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許達哲:著力打造以錦繡瀟湘為品牌的全域旅遊基地

近年來,全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的部署要求,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加快構建“四大體系”“五大基地”,推動“五個轉變”,建設“五個強省”,在推進科技創新、現代製造業、優質農副產品供應、文化創意以及全域旅遊基地建設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湖南自然資源稟賦獨特、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具有建設全域旅遊基地的獨特優勢。我們一定要圍繞打造“錦繡瀟湘”品牌,穩中求進、精準施策,進一步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努力構建全域旅遊共建共享格局。

認真學習領會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打造以“錦繡瀟湘”為品牌的全域旅遊基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湖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別是2013年11月3日至5日親臨湖南視察,2016年3月8日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2018年4月25日親赴岳陽考察長江經濟帶發展情況,對我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對湖南發展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湖南名山大川多,水系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麗,要真正把生態系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護好。總書記引用毛澤東同志《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讚美湖湘兒女建設社會主義熱情高漲的勞動之美;引用《岳陽樓記》中的“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碧”,讚美洞庭湖區的秀麗景象。在提到大湘西地區時強調,湘西自然條件較好、歷史文化厚重,古蹟多、傳奇多、名人多,並以沈從文的《邊城》《蕭蕭》為例,讚美湘西山青水碧的自然風光與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指出大湘西地區的紅色邊區舊跡群、紅七軍指揮所舊址等,是發展大湘西地區,推動扶貧開發的重要紅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自然生態、湖光山色、歷史人文、風土人情如數家珍,為我們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旅遊精品線路指明瞭方向。我們既可建設純自然生態的旅遊精品線路,也可發展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文化旅遊、紅色旅遊,還可依託湖南改革開放發展成就,打造工業旅遊、農業旅遊、休閒旅遊,把共享經濟搞好。要深刻領會新發展理念和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重要指示的內涵,不負總書記的囑託和期望,把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建設好。

我到湖南工作後,走遍了全省122個縣市區,每到一處都為當地的風景人文所吸引。湖南的山山水水為濃郁的鄉土文化所浸潤、著色,一座山就有一個傳說,一條河流就是一首歌,山水靈動、氣韻流轉,真正印證了“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歷史上,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構成的“瀟湘八景”如畫如詩、入心入魂,引無數文人墨客競相揮毫,留下無數千古名篇。屈原、賈誼、杜甫、柳宗元、王昌齡、范仲淹、秦觀、朱熹、王夫之等歷史名人流連三湘四水,或託家國之思,或興懷民之憂,或寄情山水,或遙傳尺素,或縱論古今,或開宗門之風,為三湘四水渲染了渾厚的歷史底色。至如今,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偉人故里,觀韶山日出。北上巴陵,則是“岳陽天下樓、洞庭天下水”;南下瀟湘,則有蘇仙嶺秀、柳子遺風;往東則羅霄魏巍、炎帝安厝;往西則商道漫漫、邊城風情;至湘中,婁邵有紫鵲梯田、崀山奇嶺;入湘西北,可耕田桃花源、可遊畫中張家界、可探益陽茶馬古道。可以說,湖南山川形勝,處處是景、步步有詩,14個市州各有特色。湖南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就是要依託這些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堅持站位要高、視野要寬、創意要新、服務要好、市場意識要強,把老祖宗的遺產、老天爺的恩賜轉化為民生的實惠,讓“錦繡瀟湘”走向世界。

我們要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新興支柱產業來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湖南要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抓住產業梯度轉移和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加快形成結構合理、方式優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要立足“一帶一部”的嶄新定位,把旅遊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作為服務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來抓,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持續增加高質量的旅遊產品供給,推動旅遊發展從粗放方式向精細方式轉變、“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走依靠“質量”“品質”“服務”致勝的發展新路。

我們要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重要內容來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譜寫建設美麗中國湖南新篇章。旅遊業是綠色產業、低碳產業,也是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產業,直接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保護好生態資源的前提下發展旅遊,在發展旅遊中進一步美化環境,促進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相銜接,把旅遊產品和創意融入大自然之中,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和人們的美好願望連在一起,走出一條生態保護和全域旅遊相得益彰的路子。

我們要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著力加快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發展步伐的重要任務來抓。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視察時指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我省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大多重合,脫貧攻堅任務重、難度大,2017年底全省還有未脫貧的21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其中有一半以上在大湘西地區。我們不能守著綠水青山過貧困的日子,要把美麗風景變成致富資源,努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發揮好旅遊產業就業容量大、進入門檻低、民生惠及廣特點,吸納更多少數民族群眾參與旅遊業,更好享受旅遊發展紅利。

我們要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品工程來抓。旅遊業是集美麗產業、快樂產業和幸福產業特徵於一身的民生產業,既是擴大創業就業、促進人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也是提升消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要順應旅遊消費多元化、個性化趨勢,推進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著力發展旅遊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加快推進旅遊產品創新,更好發揮旅遊對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的重大作用。

推進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全域旅遊的綜合效益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融合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旅遊+”,豐富旅遊的內涵、增強旅遊發展的功能,構建全域旅遊共建共享新格局。

要推動全域旅遊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推進旅遊產業扶貧,是貧困地區實現脫貧攻堅、綠富雙贏的好路子。要進一步發揮旅遊對脫貧攻堅的推動作用,抓好旅遊扶貧,聚焦農民脫貧增收這個關鍵環節,持續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構建旅遊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就業創業等方式,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擴大旅遊的惠民度,穩定實現增收脫貧。

要推動全域旅遊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發力點。鄉村旅遊的發展,能夠為農村帶去人氣、聚集財氣,促進產業興旺,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旅遊資源的地方,要把發展全域旅遊特別是鄉村旅遊放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全域旅遊的標準推進鄉村振興、用全域旅遊的成果反哺鄉村振興,把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精品旅遊線路建設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對接起來,走出一條全域旅遊促進鄉村振興、帶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路子。

要推動全域旅遊與促進文化繁榮有機結合起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要通過文旅結合,促進文化繁榮,讓旅遊成為領略秀美山河、體味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發揮旅遊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樑作用。例如,近年來湘西地區推出了《邊城》《天門狐仙》《魅力湘西》《煙雨鳳凰》等大型實景劇,市場反響良好。要進一步促進旅遊與文化融合發展,依託老司城等世界文化遺產和湘西地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文化旅遊產品供給。

要推動全域旅遊與數字湖南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旅遊既要靠智力、靠人才機制,也要利用現代技術把文化的潛力發掘出來。要促進“互聯網+旅遊”相融相生,為旅遊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動湖南走向世界、世界遊客走進湖南。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智慧旅遊監管、服務和營銷全覆蓋,涉旅場所要實現WiFi、通訊信號、視頻監控全覆蓋,主要旅遊消費場所要實現在線預訂、網上支付,主要旅遊區要實現智能導遊、電子講解、實時信息推送,開發建設智能化旅遊服務系統。在積極開發新的旅遊模式的同時,也要保留傳統的服務手段,便民利民,滿足不同層次的群眾需要。

要推動全域旅遊與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有機結合起來。紅色旅遊景點,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我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韶山是“紅太陽昇起的地方”,“半床棉被的故事”“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通道轉兵”“芷江受降”,都在湖南。我們要深入挖掘紅色旅遊景點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教育價值,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凝聚奮進力量,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強化問題導向,加快旅遊服務業提質升級

堅持問題導向,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逐個解決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重點關鍵問題的突破帶動全省旅遊業提質升級。

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目前,不少地方公路通達深度不夠,旅遊接待和服務設施簡陋,住宿飲食衛生條件比較差,一些地方存在安全隱患,難以提供安全、衛生、舒適的旅遊服務,不能適應新的旅遊需求。要改善旅遊交通條件,加強旅遊景區之間的交通聯結,重點抓好大湘西旅遊公路指引標識建設,推進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停車場、旅遊標識牌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構建人性化的配套服務設施。要推動“廁所革命”從景區拓展到全域、從數量增加上升到質量提升,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著力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完善精品線路設計方案,進一步彰顯自然之韻和文化內涵,統籌推進全省13條文化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建設。實施精品線路“四個一計劃”工程,繼續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及配套設施,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提質升級一批經典景區。策劃好一批精品景區項目,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通過資源整合、收購兼併、線上線下融合等方式,投資精品線路建設。充分發揮滬昆、張吉懷、黔張常高鐵優勢,加強與重慶、成都、桂林的聯繫和溝通,打造一批跨省際的旅遊精品線路。加大錦繡瀟湘、神秘湘西、神奇湘東品牌宣傳力度,提升湖南文化生態旅遊精品線路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提升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大力開展旅遊市場秩序專項治理,維護湖南旅遊整體形象,保障旅遊者權益,讓來湖南的旅遊者遊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購得順心。加強旅遊安全制度建設,提高景區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強化景點景區重點時段遊客量調控和應急管理,加強對客運索道、大型遊樂設施、玻璃棧道等設施設備,以及旅遊客運、道路、節會活動等重點環節的監管,落實旅行社、飯店、景區安全規範,全面提升旅遊目的地治理能力。

加強區域旅遊合作。旅遊產業開發還存在佈局較為分散、重複開發、同質化競爭的現象,難以形成特色品牌、產生集聚效應。要大力實施建設全域旅遊基地三年行動計劃,發揮張家界市的旅遊龍頭作用和武陵源、老司城世界遺產資源優勢,以“錦繡瀟湘”為區域品牌,完善張吉懷旅遊共同體、張家界南線旅遊協作區等域內旅遊合作機制,統一旅遊品牌、統一規劃線路、統一產品開發,統一宣傳促銷、統一監管服務。要構建以長株潭、洞庭湖、大湘西、雪峰山、大湘南“五大板塊”為支撐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打造以世界遺產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

堅持穩中求進、精準施策,提高全域旅遊建設發展水平

堅持穩中求進、久久為功、保持定力,加快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建設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鄉村的新家園。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發展旅遊業,不是旅遊部門一家的事情,也不是哪一個縣市能夠獨立辦好的事情,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要定期研究解決旅遊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促進各省直部門、市州、縣市區、景區,以及機場、鐵路、公路等系統圍繞旅遊業發展,發揮職能作用、擔負工作職責,相互支持、相互補臺。特別是大湘西地區要將其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

科學規劃、特色發展。發展全域旅遊,必須做好規劃。規劃科學效益就好,規劃失誤浪費就大,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要促進鄉村規劃、旅遊規劃、產業規劃“三規合一”,做到一張圖管總。要統籌規劃、科學佈局、加強協調、錯位發展,杜絕同質發展、惡性競爭。

突出重點、狠抓落實。根據形勢變化,突出重點區域、重點活動打造,抓好重點景區、重點線路、重點品牌建設,握緊拳頭、集中發力,一仗一仗地打、一條線路一條線路地培育、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地推進,確保抓一件成一件。

加大投入、強化扶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整合相關項目資金支持全域旅遊發展。要創新旅遊投融資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旅遊產業促進基金並實行市場化運作,推動旅遊資源資產證券化試點,支持旅遊企業直接上市融資。積極開展旅遊項目銀企對接,鼓勵開發性金融為全域旅遊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市場運作、打造品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此,全域旅遊的人氣才會旺、品牌才會強、名氣才會大。要轉變觀念,把營商環境搞好、把政府辦事效率提高、把旅遊服務質量提升,增強當地旅遊市場的吸引力。要遵循旅遊產業發展規律,堅持市場導向,堅持向市場要效益,強化市場意識,強化市場運作,著力培育壯大旅遊市場主體。要加強旅遊項目招商引資,深入對接500強、對接大湘商,積極培育、引進大型國際旅遊集團和旅遊文化、裝備製造企業。要積極開展旅遊市場營銷活動,統一品牌、統一宣傳,堅持區域品牌營銷與企業產品營銷相結合,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堅持線上宣傳與線下宣傳相結合,打造國內外著名的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