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育兒路上,方法總比抱怨多

來源:與逸爸一起修身做優秀家長(ID:followyiba)

育儿路上,方法总比抱怨多
育儿路上,方法总比抱怨多
育儿路上,方法总比抱怨多

前幾日,一位寶媽想與逸爸交流,當下沒有空餘時間。現在用文章形式與更多家長分享。這個寶媽記錄了5種情況,都有關於9週歲的兒子(另有個5週歲的女兒)。

“遇到這些情況您當下會怎麼做?第二天會如何跟進?一週後呢?"

情況一:

寫了12個漢字,有2個不錯。3個勉強湊合,7個結構,筆鋒啥的什麼都沒有

逸爸的思考與可能的做法

孩子當下的表現,與之前比如何?如果是進步了, 那就要肯定其進步的部分,無需強調不足的部分,一筆帶過,點到為止。家長需要強調的是“練習”的重要性。逸爸經常在女兒面前灌輸“練習使人變得厲害”的觀點。女兒如今非常喜歡這個觀點,因為她確實感知到了“練習”背後的力量。鋼琴的進步,認識漢字的進步,英語的進步,動手能力的提升,都是通過不斷練習與努力獲得。

其次,書寫漢字的難度是公認的。初期,孩子需要對漢字楷書體進行臨描練習。練習達到一定的量後才會有質的飛躍。當然,安排給孩子任務,要把握度:先與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式地安排(沒有人喜歡命令!)然後,學會把大任務切分成小任務,落實到每一天中。深刻理解遊戲的正向反饋機制,與孩子一起制定相應的積分累計制度(或雙方覺得可行的激勵機制)。比如每完成一張字帖,積多少分或其他形式,累積到一定程度,可以得到相應獎勵。計劃一旦開始,家長不要做一個“催命鬼”,適當提醒,只要計劃合理,孩子會有積極性,但催促一定導致負面效果。

最後,家長可以與孩子分享一些關於漢字有趣的事:歷史故事、漢字來源等。這個思維,是基於挖掘學習的趣味點。每一個學科,其背後都存在能調動內在學習動力的趣味點,就看家長有沒有心與意識去發現。比如,我在陪伴女兒認漢字的時候,經常引導她觀察很多漢字之間的相似性,像玩拼圖一樣,一來幫助她記憶,二來讓她覺得漢字很有趣且博大精深。好好讀一遍許慎的《說文解字》,一定能幫助家長拓寬思路。讀“雜書”,就是有這樣的價值。

一週,可以作為一個觀察窗口。只要制定的計劃合理,孩子的進步一定會顯著,前提是家長必須耐心,不能去數落、威脅、譏諷、激將孩子。學會具體地誇獎孩子每一個細節的進步,強調“練習”的重要性。

情況二:

數學練習題聽了3遍大人的講解,孩子還是一臉不大懂,看大人臉色在發火的邊緣,似懂非懂,不懂裝懂,大人以為孩子這下差不多~終於懂了,最後另外出了一題原理相同只是數字變化一下的,孩子就不懂如何分析如何解題了

很多家長,那是發自內心地把自己當成了老師,甚至感覺比孩子學校的老師更專業。

家長,要更多地扮演教練的角色。教練,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點撥,是引導,不能像傳統老師一樣擅長“填鴨式”的教學。

數學題,世界上有千百萬道。孩子會解題多少才算合格? 上述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其一,孩子邏輯思維發展尚在萌芽期;其二,孩子的語文理解力不夠。解數學題,是建立在語文能力之上的;其三,家長的解釋不夠通俗易懂。把一個知識點,“翻譯”成孩子能夠理解的話,是需要水平的。比如,我女兒問我:爸爸,什麼是基因。我的回答是這樣的:基因,就像是我們體內的一個“小畫家”,他擅長模仿、複製。你看,你的小嘴巴和眼睛,和爸爸的很像,就是這個“小畫家”乾的,是不是很厲害呢?

接著,仍然落到興趣上。數學,在大多數眼裡,是“難”與“枯燥”的代名詞。這種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應試教育出了問題:學數學也就是為了考試。為了考試,就勢必要注重解題,而不是培養數學思維。想到了教孩子如何解題,那沒有沒想到與孩子分享一下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牛頓、高斯、萊布尼茨那些數學偉人的故事呢?有沒有自己去了解一下數學的發展歷史呢?沒有沒讀讀經典數學書籍《從0到無窮大》,讀讀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呢?家長自己需要對數學建立一個比較飽滿的認知,消除“學而為考試”的狹隘思想,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愛上數學。

還是這句話:讀書要雜,因為能拓寬你的思路。

情況三

老師要求背誦課文段落,孩子已經在家背誦了,但是課堂上被抽到的孩子好幾個不會背誦,老師要求全班抄寫背誦段落2遍

孩子覺得不公平,自己已經背誦了,還得抄,發完牢騷最後作業還是要做的,自己想了一個方法每個字直接寫2遍(比如 你們寫成 你你們們)

很有畫面感,很聰明的方法,呵呵!面對孩子的一些小機靈,家長不用去苛責。能想出辦法,即便有些辦法在家長和老師看來是“不正當”的、“偷懶的”,還是有正面價值。觀察一下商業場上,那些有想法、有觀點、有注意、頭腦靈活的人,小時候哪個沒有些調皮搗蛋、“做壞事”的歷史故事。相反,那些小時候是家長老師眼中的乖孩子,長大後容易接受“按部就班”的狀態,習慣於別人設置好的生活,一板一眼、了無生氣、平平庸庸。

當然,這個男娃用的辦法,並沒有幫助他提高效率,本質上抄寫的字數是一樣的,家長指出便是。

孩子覺得不公平,那家長就要解釋清楚“遊戲規則”——回家背熟,到校背出,如背不熟,罰抄。孩子清楚了規則,就理應接受“規則”。要想不罰抄,就得把課文背熟練。

角度切換至老師。時代變化得快,但似乎有些老師的教學方法還是停滯不前。語文課,是用來培養孩子語文能力的。然而,我們總是無意識地把目的和手段弄混淆了。無趣的語文老師總會犯一個致命的錯誤:只注重課文內容的分析與死記硬背,輕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迴歸到那句老話:“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課文教,而不是教課文。” 把有趣的語文課上“死”了,必然會讓學生遠離語文,甚至厭惡之。

如果家長認為老師的水平有限,不妨多為孩子爭取一些課外閱讀的機會。花些心思,為孩子找到高質量的課外閱讀讀物。大量課外閱讀,一定能幫助孩子提升語文能力,而且能拓寬視野。詳細的觀點,逸爸在文章《課外閱讀是“西瓜”,校內課本是“芝麻”》有所論述。

育儿路上,方法总比抱怨多

長按二維碼關注魯稚的陽臺(ID:luzhi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