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媒體看合肥」管委會六度遷址,合肥高新區“跟著創新走”

「媒體看合肥」管委會六度遷址,合肥高新區“跟著創新走”

「媒體看合肥」管委會六度遷址,合肥高新區“跟著創新走”

《南方日報》2018年9月14日 第FC03版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從三龍灣出發,探路高質量發展。8月起,南方日報12名記者赴成都、武漢、南京、青島、合肥、寧波、南通、常州、嘉興、東莞十城調研,深入這些城市大力建設的十個創新集聚區,為佛山把三龍灣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決策參考和發展參照。

從9月12日起,南方日報推出“十城演義2——從三龍灣出發探尋高質量發展之道”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今日推出系列報道之三:

“今天是2018年9月6日,歡迎大家來到合肥!”不久前在合肥高新區內舉行的國家高新區創新論壇上,科大訊飛利用個性化的語音合成技術,即時模擬新聞聯播播報,嘉賓PPT顯示屏下實時滾動的會議速記,讓與會人員著實體驗了一把“未來科技”。

科大訊飛入選首批四大國家AI開放創新平臺,全國唯一的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籌)加速建設,形成了“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的園區品牌……從起步之初的4.2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128平方公里,合肥高新區佈局“未來產業”,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168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與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並居第一方陣。“政府成為‘最好的風投’!”企業家這樣點贊政府對於新興產業的強力支持。

合肥高新區快速發展的背後,政府如何扮演起有力支持者的角色,託舉起新興產業的發展?佛山三龍灣如何向合肥高新區借鑑學習?南方日報記者近日赴合肥高新區展開調研採訪。

01

前瞻性思維

以戰略眼光佈局“未來產業”

從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空中俯瞰,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像一個巨大的“X”,醒目地映入眼簾。這座被稱為“未來中心”的研究院所,也象徵著合肥對“未來產業”的佈局和探索。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合肥高新區形成了“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的園區品牌。

在合肥高新區,全國唯一定位於AI(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辦公大樓內,安徽咪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咪鼠科技”)“90後”技術人員來回走動,圍繞將要上市的新產品——“即時語音轉文字話筒”展開探討。在中國聲谷,像咪鼠科技一樣的初創科技型企業共有300多家,是助力合肥智能語音、智能交互產業快速發展的生力軍。

在離中國聲谷不遠的合肥市高新區創新大道旁,是國內第一家從事量子計算機研製和開發運用的公司——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嶄新的辦公樓裡,本源量子的技術人員正在對全球首款量子計算雲平臺APP“本源量子計算雲服務平臺”進行調試。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走”進合肥高新區,長期的技術積澱讓這家成立剛滿一年的公司取得了飛速發展——今年2月,在本源量子計算雲服務平臺上實現的64位量子電路模擬,已打破IBM Q的仿真紀錄。

“基於第三代TCR-T免疫療法,可以靶向治療因乙肝病毒感染導致的肝癌。目前我們已研究出一種改造過的免疫細胞,並且在部分動物模型中完全清除了腫瘤。”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生物院”)項目負責人說。近期,廣州生物院攜6個項目落地合肥高新區,將助推當地生物醫藥產業實現新發展。

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醫藥等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合肥高新區加速崛起。這與合肥高校院所的原始創新力量,以及當地政府果敢投資、佈局“未來產業”的戰略膽識緊密相關。

在今年1月召開的合肥“創新之都”高峰論壇上,寧波江豐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姚力軍便感慨合肥市政府對合肥高新區的投入力度之大。

合肥高新區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合肥軟件園管理中心主任闞瑞表示,政府在產業發展上的戰略眼光,為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合肥高新區佈局新興產業,打造“未來之城”。

如今,合肥為支持新興產業發展,而不計短期成本的投入,已逐漸進入收益期。比如,合肥高新區產業基金曾投入千萬元資金入股的企業本源量子,其估值已超過10億元。合肥國資對京東方定增方式投入的80億元,浮盈已超百億元。目前,京東方吸引了75家上下游企業來合肥佈局,集聚各類各層次平板顯示人才2萬多人。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02

“投資為大、企業為大”

管委會為企業三讓大樓

“落腳到合肥高新區,政府對其投資,不僅要有風險意識,更要有責任擔當意識。”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原副調研員程波表示。

1990年10月17日,合肥西郊一塊被農田包圍的土崗上豎起一塊被紅綢包起的奠基石——合肥科技工業園培土儀式舉行。這一天高新區“誕生”,而彼時的管委會,位於市區租住的不足500平方米的辦公點。

“在這期間,合肥高新區管委會曾6次搬遷,其中3次都是將辦公場所出讓給企業。”程波從高新區建立伊始就參與謀劃與體制設計,見證著高新區27年以來“三讓”辦公樓的全過程。

2003年的合肥高新區管委會辦公樓坐落於園區入口處黃金地段,這年國慶前夕,辦公大樓被前來高新區進行考察選址的一家進出口公司看中,當時求“賢”若渴的高新區專門為此召開專題會議,決定以成本價轉讓。

6年後,從臨時辦公點遷入僅1年半的新管委會辦公樓,又出讓給了安徽省中煙公司的高科技項目。結果,再過去2年不到,當時還在租來的樓裡辦公的管委會,為了騰場地給幾家高科技公司,決定再次搬家。

“我們願意將大樓讓給企業,因為企業比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平臺,企業和項目的發展是高新區乃至合肥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當時,很多人覺得管委會是在“折騰”,但時任高新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的夏向東認為,作為園區公共服務的提供者,這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從望江路到長江路遍佈可見合肥創新產業園和眾多孵化器。

如今的高新區管委會,位於望江西路和創新大道交叉口處的創新服務中心大樓。在程波看來,管委會的遷址一直貫徹著向開發區主戰場轉移的路徑,一方面為企業招商引資服務,另一方面也標誌著高新區從起步期到步入平穩、再到“加速度”的三段式飛躍發展。

隨著柏堰工業園和南崗工業園的建設,合肥高新區的發展空間得到拓展。尤其是在2011年後,高新區的“繪圖”速度不斷加快。

2011年6月,在全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評價中,合肥高新區躍升至第12位;去年,合肥高新區在全國147家高新區(含蘇州工業園)中的最新綜合排名升至第6位,較2016年再進一位,進一步站穩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開發區搞開發建設,不是一成不變的。管委會跟著建設主戰場走,做了很多努力。四代高新區領導班子以此為主導思想,不僅表現出風險和擔當意識,在舉措上更是積極進行開發區企業培育、投資建設,這也是高新區發展的根本意識。”程波說。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合肥高新區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

今年6月,合肥高新區2018年百個億元以上高質量發展項目集中籤約;近期,天源迪科全資子公司擬在高新區投資不超4億元建設合肥研發基地二期項目,這標誌著,已經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的合肥高新區將迎來又一次大發展機遇。創新驅動、產業引領、開放發展、產城融合,以四大發展戰略為統領,合肥高新區正加速崛起。

03

創新本土化

讓“牆內開花牆裡香”

在新興產業集聚發展之前,合肥有過一段“困惑期”。上世紀90年代,“坐擁”中科大、中科院的合肥,面臨著“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困局。中科大、中科院有很多專利與基礎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拿到江蘇、浙江、上海和廣東去進行轉化了。

為什麼在本地轉化不了?這與合肥此前一直走“科教路線”,形成“科教高、工業低”的發展格局有關。當時的合肥,由於科教與工業二者難以對接,形成了典型的科技、產業兩張皮——科研成果難以本地轉化,要麼束之高閣,要麼遠走他鄉。

為破解這一困局,近十多年來,以合肥高新區為主體的產業載體,除了不斷吸引高端製造業集聚外,還出臺了“組合拳”,著力打通“政產學研用”的通道。

如今,沿著合肥高新區管委會的搬遷路線,從望江路到長江路遍佈著合肥創新產業園和眾多孵化器。

“近年來,我們著力構建產業創新大平臺,推動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組建了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創新院等一批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以體制機制創新打破科技成果轉化藩籬,構建長期系統化的‘政產學研用’合作體系。”合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道軍介紹。

為此,合肥高新區出臺了“創新十條”政策,聚焦源頭創新,鼓勵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和高端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對在合肥高新區落戶的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結合貢獻情況,給予每家最高5000萬元運營經費。

如今,完全按企業模式運行,依託中科院建設的創新院已累計孵化企業60餘家,創建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13個,幫助企業獲得投資超2億元。

背靠中電科38所的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已形成128人研發團隊和15個創新創業團隊。其孵化的博微太赫茲成為國內太赫茲安防領域領軍企業,獲批央企改革創新試點。

近日,合肥高新區公佈了加快推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行動方案,其中提出:“新建一批面向市場需求的世界級新型研發機構,培育孵化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產業。”

“我們希望通過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建設,真正把合肥高新區打造成為代表國家科技發展最高水平、全面參與全球競爭的先鋒園區,成為引領和帶動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構築國家先發優勢的核心載體和引擎。”宋道軍說。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手記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創新是“沉默者的長跑”

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建立27年以來,為企業出讓辦公樓3次,沒有發出公告、不搞任何慶典、沿用舊家居,一心只為項目和企業服務……如不是採訪老領導程波,鮮有人知道這些悄無聲息的遷址歷史。“必要的話,我們甚至都做好了再次搬家的準備。”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在籌建階段“三讓”辦公樓,這樣的大度和魄力在全省乃至全國都非常罕見。

放眼全國,合肥高新區所在的安徽省會城市合肥,近10年來發展陡然加速,經濟總量躋身中國省會城市十強。如何實現這樣的跨越趕超?或許我們可以從其政府對合肥高新區的支持力度中窺見端倪。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科大訊飛語音產業基地

10年前,“量子之父”潘建偉決心研究量子信息技術,高新區領導一句話,“你來吧,這裡沒有質疑”;

20年前,當人們還不知人工智能為何物時,科大訊飛重金投入研發語音技術,一度被市場唱衰。幸有地方資金及產業規劃支持,如今迎來技術爆發期,語音識別率從60%提升至95%,衍生出中國聲谷和“科大系”的產業鏈生態格局;

當了解到為解決我國“缺屏之痛”,京東方集團一度因高研發投入、揹負巨大資金壓力後,合肥市先後投資近200億元引進並支持京東方集團,從而建成國內唯一新型平板顯示領域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時間再往前,合肥還曾騰出最好的校舍來接納、安置中科大,市內建設的第一條供暖線也是留給了中科大……

創新是“沉默者的長跑”,也是一條沒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合肥市歷任領導班子一任接著一任,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在創新的“高速公路”上接力跑,終於跑出了今天的新局面。

未來發展靠什麼支撐?必然是靠創新驅動。正是基於對創新驅動的堅定自覺,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產業規律的準確把握,合肥以智慧和勇氣,投入創新,佈局未來,引領和推動高質量發展。

合肥市政府的勇氣和膽略令人讚歎。回望佛山,兩座城市相似又不同:合肥,正從科教城轉向“科教+產業”;佛山,立足工業大市,謀求與科教、基礎研究相結合。當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兩座城市所追求的,都是“科學+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未來。在競爭格局日新月異的新型科技領域,誰能依據大趨勢作出精準預判,誰能“穩準狠”地搶佔先機,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用未來的眼光看發展,政府要有勇氣和膽略,前瞻性地提前佈局,才能搶佔創新發展先機。

聚焦

園區內的“金融造血者”:

以回購股份形式“讓利”中小企業

最近一段時間,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生物院”)項目團隊頻繁地往返於合肥、廣州兩地。不久前,他們帶著6個生物醫藥項目落地合肥高新區。

合肥高新建設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合肥高新集團”)是這樁“姻緣”的推動者。“與團隊接觸不到4個月時間,他們就確定了落地合肥高新區的意向。”合肥高新集團總經理範成貴說。

藉助合肥高新區管委會的政府資源和相關合作夥伴的社會資源,合肥高新集團正不斷拓寬區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並創新適時退出股份“讓利”企業團隊的做法,引導優質企業落戶合肥高新區。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的重要試點企業,合肥中科幹細胞再生醫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幹細胞公司”)由合肥高新集團聯合廣州生物院於2017年11月共同發起設立,主要進行生物醫藥科學,特別是幹細胞領域的研究和成果轉化。

“合肥幹細胞公司側重於技術方面的對接,合肥高新區提供場地助力公司搭建,合肥高新集團則積極引入符合產業化的研究成果,並配備風險投資基金。”範成貴說。

這是合肥高新集團積極服務、引入高端創新項目的縮影。合肥高新集團是合肥高新區管委會直屬國有企業。“2009年設立合肥高新集團時,最初公司主要開展園區配套設施建設,以及為高新區管委會招商引資提供融資、環境等方面的支持。”範成貴說,但一年後,合肥高新集團開始設立投資基金,吸引區外優質項目落地園區,同時加大對園區內初創科技型企業的投資力度,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智能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大數據等產業領域。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科大訊飛自主研發的汽車智能語音系統。

除了服務園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合肥高新集團還深挖科研院所創新資源。“我們還在挖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項目進行投資,同時與中科院合肥分院共同設立創新院基金,對學校內的科研成果通過投資促進成果轉化。”範成貴說。

短短几年來,在強大的金融服務支持下,合肥高新區內不少初創科技型企業已駛入發展快車道。以合肥宏晶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這家企業在我們投資前產值只有幾百萬元,2017年其年產值已過億元。”範成貴說。

而待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合肥高新集團還會以“讓利”的形式,助推企業團隊實現新發展。比如,合肥高新集團會將起初投資企業的大部分股份退出來,讓創業團隊以回購的方式收購該部分股份。

此外,合肥高新集團還可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幫助企業做好相關建設工作。“針對各企業發展需求,合肥高新集團可通過協調金融機構,為資金緊缺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範成貴介紹,同時高新集團還可幫助企業完善內部機構、機制設置;梳理政策補貼,為企業瞭解前沿信息疏通渠道,塑造品牌,廣納人才。

截至2018年上半年,合肥高新集團共參與設立基金23支,專戶管理資金4支,基金總規模約520億元,參控股基金累計投資企業272家,累計投資額超100億元,培育上市及併購上市企業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3家。

「媒体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