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渭南:向“生態之城”邁進

——我市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渭南日報全媒體 記者 崔曉怡

夏日的渭南,高遠寧靜,像一汪藍色的湖水,許是怕藍天太孤單,偶有一朵或是一縷白雲飄來,飄逸曼妙。陽光透過薄薄的雲層,化作縷縷金光,撒向綠肥紅瘦的秦東大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既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要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的新期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優化產業結構,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打好節能減排、治汙降霾組合拳,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讓渭南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潔、生活更宜居。”4月19日,市委書記李明遠在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閉幕時強調。

4月17日,市長李毅在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時向大會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綠色發展是一場深刻革命。我們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渭南。”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因為目標,這是一項使命必達的任務;因為嚮往,這是一次沒有退路的較量;因為幸福,這是一場一鼓作氣、必須要贏的戰役。今年以來,我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色崛起作為渭南的發力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嚴守環保紅線,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反向問責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上下聯動、全民參與的環保工作大格局,多措並舉打好生態環保攻堅戰,努力建設一個經濟繁榮、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生態渭南”。

揭掉頭頂的“紗布” 讓藍天更藍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空氣質量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了收穫更多“藍天”,今年以來,緊盯大氣治理短板,我市制定了《渭南市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2018年工作要點》,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強力推進鐵腕治霾“10+1”行動,全面落實“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錯峰生產”六項措施,揭掉頭頂的“紗布”,打響保衛藍天白雲攻堅戰。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大氣汙染防治法》,我市積極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夯實各縣(市、區)大氣汙染防治責任,加快改善市域大氣環境質量。印發了《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自2018年1月起開展大氣生態補償工作。《辦法》實施範圍為各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考核指標暫定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達標天數,臨渭區增加細顆粒物(PM2.5),高新區增加二氧化氮(NO2)。數據採用各縣(市、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數據和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報告。《辦法》規定,由市環保局負責核算各縣(市、區)生態補償資金,市財政局負責各縣(市、區)生態補償資金的扣繳和管理,生態補償資金納入市級環保專項資金管理,主要用於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及相關項目,以及各級各部門的獎補。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又印發了《渭南市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年-2020年)》的通知,進一步明晰了我市生態環保突圍之戰的方向。

據統計,1—5月,全市工業產業散煤替代量52.2萬噸;截至目前,渭南城區327輛公交車全部改為純電動公交車,登記備案249輛渣土車都加裝衛星定位系統;城三區數字化城管平臺建成運行,主城區150個涉土工地實行“6個100%”全覆蓋,147個城區工地安裝了視頻監控,路面24小時沖洗、灑水保溼作業持續有效開展;累計清理“散亂汙”企業306戶,成品油安全執法檢查排查隱患85處,清理取締燒烤、流動餐飲攤點430餘處,382家噴烤漆房加裝了廢氣淨化設備;“三夏”期間,嚴格推行秸稈禁燒,全市無一處火點;夏季錯峰生產執行過程中,煤化工、焦化行業分別限產能15%和20%左右,水泥行業限產30%左右,取得較好成效。

為了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各級還建立完善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機制,提高預防、應對和應急處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重汙染天氣的危害。上半年,中心城區達標天數68天,PM2.5平均濃度69μg/m3,同比下降14.8%。

此外,為了營造全民參與治汙降霾的輿論氛圍,我市加大媒體宣傳力度,撰寫了綜合性稿件10餘篇,設立專欄30個,在省級媒體刊發稿件66篇,在《渭南日報》刊發稿件102篇,渭南發佈APP刊發稿件500餘篇,組織專題訪談21期。

濾去河湖“汙濁”讓碧水更清

清晨的湭河公園,柳枝掩映著小橋流水,陽光透過濃密的葉子,在河邊投下斑駁的影子,不時有飛鳥掠過水麵,蕩起層層水波。

“原來這兒環境可不行,垃圾遍地、臭氣熏天,和臭水溝差不多。”“夏天的時候環境更糟糕,白天蒼蠅滿天飛,晚上蚊子能吃人,除了放羊的,沒幾個人願意來這兒。”提起當年,晨練的幾個市民言語中有頗多無奈,“這幾年渭南相當重視生態環保工作,讓原來的臭水溝大變樣,現在美得不像話。”

一個城市,有了碧水就有了靈氣。基於流域水質改善的目標,今年年初,市上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了《2018年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制定印發《關於分解落實2018年度水汙染防治目標任務的通知》,持續推進水汙染防治,濾去河湖“汙濁”,為子孫後代守護一方碧水。

半年來,先後實施了陝西陝焦化工有限公司70萬噸焦化生產線清潔化改造項目,6個省級及以上工業聚區集汙水處理設施建成運行。完成392座加油站、1485個地下油罐改造工作,從源頭上保護水資源;在全市設置21個考核監測斷面,每月對斷面水質監測結果進行通報,5個國考斷面中有4個斷面水質達到省考標準,區域內水環境全面向好。對照國家規範標準要求,對4個市級以上水源地和11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進行規範化建設評估,建立清單,落實整改,實現全市水質100%達標。建成富平縣城南汙水處理廠等一批重點項目,朝邑鎮汙水處理廠管網改造工程順利開工,保障了水域生態的安全、清潔、美麗。

水域生態的改變,帶來生態環境整體好轉。而今,無論是漫步在渭河渭南城區段大堤,還是行走於韓城澽水河畔,抑或是嬉戲在華州方山河澗,山水相依,河湖環繞,形成一幅幅天熱的人間美景,成為渭南水域環境不斷優化的生動寫照。

修補腳下的“瘡疤” 讓大地更綠

綠色,是最美的發展底色。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方針,今年以來,我市狠抓生態文明綜合整治,劃定生態“紅線”,開展專項行動,實施秦嶺北麓山體植被恢復,推進土壤防治工作,修補腳下的“瘡疤”,伴碧水以綠地。

科學編制《渭南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將我市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都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範疇,確保這些寶貴的青山不受破壞。

開展“環保督察”“綠盾行動”等專項行動,加強對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的執法檢查力度,依法嚴懲破壞環境的行為,以形成威懾。上半年,共查出各類違規違法問題31個,建立問題臺賬和巡查機制,逐一進行整改落實。

成立了渭南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組織相關縣(市、區)開展專項執法督查工作,華州區、華陰市等市區還在秦嶺北麓採石區實施了植被恢復工程,切實把秦嶺生態環境治理好、保護好,讓青山永續。

同時,積極做好土壤防治工作,對汙染地塊和疑似汙染地塊進行詳細排查,並實施土壤治理與修復,完成了6個土壤汙染防治專項資金項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深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綠化、美化、亮化、淨化。上半年,大荔等5個縣(市)32個鎮91個村,完成項目總投資4060萬元,垃圾處理、旱廁改造、“三堆”清理……一批長期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痼疾”得到治理。

伴隨著道路綠化、經濟林建設、“四荒”治理、身邊增綠等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綠色文章”,扮靚了村落民居,給黃土臺塬增添更多活力和風采。

劍指突出環境問題讓家園更美

守護秦東大地的碧水青山,是我們的責任,更是使命!守護民生,平衡“市容”與“繁榮”,是期盼,是壓力,更是動力。

環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強環保監督力度,動真格、見實效,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不手軟、不姑息,對不作為、慢作為加強問責、追責,用真抓實幹構築生態安全屏障。

今年以來,先後組織開展了“散亂汙”企業核查治理、“綠盾2018行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等11次專項執法活動,持續加大環保法及四個配套辦法執行力度,推動形成富有成效的“自查自糾”。同時,持續強化環保宣傳工作,結合“世界環境日”“世界溼地日”等,利用各類主流媒體開展宣傳,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和參與度。

上半年,全市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3起、查封扣押187起、限產停產整治24起、移送違法案件16起、行政拘留10人、移送環境汙染犯罪案件3起。冬防工作中發現並整改環境違法問題163起,省環保廳巡查執法檢查發現我市的248起環境問題已基本整改到位。抽查企業28家,檢查發現環境問題24個、下達限期整改函9份、責令相關縣(市、區)立案查處8起。加強國控重點監控汙染源的監管工作,全市重點汙染源傳輸率為99.98%,有效率為100%,傳輸有效率為98.98%,在全省13個地市中位於第四,達到了國家考核標準。

與生態同行,與環境共贏。渭南正在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滴水穿石的強韌,全方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秦東大地藍天常留、碧波微蕩、綠蔭環繞,讓渭南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自豪感、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