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風格獨特的氣質有多吸引人,歷史文化底蘊就有多深厚。好山好水好風光,樹木蔥蘢,名勝古蹟遺蹟豐富,各種文化相互影響,孕育出了一個美麗又富有內涵的嘉祥。

孝文化

嘉祥是孝文化的發源地,孝文化也在嘉祥得到了弘揚和傳承。曾子作為儒家文化的正統繼承人,不僅傳承了孔子的思想,在孝道和修身方面也有建樹。以孝為本是曾子思想的核心,主張孝道和修身緊密相連。發生在曾子身上的“為親辭卿”、“薄祿奉親”等故事,被後代當做孝的典範。兩千多年來,秉承曾子孝道遺風,尊老愛老成為全縣廣大群眾的傳統美德。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石雕文化

傳言嘉祥有九十九座山,為嘉祥提供了豐富了石材資源。石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西漢時期,嘉祥石雕藝術就已趨於成熟,石雕藝人能夠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雕刻出人物、動物、石闕、石碑、墓塋及各種生產生活用品。嘉祥的石雕藝術發展過程中,藝術創作也不斷地在更新進步,不同時期,石雕在類型和樣式風格上都有很大變遷。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吉祥文化

在嘉祥,人們把吉凶問題看得很重,以致於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其中以“麒麟降生”最為代表性。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想法、做法,對人生有記憶、快樂意義的都可以說為吉祥文化。嘉祥人生活在嘉祥這片地方,位於中原文明文化的腹地,自然接受各種優秀的民族文化薰陶。它凝結著嘉祥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趣味與宗教情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種吉祥文化或多或少地印象了嘉祥人,成為人們生活的精神動力,美化了人們的精神家園,給人們帶來了爭取美好生活的正能量。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梆子文化

嘉祥自古 就是樂舞興盛之地。武氏祠的漢畫像石上,記載了東漢時期的樂舞場景。素有“曲鄉藝海”之稱的嘉祥,戲曲自然是人民群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嘉祥流行的戲曲之中,流行的戲曲除了山東梆子之外,還有柳子戲、京劇、四平調、豫劇等。縣內各鄉村之間,廟會眾多,每逢大型廟會,必有戲曲演出。戲曲是嘉祥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深深地烙在嘉祥人民的心中。眾多的戲曲劇種之中,山東梆子最為切合嘉祥人民的心理需求,也最為符合嘉祥人民的審美趣味。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嗩吶文化

嘉祥嗩吶是一種以嗩吶演奏為主的民間藝術,風景獨特,質樸豪放,高亢激昂。嗩吶藝術是魯西南鼓吹樂的典型代表,明朝時,吹奏嗩吶的技藝開始在嘉祥流傳開來。如今鼓吹樂已經成為嘉祥縣的一支文化品牌,併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魯錦文化

嘉祥是魯錦之鄉,紡織文化源遠流長,民間魯錦手工藝人眾多。魯錦俗稱“老粗布”,織造工藝非常複雜,魯錦產品全部由農家土布製作而成。土布在中國源遠流長,在嘉祥已有3000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典範。現在嘉祥的魯錦紡織技術不斷改進,創造出了種種形象逼真的錦文圖案,有人物、動物、文字。現在的魯錦,沒有被現代化的紡織品淘汰,而因為民族特色、鄉土風韻,作為一種藝術生活品,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嘉美祥瑞

走進嘉祥,幸福吉祥

嘉祥每時每刻

都用嶄新的面孔

笑迎著八方來客

嘉祥美圖奉上

請注意簽收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在嘉祥,永遠也別說自己“沒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