簡單了,來自唐玄奘去印度取經的《大唐西域記》。而大鬧天宮呢?其實來自民間神猴傳說,這個神通廣大,識天時,知地理,七十二變,筋斗雲等等技能的孫悟空其實都是取材於神猴傳說。

大鬧天宮和取經路上的孫悟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神猴傳說

首先要講的是赤尻馬猴,傳說他曉陰陽,通人事,善出入,可以避死延生。他是花果山四健將中的馬流二元帥。他又名淮水無支祁,擅長控水,跟我們的《海神》有一拼,相傳在大禹治水時,他從中作亂,導致大禹很是惱怒,隨召集眾神,並親自下令給神獸夔龍,擒獲了無支祁,但他還是冥頑不靈,於是大禹用大鐵鎖鎖住了他的項脖頸,拿金鈴穿在他的鼻子上,並把他鎮壓在淮陰龜山下,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

大鬧天宮和取經路上的孫悟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通臂猿猴,傳說他是是水簾洞中的苯芭二將軍,在封神演義中,他是梅山七怪的老大袁弘,他與二郎也是不分高下,最後還是女媧出手,在混沌初開時的上古神器江山社稷圖才將其禁錮,後用陸壓道人的飛刀才將其消滅。他的武器是擎天柱,是不是和金箍棒很像,但是他的不死之身卻是天生的,而不是《西遊記》中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

大鬧天宮和取經路上的孫悟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大唐西域記

我們再說《大唐西域記》,它是唐玄奘口述,辨機整理的地理史籍。根據唐玄奘一路去印度取經的所見所聞,以及所經過的二百多個國家,宗教、音樂、舞蹈、等等不同層面的記錄,是一本玄奘向唐朝政府遞交的關於風土人情、地理山川的考察報告。

如果是這種背景你就能理解唐玄奘為什麼能夠得到那麼多資助了,事實上玄奘不止4個徒弟,而是二十多個,所帶的盤纏,就是豬八戒一直想分的行李,足足能夠養活他們20多年。當時唐太宗李世民正在積極擴張,他雖然剛上任就消滅了東突厥,但盤踞在今新疆一帶的西突厥,卻始終無法徹底打服。

大鬧天宮和取經路上的孫悟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由於西突厥地理偏遠,大多是荒蕪之地,也就是說李世民要去征伐兩眼一抹黑的地方。並且唐朝按照慣例,征服後要實現充分自治,所以要對民俗充分了解。當時不僅僅有《大唐西域記》,還有《西域圖記》等等情報資料。

劇情需要

無論是大鬧天宮時候的孫悟空,還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都是根據劇情需要設計的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經過晚清到民國的亂世,一切百廢待興,那個時代呼喚的,是破舊立新的革命英雄。當時的文藝界有一股潮流叫“推陳出新”。

大鬧天宮和取經路上的孫悟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這是延續了延安時期就開始的大眾文藝改造運動,目的就是把傳統的變成當代的,創作出適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文藝作品。於是,孫悟空順勢而出,重新上演了一場《大鬧天宮》的大戲,成了有反抗精神的英雄。

其實咱們今天熟悉的《大鬧天宮》是改編之後的版本,在古代的小說戲曲裡可不是這樣的。這個故事最早在戲劇舞臺上演,是乾隆皇帝的欽定版。你想啊,如果站在乾隆的角度來看,歌頌反抗英雄不就成了鼓勵“造反有理”了嗎?他肯定不能接受歌頌反抗英雄的設定。所以那時候的“鬧天宮”不叫“鬧天宮”,而叫“安天會”。

大鬧天宮和取經路上的孫悟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安天會”的主語是天庭,從名字你就能看出來,安天會的主題是反叛者最後被降伏了,終於萬世太平。而“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正是當時大眾文藝改造運動的綱領。所以,新版的《大鬧天宮》主語就變成了孫悟空,寫的是孫悟空的反抗性,天宮玉帝成了陰謀家。孫悟空成了人民的代表,成了反抗舊秩序的英雄。

這還不算完,到了冷戰時期,關係惡化之後,孫悟空又出現了,這次改編的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毛**那句著名的詩“金猴奮起千鈞棒”就是寫給這出戏的。這個故事的核心衝突就是,孫悟空看出了白骨精是敵人,而唐僧他們看不出來。

大鬧天宮和取經路上的孫悟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我們來轉換一下話語方式,你就明白它為什麼重要了。這不就是在說,能不能識別出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嗎?正好符合20世紀60年代的時代精神。所以所有孫悟空的形象都只是為了劇情需要,無論是大鬧天宮時候的孫悟空,還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都是被我們後來不同場景的需要而塑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