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中國自主並率先突破秸稈制塑料袋技術 半年內降解成CO₂和水

2008年的一紙“限塑令”施行至今已有十年。其間圍繞塑料袋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歇,有人認為限塑令大有成效,同時“限塑令名存實亡”的說法也不絕於耳:小商鋪直接提供免費塑料袋,大商店則乾脆賣塑料袋。

限塑令推行之初,就已顯露失敗的徵兆。在日常生活中,像早點攤,菜市場,免費提供的塑料袋隨處可見,隨手可得。在大型超市裡,除了收銀臺處的塑料袋需要有償使用之外,超市裡很多區域都會提供無償使用的手撕袋。

中國自主並率先突破秸稈制塑料袋技術 半年內降解成CO₂和水

另外,近年來,隨著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給中國的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又帶來了新的困擾。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快遞包裹410億件,用掉塑料包裝袋160多億個。外賣方面,單三大外賣平臺的每天訂單量達2000萬份左右,用掉的塑料袋可以覆蓋168個足球場!快遞和外賣的塑料包裝袋也成為“限塑令”的盲區。

換言之,塑料袋這一風靡全球的“購物神器”,一直沒有好的替代物,消費者的習慣也無從調整。土壤不變,初衷再善意的政策都難免遭反彈。

中國自主並率先突破秸稈制塑料袋技術 半年內降解成CO₂和水

吞食塑料袋的海龜

中國自主並率先突破秸稈制塑料袋技術 半年內降解成CO₂和水

被塑料袋汙染的河流

中國自主並率先突破秸稈制塑料袋技術 半年內降解成CO₂和水

農村遍佈塑料垃圾的小河邊

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爛需要200年以上,大量堆積的塑料袋無論焚燒還是填埋都會給環境帶來汙染,還令大量的野生動物死亡,塑料袋已淪為了環保災難。英國《衛報》上曾寫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的地球似乎已經變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無處不在,直到有一天,我們都已離去,這些東西仍然佔據著地球,因為它們是‘永存‘的’。”

為了減少傳統塑料製品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科學家們在“限塑”的道路上摸索,顯然,破解限塑的難題,從技術上研發出成本低使用方便的替代品,通過更環保的替代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是治本之策。

L- 乳酸可製成生物降解塑料袋,目前國際上普遍還是用玉米等糧食來生產L-乳酸,然後再加工成降解塑料,而中國已經自主並率先突破秸稈制L-乳酸的技術,實現非糧化生產。這比傳統玉米制L-乳酸在價格上低20%—30%。

目前一條比較完整的生物基產業鏈在河南省南樂縣初步形成。濮陽市生物基材料產業集群是國家重點支持的示範性集群。經過三年發展,該集群生物基產業技術日臻成熟,並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在南樂縣國家生物基材料產業園內,玉米或玉米秸稈被粉碎、發酵、高分子合成、改性等工藝流程。在充滿玉米香味的車間,玉米或玉米秸稈被機器“吞噬”粉碎,經過加工“變身”澱粉或糖,然後進入發酵程序製成L-乳酸。至此,上游企業完成使命。

L-乳酸進入下游企業便順理成章走進高端實驗室,經過高分子合成進階為聚乳酸,聚乳酸經過改性就可以生產可降解塑料袋、地膜、水稻育秧盤等終端產品。

聚乳酸或稱PLA,是另一種脂肪族聚酯,由乳酸製成,在玉米溼磨過程中,乳酸通過澱粉發酵得到。聚乳酸提升了剛度,使其可代替聚苯乙烯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但是它有一個真正的優勢:在工業堆肥廠47天內分解,不會排放有毒氣體燃燒,與石油基塑料相比,製造它們少使用20-50%的化石燃料。

中國自主並率先突破秸稈制塑料袋技術 半年內降解成CO₂和水

顆粒狀聚乳酸材料

由其製成的可降解的塑料袋,廢棄後,埋在地下,可以在3—6個月內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能有效解決城市白色汙染問題。

這種可降解環保塑料袋通過了歐盟EN13432降解認證和歐盟OK-BIOBASED生物基材料認證,已經出口到歐洲、美國、日本等市場,在國外市場供不應求。

在國內市場,南樂縣從6月1日起,將在商場超市、餐飲娛樂、集貿市場、快遞物流等重點領域,經營單位全部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此前,南樂縣已於4月1日起,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始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效果良好。

除了可降解環保塑料袋,可降解有效的水稻育秧盤,被中國水稻研究所視為“水稻機插技術的革命”,得到了農業部的認定推廣;可降解地膜正在新疆、內蒙古規模化推廣。

石油基塑料製品有50%—70%是可以被生物基塑料製品替代的,而可被替代的部分又大多是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如塑料袋、快遞和外賣包裝、地膜等。成熟的生物基產業鏈為遏制“白色汙染”提供了充分的替代保障,而技術突破實現的成本降低將助力可降解塑料製品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