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數字鏡像世界”:新樂土,還是潘多拉盒子?

耶魯大學的大衛·蓋倫特在很久以前就預言過“鏡像世界”:一個基於數據的人類生活新維度。數據的洪流正在催生一種新經濟,它造就鏡像世界不止是現實世界的數學呈現:數字副本正在日益壯大自己的生命,並反作用於現實。當越來越多的部分在虛擬界中被展現和模擬,鏡像世界的發展將需要新的市場、機構、基礎設施、企業乃至地緣格局。相比數據經濟的快速增長,更引人注目的是它製造的矛盾和權衡取捨——這正是商論三月刊“數據經濟”專題關注的重點。

數據經濟

鏡像世界

數據的洪流正在催生一種新經濟。記者路德維格·西格勒探究它將如何運作

【專題報道《數據經濟》系列之一】

“數字鏡像世界”:新樂土,還是潘多拉盒子?


一個魂靈大軍正在入侵世界。率先抵達的是飛機引擎、風力渦輪機和其他重型設備的數字副本。現在,比它們更小或更大的物品的電子幽靈也加入了“虛擬界”,從牙刷、交通信號燈,到整間商店和工廠。連人類也已開始發展“另一個自我”。在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NFL)正計劃為每個球員設計電子化身。

這些極客口中的“數字孿生體”遠不只是其原型的複製品。它們更像影子,依賴眾多傳感器和無線連接,緊緊跟隨實體自我,每天生成海量數據。如果現實世界中發生了某些事,也會迅速地反映在這個影子王國中。一些數字孿生體的內部已經設定了自然法則。它們同時也是記載原型身上所發生一切的數據庫。由此就可以窺探它們的未來。例如,體育教練將能夠運行模擬實驗,預測隊員何時可能受傷,並調整訓練安排以避免出現問題。

數字孿生體只是世界經濟發生鉅變的一部分。它們填充了耶魯大學的大衛·蓋倫特(David Gelernter)在很久以前就預言的“鏡像世界”:一個基於數據、受數據驅動的人類生活的新維度。時間一年年過去,實體世界中越來越多的部分正在虛擬界中被展現和模擬,這顛倒了柏拉圖的理念——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不過是真實的精神領域的不完美投影。鏡像世界的崛起將帶來一種獨特的經濟。其發展將需要新的市場、機構、基礎設施、企業,乃至地緣政治佈局。這種新“數據經濟”的希望和陷阱將是本專題關注的重點。

鏡像世界不止是現實世界的數學呈現。它們也賦予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諺語新的含義。數字副本正在日益壯大自己的生命,並作用於現實世界。它們可被用於優化各種事物——從耳機的音效到整個國家的鐵路網。它們將使得各種人工智能(AI)算法能夠識別物體和人臉,理解語音,甚至區分氣味。它們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如果可以細緻地測量重型設備損耗的程度,並可以據此按分鐘數租用,那又何須購買呢?

要分析任何一種經濟類型,一個好的起點是測量它。目前尚未開發出可靠的研究方法,但數據經濟的規模已然很龐大。政府機構加拿大統計局去年嘗試估算該國擁有數據(數據總量加上相關的軟件以及該領域內的知識產權)的價值。結論是介於1570億加元至2180億加元之間(1180億美元至1640億美元)。如果這個數字接近真實狀況(這一點很不確定),那麼在GDP是加拿大12倍的美國,所有數據的價值可能達到1.4萬億至2萬億美元,是美國私人有形資本存量的近5%。

如果說全世界生成的數據量給出了任何指引,那就是這種新經濟正在快速發展。第一個人類基因組(3GB數據,幾乎填滿一張DVD)在17年前完成測序。去年4月,提供基因檢測的23andMe公司聲稱顧客超過1000萬人。最新的無人駕駛汽車每行駛八小時生成多達30TB的數據(或約6400張DVD)。市場調研公司IDC估計今明兩年全球共將生成約90ZB數據(19萬張DVD)(見圖表),超過自計算機問世以來生成的數據總量。

然而,與數據經濟的快速增長相比,更引人注目的是它製造的矛盾局面和權衡取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