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跟導演爭搶最後一個鏡頭的男人|大導和他的御用剪輯師

跟導演爭搶最後一個鏡頭的男人|大導和他的御用剪輯師

電影行內有一句老話:

攝影師是導演的左手,剪輯師是導演的右手。

攝影師完成畫面素材的拍攝,最終經過導演和剪輯師的手,完成再度創作。

因此行內還有另一句老話:劇本是第一度創作,拍攝是第二度,剪輯是第三度。

電影導演與剪輯師往往形成固定合作關係,基於雙方對彼此創作理念的瞭解,互相形成默契,互相成就,形成一種不可替代的關係。因此,很多成熟導演擁有固定的剪輯師,連續合作多部電影,甚至一手包辦,創造了很多佳話。

廖慶松——侯孝賢

廖慶松幾乎包辦了侯孝賢所有電影的剪輯工作。從1980年代開始,侯孝賢拍攝出《悲情城市》、《海上花》、《戲夢人生》等電影,形成一種獨特的現實視野和詩化抒情的美學風格,成為臺灣新電影浪潮

的主將,而背後的廖慶松,也獲得了“臺灣新電影保姆”“詩化抒情剪輯大師”的稱號。

跟导演争抢最后一个镜头的男人|大导和他的御用剪辑师

侯孝賢(左)與廖慶松(右)

廖慶松說:“剪接從來不只是剪故事,它有一種氣氛與感覺在。就像羅丹雕塑,他會從石頭裡去找靈魂。每部影片都是一個影像雕塑,那個影像不是我去設計,而是用心去感受影片,去表達它本身的樣貌。”

跟导演争抢最后一个镜头的男人|大导和他的御用剪辑师

侯孝賢(左)與廖慶松(右)

譬如在《悲情城市》中,侯孝賢與廖慶松創造性地使用了“氣韻剪輯法”,即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清楚界限。觀眾所看到的也許都是現在,但這個‘現在’裡包含了過去與未來。侯孝賢與廖慶松的觀念是,把時空全部模糊掉,因情緒去轉換。讓觀眾更接近情感本身,“而不是所謂的電影的解說形式:中近景、特寫去釀造一個戲劇空間的張力。”藉此營造出一種詩一般的氣氛。

麥子善——徐克

麥子善早年為徐克貢獻了無數剪輯佳片。1989年,麥子善第一次與徐克合作,剪輯了徐克導演的《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行雲流水般的剪輯,完全貼合了徐克要求的暴風驟雨般的速度感。二人從此長期合作,麥子善也因此聲名鵲起。此後,《黃飛鴻》系列、《笑傲江湖》、《東方不敗》等20餘部徐克武俠電影,皆出自麥子善之手,他也因此獲得“香港第一剪刀”的美譽。

跟导演争抢最后一个镜头的男人|大导和他的御用剪辑师

麥子善的剪接成為了徐克作品的一張招牌。他的剪接流暢自然,波瀾壯闊,充滿速度感和爆發力,成為徐克電影的一個標籤。他在香港新武俠電影中創立的剪輯風格,也被許多好萊塢大師認可,讓香港新武俠電影成為唯一在商業電影剪輯手法上與好萊塢分庭抗禮的電影類型。

張叔平——王家衛

張叔平以美術指導著稱,但實際上,他在剪輯方面也有突出成績。在王家衛的電影《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洩》、《花樣年華》、《一代宗師》中,張叔平不僅擔任美術指導,同時也是剪輯師。

跟导演争抢最后一个镜头的男人|大导和他的御用剪辑师

張叔平(左)與王家衛(右)

融合美術指導和剪輯師兩種工作思路,是出張叔平的獨特之處,也造就了很多獨樹一幟的王家衛電影。

譬如在《花樣年華》中,女主角張曼玉頻繁更換旗袍,除了視覺上帶來的美感,也是講故事的一種手段,用來表明時間的變化,推動情節發展。比如其中的一個片段,女主角去男主角家借報紙,聊起武俠小說,而下一個鏡頭,女主角穿著另一件旗袍,拿著一摞武俠小說來還書。兩個鏡頭中間沒有任何過渡,但絲毫不會影響觀眾對情節的跟進,甚至更易於捕捉服裝與剪輯的精妙之處。利用剪輯手法,最大程度地放大女主角在服裝上的亮點。

最懂美術的剪輯師,最懂剪輯的美術指導,非張叔平莫屬。

鄺志良——谷德昭、爾冬升、葉念琛、許鞍華

不同於其他剪輯師與導演之間相對固定的合作關係,鄺志良很多名導都有過合作,包括谷德昭、爾冬升、葉念琛、許鞍華等。從80年代開始,鄺志良剪輯的電影超過五十部,8次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剪輯獎,這個數字令其他剪輯師望塵莫及。

跟导演争抢最后一个镜头的男人|大导和他的御用剪辑师

無論藝術片、動作片、古裝片、現代片,鄺志良幾乎都是得心應手。而在剪《墨攻》的時候,鄺志良帶病工作,每天在專業醫務人員護理下工作幾個小時,也體現他作為一名幕後工作者的職業精神。

在內地導演非行的《全民目擊》中,鄺志良作為剪輯師,將整部影片的節奏控制得恰到好處。閃回倒敘,到最後的反轉,配合音樂的烘托,讓故事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蒂姆•史圭亞斯——李安

李安作為華人導演,在好萊塢能闖出一片天地,有兩位左膀右臂,一是製片人詹姆斯·夏慕斯,另一位就是剪輯師蒂姆•史圭亞斯。

跟导演争抢最后一个镜头的男人|大导和他的御用剪辑师

除了缺席《斷背山》之外,蒂姆•史圭亞斯幾乎包辦了李安所有作品。包括早期三部曲《喜宴》、《推手》、《飲食男女》,入圍奧斯卡最佳剪輯獎的《臥虎藏龍》、《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近一部4K、120幀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在長期的合作關係中,蒂姆•史圭亞斯對李安的藝術品味和藝術敏感性有了很好的理解。無論是家庭、奇幻,還是戰爭題材,蒂姆•史圭亞斯都可以按照李安式的方法進行剪輯。

同時,二人之間又是求同存異,蒂姆•史圭亞斯說,“我們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意見一致,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對他的幫助就會大打折扣了。我們相互激勵,同時能夠傾聽對方的聲音,尊重彼此的意見。”

肖洋——馮小剛

從《非誠勿擾2》、《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到《私人訂製》,肖洋一直是馮小剛電影的剪輯師,被馮小剛稱讚為“上天賜給我的禮物”,“剪片子剪出了43億票房”

跟导演争抢最后一个镜头的男人|大导和他的御用剪辑师

馮小剛(左)與肖洋(右)

作為一名年輕的剪輯師,肖洋和馮小剛的第一次合作始於《非誠勿擾1》的預告片。馮小剛想要一種類似於文藝片《情書》一樣的預告片,而不是常見的快節奏預告片。按照這個要求,肖洋剪了一個只有5個鏡頭的預告片,深得馮小剛喜歡,於是將《非誠勿擾2》的長片剪輯工作交給肖洋,二人開始了長期合作。

在肖洋看來,馮小剛導演的電影從《唐山大地震》開始,有一種‘去技巧化’的傾向。剪輯的難度主要在於,如何不動聲色去打動人。為了更好地理解馮小剛的用意,在《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拍攝的時候,肖洋都來到拍攝現場,馮小剛每天拍完回來就會和他一起看素材,引導他抓到重點。重視拍攝現場的細節,尋找剪輯的靈感,是肖洋與馮小剛合作中運用的方法。

孟佩璁——張藝謀

從《三槍拍案驚奇》開始,到《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歸來》,孟佩璁一直擔任張藝謀的剪輯師,不但是張藝謀的得力夥伴,還一同參與了張藝謀電影的革新過程。

跟导演争抢最后一个镜头的男人|大导和他的御用剪辑师

比如《三槍拍案驚奇》,作為中國最早的全數字化製作的電影之一,處在電影介質革新和過渡的階段。作為剪輯師的孟佩璁,負責數字存儲、素材整理、現場基本調色、輸出以及最終素材的備份。這些流程工作為後來的《歸來》裡設置專門的DIT部門打下了基礎。

而在張藝謀的藝術片中,孟佩璁的剪輯發揮了作用,流暢的節奏感,乾淨的畫面,讓觀眾得以體會到張藝謀的藝術表達。《歸來》的編劇在看過孟佩璁的影片粗剪之後,說“這是藝謀的苦心之作。”

孟佩璁說,與張藝謀的合作中,被導演的工作狂精神感染。每天現場拍攝之後,張藝謀會到剪輯室,和剪輯師們一起工作,能做到影片殺青後的一個星期內出粗剪版,效率超高。

結語

一直以來,剪輯師在觀眾和電影從業者眼中都是深居幕後的職業。但毋庸置疑,作為電影創作的最後一道關卡,剪輯直接決定了影片最終的視聽效果和敘事節奏。

因此剪輯師通常擁有把控電影全局的能力,這讓他們嚮導演的轉型之路更加自然。吳宇森早期曾自導自剪過4部電影,而麥子善、肖洋都成功從剪輯師嚮導演轉型,也有很多剪輯師將剪輯工作當做邁向導演之路的鋪墊。

也許剪輯師作為幕後工種難以被大眾認知,但在電影集體創作過程中,剪輯師的再創作至關重要。一個好的剪輯師可以拯救一部爛片,一個好的剪輯師也可以成為一個好導演。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