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不言之教 是一種境界

劉建明 2018-08-31 來源:人民法院報

《國語·魯語》中記載,季文子雖官居魯國宰相,但他的妻子兒女卻沒有一個人穿綢緞衣裳;他家裡的馬匹,也只喂青草不喂粟米。於是,孟獻子的兒子仲孫責問:“你身為魯國的宰相,可是你的妻子不穿絲綢衣服,你的馬匹不用粟米來喂,難道你不怕朝廷上百官恥笑你吝嗇嗎?難道你不顧及與諸侯交往時會影響魯國的聲譽嗎?”季文子答曰:“我當然也願意穿綢衣、騎良馬,可是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糧穿破衣的還很多,我因此不敢讓全國父老姐妹粗飯破衣,而我家裡的妻子兒女卻過分講究衣著飲食。而且我只聽說人們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國家最大的榮譽,沒聽說過用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馬會給國家爭光。”孟獻子聞知,怒而將仲孫幽禁了七天。受到管教的仲孫,亦仿而效之。消息不脛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導下,魯國朝野上下出現了儉樸的風氣,併為後世所傳頌。

讀完這段史實,不由使人想起了老子比較信奉的教育手段——不言之教,意即靠實際行動去教育、感染和影響他人。顯然,在這方面,季文子就堪稱楷模。平心而論,他身為一國之相,本可以讓妻兒過上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但他卻嚴格自律,率先垂範,帶頭選擇了過一種樸素的平民生活,以至於在其帶動和影響下,魯國上下形成了一種可貴的儉樸之風。作為封建社會的高官,季文子能有如此之舉動,著實難能可貴,令人敬佩,尤其值得當今的黨員幹部學習和借鑑。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無不都從一個側面道出了不言之教的真諦。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因為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影響力,其一舉一動不僅關係自身的形象,而且還直接影響著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黨員幹部以身作則,就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具說服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手段,往往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試想一下,如果一個黨員幹部帶頭艱苦奮鬥,帶頭真抓實幹,帶頭廉潔自律,帶頭公道正派,真正做到一級帶著一級幹,一級做給一級看,那麼,他就會在眾人心目中豎起一面旗幟,成為學習的標杆,從而產生強大的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真正帶領廣大幹部群眾在幹事創業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反之,於己、於人、於事業都有害無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類似這種言行不一的“兩面人幹部”並不鮮見,這些人幾乎都口是心非,表裡不一,大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臺上講一套,臺下做一套,嘴上反腐敗,行動搞腐敗,在大眾面前他們一臉嚴肅,正襟危坐,儼然正人君子,而在人後則是另外一副模樣,以權謀私、貪贓枉法者有之,貪圖享樂、肆意揮霍者有之,道德敗壞、包養情人者亦有之,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顯然,他們的這種所作所為,不僅嚴重玷汙了黨的形象,而且還敗壞了黨風、政風,敗壞了社會風氣,其危害可謂大矣!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官風引導著民風,甚至決定著民風。黨員幹部的行為及其體現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響著一個單位、一個地方風氣的形成,是社會行為規範的風向標。作為黨員幹部,不言之教無疑是其應當追求的一種思想境界。黨員幹部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嚴格要求自己,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號召群眾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抵制的事,自己堅決不做,切實發揮表率作用,努力以模範行為和人格魅力樹立領導者的良好形象。唯其如此,才能為人楷模,受人擁戴,真正做一名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踐行者、唯護者和引領者。

(作者單位:湖北省谷城縣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