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水滸傳》中,王進為什麼不上梁山?

吳烏弟108046891


一部《水滸傳》把108位好漢及其周邊數百位人物講得淋漓盡致,當我們翻開這本書(最主流的100回本)時,卻發現出現在大家視線內的第一位好漢並不在108將之列。他就是“九紋龍”史進的師父、原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

王進出現在《水滸傳》的第2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王進的父親一棒打得高俅三四個月起不了床(是否太狠?),現在人家做了太尉,要報復。王進見機行事,當夜就走。王進說要去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那裡許多軍官喜歡他使的槍棒,邊庭正是用人之時。其實呢,太尉就是軍隊的大領導,王進一走,高太尉就撒下了捉拿逃軍的公告。王進見了史太公自稱姓張,就在隱姓埋名。

到了延安府,很多熟人,怎麼可能隱姓埋名呢?同時,老種經略相公怎麼可能不受太尉管轄呢?宋代杯酒釋兵權後,根本不會有地方軍閥割據,因此去延安府是自投羅網。

不管王進怎麼想的,反正就是走了。

歷史上也真有其人,也叫“王進”,還叫“王慶”。北宋文獻中有記載,其中內容:北宋的禁軍將領(文獻中沒說是教頭)王進在京城得罪了高官(文獻中沒指明是高俅),先是逃到到延安小種經略府的故人那守邊關。在西北,王進領兵和西夏的小股部隊有過戰鬥,皆獲勝。后王進又投靠河北的戰將种師中和种師道門下任先鋒,在後來的太原戰役中,隨同种師中力戰而死。

歷史上的王進為國捐軀,《水滸傳》原著中沒有交代下落,電視劇中說是病死。

回到《水滸傳》原著之中,第2回就安排了王進出場,僅僅是為了引出史進和魯達嗎?筆者認為不是這樣的。

整部《水滸傳》都在表示著作者的觀點,明線是剷除奸佞和為國盡忠,暗線則是感嘆社會,表達著對世道的無奈。

同樣是面對高俅的迫害,王進選擇了第一時間一走了之,得以成功避禍去邊關建功立業。王進的經歷簡直是在告訴林沖,以及和林沖一樣遭受迫害的人:與權貴鬥是鬥不過的,識時務者為俊傑,一走了之是最好的出路。

在大結局部分,梁山一百單八將中,迷信朝廷、想靠戰功博個功名和出身的,多數陣亡、病亡或被害死;而有個好結局的,都是棄了朝廷、急流勇退者,像燕青、武松、李俊、阮小七、柴進、李應、公孫勝等數人,他們出走的出走,出家的出家,出海的出海……

王進的出走,走在整體好漢的開端;燕青等人的出走,走在了整體好漢的結尾。一個開端,一個結尾,對於作者來講面對權貴,“走”是最好的選擇。不要對權貴、對朝廷抱有幻想,委曲求全、投降招安只能是死路一條!

作為《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對現實不憤怒嗎?憤怒是一定的,只是無可奈何。

儘管施耐庵針對統治者給《水滸傳》留下了一個光明的尾巴,宋江諸人受招安的結局,一定程度淡化了統治者對這部書的反感。但畢竟讀者看重的是生動曲折的故事和活靈活現的人物。《水滸傳》處處生動地描寫了官員的貪婪殘酷,下層人走投無路的反抗,也在許多細節上渲染了反抗行動的暴力和血腥。

因此,《水滸傳》從成書伊始,就不招統治者待見,在明清時期被列入禁書名單。

施耐庵對統治者做出了妥協,最終活了下來。時間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金聖嘆腰斬了《水滸傳》,把受招安、徵遼、鎮壓方臘等回目全部砍掉。而且他在批點文字中,高度褒揚了反抗性強的魯智深、武松、李逵諸人,處處貶損以造反為手段目的為受招安而做大官的宋江、戴宗諸人。如此,腰斬後的《水滸傳》只剩下造反的故事了,全書凸顯的主題成了“造反有理,招安有罪”了,完全沒有了忠於朝廷的“政治正確性”。

最終,蘇州大才子金聖嘆罹禍被殺。對此您又是怎麼看的呢?歡迎您發表您的真實觀點!


王銘葦


王進,水滸傳中出場比較早的人物,乃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在殿帥府高太尉手下謀職,與同為教頭的林沖一樣,先後遭到了高俅的迫害,林沖被逼上了梁山泊,而王進卻再無音訊,似從江湖上消失了。

高俅在未發跡時,曾被王進的父親一棒打翻,躺在床上好幾個月,高俅升職的第一天,就見到昔日仇人的兒子,豈肯放過洩私憤的機會,給了王進一個下馬威。

王教頭是個聰明人,知道高俅不會輕易放過自己,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攜著老母星月趕路,離開了東京這座是非之地。

王進使得一手好槍棒,知道鎮守邊關的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需要自身這樣的人才,前去軍中效力,絕非吃閒飯,老種經略相公會接納母子倆,從而擺脫高俅的魔掌。

途經史家村時,王進母子暫時安身,順帶教會了史進十八般武藝,史家待他母子雖好,但終歸保證不了母子安全,見徒弟武藝有所長進,就毅然離開了史家,前去黃沙漫天的邊塞。

高俅對王進的報復洩憤,是相當致命的,作為軍方教頭,王進具備堅強的性格,寧可去邊塞鎮守,過風餐露宿的日子,也不願上梁山泊做強人,靠打家劫舍生活。

文中提到史進曾去找過王教頭,魯達提轄說他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但史進依然未找到師傅,王進最終的去向,遂成了水滸中的一大懸案。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王進在《水滸傳》中是個神奇的存在,可以說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為什麼這麼說呢?

王進開篇便伴隨著高俅出現,被高俅蹂躪了一波後逐漸淡出視線,最後沒個結果。

80萬禁軍教頭的他可不比林沖差,此人武藝高強,是史進的進階教師,比起史進啟蒙老師李忠不知道強多少個周通。 史進梁山排名23位,所以結論是,王進非常強。

(《水滸傳》中的王進)

王進有勇有謀,非區區一莽夫。在逃離東京時,支走監視王進的高俅爪牙,細細想想有點魯智深的影子。王進還是個孝子,對其母的照料細緻悉心。

就這樣一個好漢,被高俅排擠。僅因為王進的父親王升曾打過破落戶時期的高俅(新版影視劇中是王進打的)。高俅排擠他的行為頗為無賴。王進稱病在家不能拜見,高俅強行將他押來,二人相見後高俅又說:“你既害病,如何來得?”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按理說這樣的好漢是可以上梁山的,但是作者偏偏將他一步步的淡出人們的視線,王進的人設比108好漢都要完美,是個凌駕於其他好漢的人格。這樣的人無法與“三十六加七十二的”妖魔聯繫在一起。

假如說高俅打壓108魔君是有點道理的,但是打壓王進就完全沒道理,因為王進不是天罡地煞的“妖魔”。朝廷“正義”打壓妖魔的主線和非正義打壓好漢(王進)的引線交織,作者想表達什麼不言自明。


泊圖泊途


王進是引路人

  • 水滸開篇,沒有寫梁山,而寫東京故事:高俅逼王進,王進出關。

  • 這就是古代作家的慣用筆法:“興”。譬如《儒林外史》先寫王冕,作為理想人物,是為小說立志,後面小說正文就是鋪陳的“賦”了。

  • 且看《水滸傳》開篇部分題目為“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說的是王進與史進,西部運動,都與正文的東部梁山無關。

  • 王進雖然不是水滸英雄,卻與史進、柴進同名,後來柴進做地下工作時化名“柯引”,作者暗示“進即引”,是“引子”的意思。王進是北宋末年人,最後出關,奔赴堅守邊關的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

  • 《儒林外史》也是模仿這樣,先寫周進中舉,再寫范進中舉,隨之展開正文。


  • 王進引出史進,史進引出魯智深,魯智深引出林沖,林沖引出晁蓋、宋江,宋江因此武松、盧俊義,好似體育競賽:接力棒。

  • 一部水滸,可不成了“杆棒創奇”?這就是開篇說的趙匡胤一棒打天下。

  • 因為晁蓋、宋江的故事參雜一起,最後才讓盧俊義出場,所以,把這七位水滸“全真七子”比作檯球賽事更合適,那王進可就是“母球”了。

  • 王進一見史進,就說,你這是“花棒”,不是真傳,好似說文化口紅大師談文化,其實對文化的認知只是表層。

  • 特別是盧俊義出場,作者對其棒術大加推崇:“衝開萬馬,掃退千軍”,的確是“一條搜山攪海棍棒”,東施效顰的是其管家李固出門“也提一條杆棒”,可惜沒有用過,這就是作者的“彩色幽默”了!


  • 這不就是趙匡胤的寫照嗎?

  • “只靠一根杆棒,全憑兩個拳頭”,是打不了天下的,趙匡胤的成功案例,成為絕版。

  • 史進、林沖、武松等梁山英雄雖然傳承了王進的棒法,但無趙匡胤的雄才大略,被宋江帶領出關滅遼、內勝方臘 ,終究為朝廷所利用。

  • 王進找种師道這樣的忠臣報效國家,宋江屈膝求和於奸臣高俅等,才有結局的不同!


陳斯園


《水滸傳》是以王進為正文開篇的(第一回屬楔子),但卻又沒交代王進的下文,這一直是眾多水滸迷的心中疑惑之處。也有許多人認為寫王進是為了引出史進,但我認為絕沒有如此簡單。史進雖然也算是水滸中的重要角色,但卻並不是全書中的核心人物,要寫史進就沒有必要在王進上費那麼多的筆墨,寫王進其實有作者的另一番深意。

王進本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與林沖的職位相同),乃都軍教頭王升之子。因其父王升曾狠狠地教訓過高俅一頓,高俅便與王氏父子結下了很深的怨結。而如今高俅卻做了殿帥府太尉,成了王進的長官,便藉故找王進的茬。王進在其母的規勸下,欲逃離東京,去投奔延安府的老種經略相公。在路經史家莊時,其母病倒,便在史太公家借住了下來,因受到史太公善遇,又見史太公之子--史進,愛好使槍弄棒,便將畢生之本領盡數地傳授給了史進。

待其母病癒及史進的棍棒武藝精熟後,王氏母子便辭別了史進,去向老種經略相公處投軍役。後來史進曾特意去關西經略府找尋王進,結果沒有找到王進,卻遇上了魯智深。而自此以後就再也沒有對王進的表述了。

以前對此也極其地疑惑不解,開篇的一位好漢就如此地沒了下文?這樣寫的用意何在?

史進特意去找尋王進而又沒有找到,也沒了下文。其實,這就是“隱”。“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的這樣儒家觀念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開篇就寫潑皮無賴的高俅,竟然躡居高位,其實就是預示著“邦無道”了,而王進沒有下文。也就是說“邦無道,該隱了”。

我們再對照梁山108將的下場,戰死的戰死、病死的病死。僥倖回來的也沒有好下場,其主要骨幹又被毒死了,官場依舊黑暗,仍是“邦無道”。而剩下的“好漢”也幾乎都選擇歸隱了,歸隱其實就是作者為“梁山好漢”安排的最好“出路”。轟轟烈烈鬧一場,晚景尤淒涼,還不如像開篇的王進那樣,早歸隱。首尾相呼應。

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也有人認為是羅貫中。但這兩個人都曾加入過元末起義軍張士誠的部隊,可以說是真上過“梁山”的,也都對起義心灰意冷,而選擇了歸隱。


有知社


這個問題很奇怪,那我倒要問問了,王進為什麼要上梁山?

水滸傳裡王進的徒弟史進在朱武勸他落草的時候說過一句話

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點汙了!你勸我落草,再也休題。

史進是個喜歡使槍弄棒,最愛江湖的好漢,尚且不肯輕易落草。

何況王進這種做了一輩子朝廷軍官的人?

真以為造反這麼容易?隨隨便便就招安升官呢?

那可是從此被上了黑戶口,出門都不敢用自己身份證的,還總得擔心被人抓住的。想想魯智深在代縣看自己被通緝的畫像,想想宋江在清風寨用的化名張三。真以為不擔風險的麼?

王進僅僅是感覺到高俅要針對他,於是帶著母親去投老種經略相公,憑他的武藝,還愁在邊軍混不了一碗飯吃?

想想被刺配滄州的林沖,已經是朝廷罪人身份了,如果不是高俅等人逼得太緊,鬧出了火燒草料場等事,林沖肯定不會輕易落草的,他想的是熬過幾年刑期回去復做良民。

想想被刺配孟州道的武松,已經是朝廷罪人身份了,如果不是張都監等人又加陷害走投無路,他也不會去投二龍山落草,他想的一樣是熬過幾年刑期回去復做良民。

想想被刺配江州的宋江,怒殺閻婆惜之後,已經是朝廷罪人的身份了,即使和梁山好漢打得火熱,他還是不想上梁山,只想安安靜靜的熬過幾年刑期回去復做良民,甚至怕梁山好漢來劫他,都要避著他們走。

再想想柴進、楊志、哪個不是走投無路了才被逼無奈落草為寇的?

王進已經脫離了高俅魔掌,從此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高俅勢力的確是大,但還欺負不到軍中宿將老種經略相公的頭上,王進只要成功投軍,為何要落草?誰不想有個正常的身份證,非要被國家上黑戶口才開心?

最後拿打虎武松的一句話,來說明人心思宋,一門心思想造反的畢竟是少數,而且多是三阮這種社會底層的窮漢又沒多少自己想法的人。

便是哥哥與兄弟同死同生,也須累及了花知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武二哥這等江湖好漢,剛落草之時想的都是招安,復做良民。王進這種朝廷軍官又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點汙了呢?

謝謝閱讀,敬請關注!


鳳妖


古本第一回,通行本的第二回中,《水滸傳》的題目為“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在寫梁山好漢出場之前,施耐庵先寫了一位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惡了高俅高太尉,最後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的故事。那作者的用意是什麼呢?

我們先看一下事情的大概經過。高俅是東京城裡的一個潑皮,因為和端王有著共同的愛好,就是踢球。端王后來即位,就是北宋徽宗皇帝。徽宗帝即位半年,便把高俅升任為殿帥府太尉。

高太尉上任第一天,下級官員都各自呈上手本,開報花名。高太尉一一點過,就差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原來王進半月前染病請假在家休養,太尉得知大怒,說手本呈來了,卻人不來,分明是抗拒官府。遂派兵去捉拿。

王進無妻兒,家下只有個六十歲上下的母親。他的父親此前在街市上看見高俅作惡,便一棒將高俅打翻在地,臥床幾個月。如今當了太尉,自然要公報私仇。王進帶病來到殿帥府,高太尉破口大罵一通,叫左右加力往死打王進。軍正司告道:“今日是太尉上任的好日子,就且饒了他這一次。”

高太尉大罵道:“你這個賊配軍,且看眾官面,今日饒了你,明日再和你算賬。”

王進回到家,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子二人抱頭痛哭。知道從此後已經無法在東京過安穩生活了。

明智的母親出主意說:“三十六計,走為上。只是沒有一個去處。”

王進尋思說:“只有去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他鎮守邊廷,手下將官曾到京師,兒子教過他們槍棒。那裡是用人處,足以安身立命。”

可以看出王進去延安府的目的也是為國家效命,是一個忠臣。於是設計調開了高太尉派來的兩個牌頭,收拾了家裡粗重,扶娘上馬,母子二人去了延安。途中母親得病,住在史太公家裡,王進給太公兒子史進教了武藝,離開去了延安府。

此後史進去找師父,來到了渭州城。也沒有打聽到師父到底有沒有去延安府,不得而知。清代江南才子金聖嘆曰:“開書第一籌人物,從此神龍無尾。”

中國古代倡導忠孝兩全,雖然忠孝不能兩全,但忠心的人一定是孝順的人。王進帶著母親出走,“母子二人”出現了十九次,足以看出王進是個孝子。受到高太尉迫害,他提出去延安府鎮守邊廷的老種經略相公處為國效命。這說明王進是個忠臣。

王進是忠孝的代表,社會中忠孝最後不知所蹤。有人認為是作者寫漏了,我認為這是有意而為。作者有意讓忠孝消失,來反襯社會制度變得更加黑暗。走了王進,來了高俅。那忠孝去了哪裡?潛藏在民眾心中。遮蓋社會制度的就是以高俅為代表的潑皮、刁徒。正因為社會制度失去了最基本的原則,才有了梁山好漢的出現,衝破黑暗的法度。


子衿讀歷史


王進世代軍伍出身,與林沖同為八十萬禁軍教頭,但他似乎比林沖要豁達一些。他一眼就看穿了高俅的本性,似此小人得志必然會公報私仇,有道是"不怕官,只怕管",與其在小人手下受氣,活的不快活。倘若稍有閃失,被他尋一個罪名,就死無葬身之地了。果如此老母無人奉養,豈不悔殺了王進這個大孝子。於是當機立斷,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憑一身本領投奔守邊老種經略相公處效力。王進可謂機智練達,避開了軍卒耳目,成功逃出東京。林沖與其相比,就顯的迂腐、守拙、懦弱。總是看不透高俅,抱著幻想,結果被害的家破人亡。在被追殺中,林沖終於覺悟了,激起了血性,殺了仇人幫兇,無耐之下被逼上了梁山山。至於王進不上梁山大概有其以下理由:一是王進本來沒有落草的想法,與其世代軍伍出身有關,秉持綱常,心裡裝的是大宋朝廷。躲避的是高俅,投奔的仍是宋朝邊庭守將。二是梁山當時名頭並不響亮,即使當時已樹旗開張,恐怕也沒引起朝廷的重視。王進大概也不知道梁山有人聚眾造反。因王倫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只怕把名頭搞大,引起官軍的圍剿。假設王進也上的梁山,恐怕五虎將會有一席之地,似秦明、董平小地方的軍官就要退而次之了。三是王進被逼迫的程度有限,路上又遇上了史進父子款待有加,不曾吃過高俅的苦頭。後來明未清初浙江烏程人陳忱又寫了一部《水滸後傳》,寫道金兵入侵靖康之變後,梁山僅存的三十二人在混江龍李俊的帶領下遠走海外暹羅國,機緣巧合李俊當了國王,又封了個五虎上將。其中就有王進和祝家莊逃走的鐵棒欒廷玉。所謂五虎大概都受三國故事的影響吧?


天山月3


王進雖然從史家村離去後不知所蹤,但從其應對高俅發跡後可能到來的報復所選擇的方式來看,他很明顯是覺得沒必要去與之爭鬥,當然也跟他母親有關係,王進遇事不爭前,相信如果躲不過的話他還是會反抗上梁山


影jeany


王進出現在《水滸傳》第二回。書中說到王進原乃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和林沖一樣),因懼怕新晉太尉高球迫害,於是帶母親逃離京都。途徑史家村,其母身體欠安,羈絆於此。遂有緣授莊主史太公之子九紋龍史進槍棒武藝,後離去,不知所蹤。

作者施耐庵老先生為什麼苦心要在《水滸傳》開篇寫道這麼一個人物,而後王進就再也沒有出現。按道理施耐庵老先生應該和他寫林沖一樣,用多篇幅章節來描寫王進,可作者並沒這樣。這是為何?

1.在下看來,因為作者寫王進的用意很簡單,就是用他來引出《水滸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人物出場,將這些人物一一展現給讀者。王進就如一根線的線頭,施耐庵老先生抓住了這個線頭,就此就能縷清此線,並纏繞(曹雪芹寫賈雨村的目的也是如此,由賈雨村引出《紅樓夢》故事的開始)。

2.在下認為,《水滸傳》好多人物都是作者施耐庵老先生根據故事情節虛構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是否看過《水滸傳》而受到啟發而虛構了那麼多的人物未嘗可知。施耐庵描寫“王進”這個人物應該是取其諧音“忘記”的意思。(據考證王進此人是真實的存在?那正好,作者不用冥思苦想來塑造了。)

你們一定因為我胡謅八扯。不急,我細細的說給你們:

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二回寫到的故事情節其用意是很深的,王進為何留宿在史家村而不是吳家村,為何偏偏遇見史太公後又遇見“九紋龍史進”?史進身上為何紋的是九條龍?王進為何傳授史進功夫?其實這些都不是巧合,乃是作者用盡心思著意這樣寫的。如果細細品讀,就會理會作者的用意了。

各位看我分析的對不對?

王進——非忘記,乃忘記的歷史;

史家村——記錄歷史的地方;

史太公——太史公也,既司馬遷;

史進——史記也;

九紋龍——九既九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九紋龍即意味著中國。(《水滸傳》史進劇照)

你當王進是隨意走到史家村的?不是!是他特地來的。他傳授史進的不是功夫,而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歷史。其用意就是告訴讀者,《水滸傳》所寫的內容是真實的,並不是他虛構的。真是煞費苦心。

王進把事情交代清楚了,其作用也就完成了,自然後面就沒有再出場的必要了。《水滸傳》中有很多人物都是作者虛構的,例如:吳用(無用);李逵(理虧),等等。

(以上純屬個人臆斷,如有不對之處,還請指正原諒。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