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溼氣重的人該怎麼辦?

用戶3941007251637


  身上溼氣重怎麼辦呢,以下介紹幾種去除溼氣的方法。

  第一,拔罐、穴位按摩療法。

  拔罐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通過拔毒瀉熱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溼氣重的人可以在家中進行拔罐調理,此外也可以通過揉按承山穴、陰陵泉、三陰交穴位等達到祛除溼氣的效果。

  第二,運動去溼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越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病症。通過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通過運動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促進代謝廢棄物排出體外。

  第三,飲食療法。

  建議清淡低脂飲食,同時喝一些可以祛溼氣的粥或者茶飲進行調理,例如清熱祛溼粥、薏米煮粥、淮山煲湯等;也可以飲用祛溼茶,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用。注意避開生冷、油膩和糖分過高的食物。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容易引起脾胃虛寒等。溼氣重的人一定不要喝酒。

  第四,注意保持起居環境乾燥,避免潮溼。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建議最好不要晚睡前洗頭髮。夏天可以藉助空調抽溼功能,讓室內保持相對乾爽。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運動、睡眠、飲食。

首先是運動。每天除了保證足夠的運動量之外,也要保證運動強度。我60歲,每天步行五公里,加跑步機慢跑30分鐘。

睡眠。晚上十一點鐘之前睡覺,早上睡到自然醒,連續睡眠六小時,中午小睡半小時。

飲食。我是一個無辣不歡的人,所以飲食習慣不夠健康。每天兩頓飯,早晨一個雞蛋,主食一次性吃飽不控制;晚飯五點開飯,一小碗米飯,足夠大的菜量以素為主,睡覺前不再補充;每天下午吃水果,保證足夠的維生素攝取;一天茶水不斷,很少吃冷飲。

另外,久坐傷腎,在醒著的時間儘可能減少呆坐,做一些手工類活動。

據中醫講拍打肘窩、膝窩穴位有利於散溼,正在逐步試驗中。


七目aa


答: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氣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一般。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痰溼有關。那麼,溼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導致溼氣重的原因

1、久坐不動

因為長期坐在電腦前辦公,基本沒有體力的消耗,身體代謝自然會變慢,從而致使陽虛的現象。所以平時還是要多走動走動,不僅利於健康,還可以舒緩心情。

2、經常熬夜

經常感覺睡不夠,其實是脾虛的症狀,睡眠不足的人通常活力不足,機體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從而給溼氣可乘之機。而且長期熬夜,非但傷陰,還容易引起陰虛、氣虛,不僅傷害脾胃,五臟都會收到損傷。

3、愛吃涼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溼氣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如何防治溼氣的發生

1、入睡前保持頭髮乾燥

在晚上最好是不要洗頭,在洗完頭一定要用毛巾擦乾,或使用吹風機吹乾,以防寒氣入侵頭部而引起頭痛。

2、保持室內乾燥

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界溼氣誘發內溼,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所以,在陰雨綿綿的天氣,尤其是回南天裡,應該關窗關門,把溼氣拒於外面。

3、多運動

運動出汗是最直接也最見效的去溼方法,特使是對於經常呆在空調環境下的白領,可以通過運動流汗,祛除體內多餘的溼氣。

溼氣雖難愈,但只要平時做好適當的防護、合理膳食、多運動,還是可以有效的防治溼氣的產生。


藥療君


“溼氣”是中醫上的說法,不過現代人很在意溼氣這個詞,在生活中我們也能經常聽到溼氣重的說法,大家很容易把溼氣融入各種亞健康裡,例如身體乏力,四肢痠軟、肥胖、咳嗽痰多等症狀,可能都會讓人聯想到溼氣重。“溼”是中醫上的邪氣之一,而“溼邪”是最不好對付的,溼邪在體內很容易出現體液粘滯的情況,血液粘稠度較高,血液運輸養料、氧氣的效率較低,這樣會讓我們經常覺得身體沉重,打不起精神,做一些輕體力活就覺得勞累疲倦,一般在一覺之後覺得手腳沉重,難以起床。另外還可能會有大便粘馬桶、愛出油,舌苔上有粘膩的舌苔,這些都是溼邪的表現。

而大家也很想擺脫溼邪纏身,但到底應當如何面對溼氣,如何改善溼氣重呢?

①調好脾臟,脾弱則生溼

脾臟向來就是溼氣的死對頭,脾臟健康的人群一般都不會被溼氣困擾。在中醫學中,脾臟的屬性是“土”,而土能克水,因此它對體內水液的調節是很在行的。脾臟雖然是我們體內的大型淋巴組織免疫器官,但脾胃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水谷精微的運化,通俗一點說就像一個大型分配中心,把合適的東西發送給各個部位,像快遞總公司那樣。而脾臟也擅長把水分送到更合適的地方,不會讓它侵入不該去的地方,但如果脾臟虛弱,則“堤壩”也不強,很快就被水給沖垮了。

保護好脾臟我們平時千萬不要暴飲暴食,避免過多攝入高油高糖高脂食物,這樣會加重脾胃工作量,長期如此很可能會有損脾胃健康。凡是七分飽為宜,能夠減少脾胃負擔,讓脾胃能更好吸收消化和運化食物。很多愛吃甜食的朋友普遍溼氣較重,因為甜食吃多很容易“生痰”,痰如果和體內水液混合起來,形成“痰溼”它們纏纏綿綿難以流動就更難被排除體外了。當然不是一點甜食都不能吃,但一定要把握好攝入量。

②日常生活中注意除溼通風

長期生活在潮溼環境中可能也會助長體內溼氣,例如沿海地區,被山峰圍住的盆底地區,常年降雨量較多,水氣較重,住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會更容易讓溼邪入侵。例如在沿海地區的夏季會讓人覺得沉悶,連氣都抬不上來,因為水氣較多的緣故,炎熱加上溼氣較重,會讓人難以出汗,人的身體也會覺得更睏倦難受,變得睏倦毫無幹勁。如果生活在水溼較重的環境中,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自己協調身體水溼,例如加強運動,更多排汗,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通風排氣,不要緊關窗戶,夏季空調不宜開製冷,可以開通風或除溼功能。

③多和“自然想契合”

像前文提到的那樣,讓汗水自然排出的話可能會更有助於排出溼氣,比如夏季愛吹空調的朋友反倒不利溼氣排出,我們可以通過適當吹吹風扇的方式,不要一天都待在空調房中。其實身體水溼較多的時候也會自然排出,如果阻礙這些自然現象的話,反倒不利於身體健康。比如大量運動後我們會滿身大汗,不過不建議立刻洗澡,洗澡水會沖掉汗液,讓我們瞬間清涼下來,但可能會因此而阻礙汗水排出,讓溼氣得不到排出,經常這樣做的朋友可能還容易長溼疹,這也是因為溼氣沒有順利排出的緣故。

④藉助食物輔助調理

“炒制”、“烤制”的有薰香的食物有助溼氣的排出,所以我們平時可以選擇這些食物適當多吃一些,比如干炒的堅果,烤紅薯。大家喜愛的紅豆薏米粥,一定要注意最好薏米是事先炒過的,這樣更有助溼氣排出,紅豆能利水,所以它們經常被作為可以除溼的食物。另外可以多吃一些利水的食物,例如冬瓜、絲瓜、黃瓜、蘿蔔等。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B族的食物調理脾胃,例如全穀物類食物,薯類食物。“甘”味食物能夠健脾和胃,如紅棗、枸杞、黃芪、山藥等等食物都是不錯選擇。


只有營養師知道


相信你們都聽說“溼氣重百病生”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溼氣給人帶來的危害。一個人如果體內溼氣重,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身體虛胖瘦不下來,臉色暗沉油光,無精打采感覺很疲憊等。不僅如此,長期溼氣重的人,還會逐漸出現一些身體疾病。

如何判斷體內溼氣重不重?主要看4點

1、看身材:身材臃腫、虛胖,很難減肥瘦下來,那麼這也是溼氣重的一個明顯信號。如果你吃得很少,甚至喝水都胖,那麼就可以考慮祛溼減肥了。

2、看精神狀態:體內溼氣過重,人會比較明顯感到身體疲勞乏力,不想動,下肢很沉,總是提不起精神。

3、看舌苔:溼氣重的人舌苔會特別的厚膩,而且有的還發黃。並且舌頭兩側還有明顯的齒印。

4、看排便:大便黏膩難衝乾淨,這和體內溼氣堆積過多有關,這也是提示你身體的溼氣太重了。

每天做到3點,可以幫助祛除體內溼氣,讓身體慢慢變好

1、吃祛溼食物

平時少吃些油膩刺激的食物,少碰甜食,飲食以清淡為主,可以利於脾臟的運化幫助排出體內溼氣。

另外還可以多吃火麻仁、荷葉、茯苓這些有健脾祛溼功效的食物。這些藥食同源的食物拿來祛溼,中醫上通常會將它們搭配在一起,結合益生菌發酵,製成火麻荷葉酵液來飲用。每天堅持喝,可以吸收食材中所含的荷葉鹼、亞麻酸等物質成分,起到促進脾臟運化,排溼毒的作用。


2、堅持鍛鍊

適當鍛鍊身體對健康是很有好處的,不僅能控制體重幫助減肥,還能夠促進腸胃的蠕動和脾臟的運化,利於排掉體內的溼氣。平時除了參加一些體育鍛煉之外,還可以多多到戶外去走走,比如散步、爬山等,也是不錯的鍛鍊方式。

3、注意保暖

無論是天氣熱還是天氣冷,都要注意保暖,天氣冷就及時添加衣物,天氣熱也不能把空調溫度調太低,否則雖很容易導致溼邪入侵,加重溼氣的產生。


Luuuuuu705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聽人說起這些現象,如油光滿面,頭髮愛出油,早上起床困難,感覺總是睡不夠;頭重、四肢困重,倦怠乏力,提不起精神;大腹便便,體形浮腫,大便不成形,便後黏馬桶,不易衝乾淨;口黏乏味,不想喝水;舌苔厚膩,舌邊有齒痕等等。殊不知,這些都與我們身體的溼氣重有關。那麼,出現以上這些症狀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調理和預防呢?

1、飲食調節:(1)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可以選擇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溼、化痰祛痰作用的食物、蔬菜和水果,如白扁豆、紅豆(赤小豆)、蠶豆、紫菜、白蘿蔔、冬瓜、包菜、蔥薑蒜、山藥、薏苡仁、玉米、芡實等。少吃肥甘厚味及甜、黏、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2)戒菸限酒。(3)規律飲食,不暴飲暴食等。

2、起居調養:洗澡應洗熱水澡,以適當出汗為宜;穿棉衣、麻、絲等透氣衣服,有利於汗液蒸發,祛除溼氣。

3、運動鍛鍊: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散步、慢跑、球類、武術,以及各種舞蹈等。

4、經絡調養:如艾灸和按摩。可以選取神闕、關元、中脘、天樞、足三里等穴位進行艾灸,效果比較明顯;也可以每日睡前用手掌在肚臍下丹田的位置,伴隨均勻有深度的呼吸頻率,反覆按摩,直到小腹微熱為佳。

5、中藥材調理:可用溫燥化溼之品,如陳皮、半夏、茯苓、澤瀉、瓜蔞、白朮、車前子等。但是要記得“中病即止”不可長期服用。

6、食療藥膳:(1)黃芪山藥薏苡仁粥——黃芪、山藥、麥冬、薏苡仁、竹茹各20克,糖適量,粳米50克,益氣養陰、健脾化痰、清心安神。(2)菊花苡仁粥——枇杷葉9克,菊花6克,薏苡仁30克,大米50克,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除溼軟堅。(3)化痰袪溼消暑湯——白扁豆、赤小豆、生熟薏米、佛手、菖蒲、蓮子各等分適量,清熱化痰、祛暑利溼。(4)幹荷葉15克泡水,代茶飲。(5)冬瓜排骨湯——排骨、冬瓜各500g,姜一塊,大料、鹽、胡椒粉、味精各適量。

7、中成藥治療:可以根據具體症狀選用二陳丸、橘紅片、參苓白朮散、六君子丸、香砂六君子丸、平胃丸等。

8、環境調攝:不宜居住在潮溼的環境裡;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溼邪的侵襲。

9、此外,溼氣重的人還要注意合理飲食,戒菸限酒,適量運動,放鬆心情等。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想收到相關保健信息請點擊關注。


中醫藥養生知識科普


肥胖、倦怠、嗜睡……感覺整個人像是要廢掉了一樣,是大部分溼氣重的人的主要症狀表現。中醫用“溼重如裹”來形容溼氣帶給人的感覺,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溼氣重的時候整個身體像被束縛著一樣,沉重而沒有活力。

(圖片來自站酷海洛)


溼氣重有哪些表現俗話說,千寒易解,一溼難除。溼氣在人體內往往與寒邪、熱邪、風邪為伍,生成難以應對的溼寒、溼熱、風溼等症。溼氣重的人往往有嗜睡倦怠、大便粘膩、刷牙時噁心、嘔吐等症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與溼氣有關的疾病。

1、風溼骨病長期在潮溼、寒冷的環境下工作的人,容易患以風寒溼痺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炎。

2、風溼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是指長期在潮溼、炎熱環境下工作,風溼熱累及心臟瓣膜而導致的心臟瓣膜病變。患者在患病初期症狀輕微,隨著病情發展會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腫、咳粉色泡沫痰等症狀表現。我國南方漁民及沿海居民由於長期在潮溼、炎熱的環境中勞作、生活,患風溼性心臟病的概率較高。


夏季除溼正當時夏季氣溫升高,人體毛孔呈舒張狀態,是溼氣入侵的好時節,也是排除體內溼氣的黃金期。所以,很多風溼骨病的病人利用夏季這個特點用中醫治療,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夏季注意這些要點,可以抓住機會,祛除體內溼氣。

1、少食生冷脾胃的主要作用是運化水谷精微,吃太多生冷食物容易導致脾胃乏力、運化功能減弱,加重體內溼氣症狀。

2、運動出汗夏季多運動出汗,能夠清潔毛孔、排出體內溼氣。但要注意出汗後不要立即沖涼避免誘發心血管事件,另外運動最好選擇上午10點鐘以前或下午4點鐘以後,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進行,避免中暑。

3、保持起居乾燥避免淋雨、不穿潮溼的衣物、不睡地板、雨天儘量避免外出勞作等,可以避免溼氣入侵,對扼制體內溼氣有截流的作用。

4、藥物除溼如果有明顯的溼氣重的症狀,如大便粘膩、排便有不盡感、納差、胸腹悶等症狀,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祛溼、健脾胃的藥物。但要注意,祛溼的藥物多溫燥、淡滲,易損傷體內津液,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除溼誤區除溼是較為流行的養生概念,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之下,似乎萬病皆從溼來。但相同症狀表現也有不同的致病原因及應對方法,要注意甄別。很多人到沒有行醫資質的保健場所祛溼,非但溼氣沒除,還對身體造成了損傷真的得不償失。


利魯唑魯南協一力


1. 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往往都是那些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

這一類人常常會覺得身體沉重、四肢無力,懶得運動。但是越不愛運動,體內積聚的溼氣就越多,長期以往,體內溼氣就會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疾病。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也是加速溼氣排出體外的好方法。

健走、跑步、游泳、瑜珈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2. 外界溼氣要避開

我們體內之所以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問題外,很大一部分來自環境。經常處於陰冷潮溼的環境中,溼氣非常容易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

·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

·不要穿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擦乾身子,吹乾頭髮。

·房間多開窗透氣。如果外面溼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空調,保持空氣對流。

3.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功能關係到營養以及水分代謝,最好方式就是要適量、均衡飲食。

牛奶、酒以及各種油膩食物非常不利於消化,多食會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的情況。

甜食、油炸品則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

生冷食物、涼性蔬果(西瓜、大白菜、苦瓜等)以及冷飲,食用後會使腸胃消化功能停滯,最好在烹飪的時候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性。

4. 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溼氣,我們常吃的食物其實就能起作用。

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健脾除溼、清熱利水、舒筋消腫等功效;紅豆性平,有利水消腫、健脾止瀉的功效,二者同煮後食用,能夠利尿去溼。

此外還可以選擇茯苓、紅豆、黨參、淮山等,加入煲湯材料中,或者煮水喝,都可以除溼,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功效,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5. 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

比如我們可以在家煮一碗熱薑湯,利用姜的溫熱之性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等到全身發完汗,病症就會有所緩解,此方同樣適用於淋雨之後預防感冒。


39健康網


中醫常說溼氣重,十人九溼,那什麼表現才是溼氣重?

溼氣重的人,經常會感到睏倦無力,面部愛出油,長痘長斑,身材和麵部也會顯得比較水腫,舌苔黏膩,舌頭邊緣有鋸齒,大便塘軟不成形等等,這些都是溼氣比較重的表現。對比一看,是不是也覺得自己“溼”了?那我們該怎麼給身體排溼呢?

1.食療法。一些膳食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比如紅豆薏米湯、山藥芡實薏苡仁粥、甘草煮豆湯、冬瓜排骨湯、薑糖茶等。在日常飲食中,使用些生薑、大蒜、蔥來調味,也有一定的去溼作用。另外,飲食重口的人更易招惹溼氣,因為重油重鹽會加重脾胃負擔,所以要避免溼氣,儘量飲食清淡。

2.泡腳。天氣一熱很多人便沒有泡腳的習慣了,但泡腳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排溼法。可將艾葉、生薑、藏紅花等加入水中,增強排溼療效。

3.蒸桑拿。在汗蒸過程中,人體能夠通過汗液的形式來排溼。

4.運動,溼氣重的人大都缺乏運動,而越不運動體內溼氣就越多。建議每天堅持30分鐘以上的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水分代謝,從而促進溼氣排出。

5.避免環境中的溼氣,除了人體自身的代謝原因,溼氣還與環境有關聯,當經常處於潮溼陰冷環境中時,溼氣更易進入體內。因此,最好選擇向陽的房間居住。


糖人健康網


飲食化解溼氣

酒、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 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 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 吸收功能停滯,不宜過食,如生菜沙 拉、大白菜、苦瓜等,烹調時最好加入 蔥、姜,降低其寒涼性。

祛除體內溼氣

薏米紅豆粥是佳品,既能當茶喝, 又能當飯吃。薏米可以治溼痺、 利腸胃、消水腫、 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在熬薏米紅豆粥時,不要加大米進去。因為大米性溼黏稠,紅豆和薏米是去溼的,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溼除掉。

此外,熱辣辣的薑汁能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溼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乾薑,也如同慢火, 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食療防溼品還有:高粱、玉米、扁 豆、水芹、洋蔥、冬瓜、馬齒莧、鯽魚、 鮑魚、田螺等。這些除溼食物,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溼、利水滲溼、清熱利溼、通便解毒、滋陰柔肝的功效。

加強運動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 壓力大,可造成溼留體內。運動可以緩解壓力、增強身體器官功能,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試試慢跑、快走、遊 泳、瑜伽、太極等健身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艾灸除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