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A股大幅波動 ETF要不要“背鍋”?

近期隨著美股出現大幅度調整,A股也被“撞了”一下腰,出現大幅波動。

市場開始尋找不同的下跌原因,部分觀點將矛頭指向ETF,認為ETF只是將資金被動搬運到指數成分股中,如果遇到市場非理性追逐某些熱點,ETF將“無知無覺”地助推泡沫,尤其在募集規模增速較快的情況下,容易催生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ETF的快速發展進行限制,才能控制市場流動性向某些領域的快速聚集、實現市場平穩運轉。

有人甚至將其比作曾經的CDO(擔保債務憑證),那麼ETF到底要不要背這個“鍋”?

科技類ETF主動限購

統計顯示,截至2月底,今年以來ETF總份額比去年底增加290億份,一月份有小幅縮水,2月重拾漲勢,單月增長305億份。若僅看權益類ETF,今年以來份額增長達到186億,為今年ETF增長的絕對主力。

由於此前有消息稱,監管層要規模科技類ETF的發行,近期已經有公司主動“瘦身”。3月4日,易方達發佈公告稱,為了保護易方達科技50ETF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決定首次募集規模上限為15億元。基金募集過程中募集規模接近、達到或超過15億元人民幣的,基金提前結束募集。與此同時,3月3日,國泰基金公告稱,旗下中證新能源汽車ETF提前結束募集。

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龐亞平表示,國內ETF發展空間依然較大。

首先,中國的ETF產品發展仍在探索期,市場佔比極低。

截至2019年底,根據Wind數據統計,國內ETF產品共227只,管理規模5598億元,佔全部指數產品規模的67%。中國ETF發展較為迅速,但目前國內ETF管理規模僅佔股票市場總市值約1%的規模,佔公募基金總規模約3.7%,佔非貨幣公募基金約7.3%,佔比均較低。

其次,中國的ETF投資者較為理性成熟,ETF成為逆勢佈局的重要工具。

國內投資者對ETF引用也越來越靈活。當市場出現較大幅度下跌時,ETF成為投資者佈局市場上漲的重要工具。

2018年,國內股票市場出現了顯著的下跌,但是同期以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創業板為跟蹤指數的ETF出現了大幅度的淨申購,特別是在2018年10月,當月指數已經基本接近底部,股票ETF當月淨申購約400億元,為市場貢獻了大量的增量資金,投資者也較好地參與了指數反彈的收益。

一位基金公司的負責人表示,2020年是我國境內ETF行業發展的第16個年頭,作為金融市場最為成功的創新型產品之一,十餘年來,ETF品類從市場寬基指數逐步拓展到行業、風格指數,再到近年的中日互通ETF等跨境品類,為投資者聯通千行百業提供了便利工具,受到市場的廣泛歡迎。尤其是2018年以來,ETF迎來迅猛增長,截至去年底境內掛牌上市的ETF數量已達兩百餘隻、總市值近七千億元,ETF市場的財富管理功能初步顯現,成為各類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和風險對沖的有力工具。

ETF是滿足投資者需求的工具

實際上,考察一種投資工具所承擔的職能,需要看到它在整個資本市場生態中的位置。作為一種指數型投資工具,ETF的靈魂是標的指數,指數編制規則決定了ETF承載的資金會流向哪些股票。

以寬基指數的代表——滬深300指數為例,在企業內在價值逐步成長和主動投資者的合理定價的共同作用下,優秀的公司會自動進入滬深300指數,而平庸的公司自然會被調出指數。可以說,主動投資是價格的發現者,被動投資是價格的接受者,前者讓市場更有效率,後者則以低成本的優勢淘汰不合格的前者,雙方發揮不同特性、承擔不同職能,共同促進資本市場有效性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 ETF所承擔的職能是讓投資者可以如買賣股票那麼簡單地去買賣標的指數,以儘量低的財務和操作成本、儘量高的效率完成自身意願的表達,決定ETF規模、最終決定市場資金流向的仍是投資者的看法和需求。

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開放程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培育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是市場參與者和監管者的共同願望。ETF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對資本市場的良性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市場有效性直接制約著資本市場各項功能的正常發揮,而有效的價格來自市場各方通過各種手段工具進行的充分博弈。另一方面,我國居民財富配置中權益類資產仍然不高,未來如果要扭轉這一局面,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配置到股市,配置的途徑可以是主動投資、被動投資也可以是直接下場投資,ETF可以直接、便捷、高效投資各類資產標的,是滿足投資者需求的重要工具。理解工具的天然特性,尊重市場生態的多樣性,有助於更好地滿足居民財富保值增值需求,也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社會資源合理配置,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