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二戰時蘇聯打日本人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電動車集團董事


二戰中蘇軍兩次輕鬆狂毆日軍,一是作戰時間短,二是在自己家門口的小範圍作戰區域(滿蒙遠東地區)作戰,且蘇軍以強對弱佔絕對優勢。而美軍則是遠離本土,在迢迢萬里之外區域廣袤的亞太海空戰場作戰,包括西南太平洋海域,以及東太平洋海域(日本本土位於東太平洋海域)。






一九四一年歲末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即捲入了二戰。從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八日美陸航轟炸機空襲日本東京開始,緊接著五月初和六月初與日本海軍的大規模海空較量,以及隨後為了收復日佔島嶼,從而與日軍展開的兩棲登陸作戰。大規模海空作戰包括一九四二年五月初的珊瑚海海空戰,以及六月初的中途島海空戰,還有此後慘烈的萊特灣海空戰、拉包爾海空戰等。兩棲登陸作戰包括收復塞班島、馬里亞納群島、瓜達爾卡納爾島、硫磺島等一些日佔島嶼,以及佔領日本本土的門戶沖繩島等。所以,蘇軍在其家門口的遠東滿蒙地區兩次打擊日軍,與遠離本土的美軍在浩瀚太平洋上與日軍作戰並無可比性。


東驤神駿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因為蘇聯是“以己之長,攻彼之短”,而美國則面對的是日本最精銳的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所以說蘇聯可以輕鬆碾壓關東軍,而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上同日軍打的難解難分。再有就是時期不同,美軍面對的都是鬥志旺盛的日軍精銳,而到了1945年蘇軍面對的則是一些銳氣全無的部隊。

1945年蘇軍閃擊關東軍的時候,蘇軍已經準備了三個月,將大量的精銳裝甲集團軍調到了遠東地區,這些部隊都是參加過蘇德戰爭的強悍部隊,並且對於大裝甲集團軍戰術已經爐火純青。戰鬥一開始蘇軍就在飛機和坦克的攻勢下瘋狂推行,可以說關東軍幾乎是沒有抵抗的能力。

而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時候,正值日軍處於全盛時期,此時的日本海軍應該是世界第一,擁有十幾艘大型航母。艦載機也是世界一流的。美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同日軍作戰的,此時美軍的航母不過是三艘而已。所以一開始日軍採取攻勢,而美軍只能被動的防守。在沒有海上制空權的情況下,美軍打的艱難也是正常的。

並且蘇軍強在陸軍,而陸軍方面日軍根本不是蘇軍的對手,雙方差了整整一代。蘇軍坦克呼嘯的時候,日軍還在拿著刺刀衝鋒。而日本最強的一直是海軍,戰爭理念也是非常前衛的,就是日本聯合艦隊開創了所謂的“超視距”作戰,利用艦載機遠程攻擊對方,使得海戰正式成為了制空權的鬥爭。


小司馬遷論史


為何二戰時蘇聯打日本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這個不難理解,二戰中,美國與日本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美國的確在打敗是日本過程中非常吃力,雖然贏得幾次海戰,但在反攻日本本土時,那可是太費勁了,日本軍隊戰鬥力很強,美國軍隊如果單拼戰鬥力的話,肯定打不過日本人。但美國龐大工業生產能力彌補了不足,與日本打起消耗戰,最終日本扛不住消耗才失敗的,日本敗在美國的龐大工業生產能力為代表的綜合國力之上。

但美國和日本一路打來,也是很不順利,特別是美日硫磺島戰役,美國人可真正的明白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道理,一個小島嶼的爭奪,讓美國軍隊損失慘重,因此美國政府面臨壓力非常大,為了儘快結束戰爭,美國才啟動終極武器——原子彈,1945年8月6日~8月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期扔下兩顆原子彈,之後日本天皇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

蘇聯為什麼毫不費力就打下日本在東北的數十萬關東軍?是因為蘇聯在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以後,1945年8月9日才對日宣戰,之後軍隊進入中國東北,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日本關東軍。

看看時間點就知道,蘇聯是在戰爭結束最後那幾天才宣戰出兵,這時的日本關東軍早已經不是早年戰鬥力強悍的關東軍了,日本主力部隊早已經被消滅,還有一部分陷入中國戰場,駐紮在偽滿洲國這些關東軍,都收一些臨時招募和老弱病殘,加上日本敗相十分明顯,在哪方面來看都是不可能擋得住剛從歐洲戰場取得勝利的蘇聯軍隊的,蘇聯紅軍打下這些日本兵不要太容易。

蘇聯真是會找時間點,最後幾天入場,出力不多,但好處一點也不少撈,順手拉走了日本在東北所有的工業機器和其他資產,隨便奪回南部庫頁島,以及佔領日本北方四島。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這是因為蘇軍參戰的時間節點晚,當時已經是戰爭末期。二戰期間,蘇軍的主要主要戰場是歐洲戰場。蘇軍攻克柏林以後,分出一部分的兵力來攻打日本,日本已經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分散了日本大部分兵力,並且節節失利,幾乎使得他們精疲力竭,再加上美國還投放了兩個原子彈,日本到了垂死掙扎的邊緣。蘇軍強大的兵力,自然使得日本兵敗如山倒。


美國打日本困難,主要是因為偷襲珍珠港,這個事件過於驚動人心。美國的兵力確實也損失慘重所以為人們所銘記。在很大程度上在人們的心理形成了美國打日本很困難的現象。

1942年中途島海戰以後,太平洋戰區的形勢已經開始轉變,日本就失去了他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取得的優勢。瓜島戰役後麥克阿瑟的“跳島戰術”,對日本佔領的島嶼更是致命一擊。


1945年的時候,美國基本攻上日本本土。這時候日本採用“自殺性戰術”。但是也不能改變日本徹底失敗的命運。同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個原子彈。兩天後,蘇聯在與日本的關東軍展開鬥爭,並很快擊敗了關東軍。8月15號,日本就宣佈投降了。

所以說蘇聯進攻日本的時候,盟軍就已經取得了巨大的優勢。面對殘兵敗將的日本,擁有強大兵力的蘇聯自然是很容易就能打敗日本


紅雨說歷史


就拿諾門罕戰役和硫磺島戰役的對比吧

一、蘇日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戰役中,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軍隊對戰蘇聯和蒙古軍隊,在中蒙交界的諾門罕地區發生軍事衝突。日本在情報分析判斷出現了一系列錯誤,甚至低估蘇軍統帥部捍衛該地區的決心,致使日本陸軍在諾門罕戰役慘敗。

當時日蘇的軍事衝突急劇增加,且規模不斷擴大,但是蘇聯這邊也加強了遠東地區的防禦力量。蘇軍在蒙古東部署了1個T-26坦克旅、兩個裝甲旅、1個飛行旅和第36摩步師以及兩個蒙軍騎兵師。蘇聯還派出了最厲害的朱可夫,帶領一百多萬人的軍隊出擊,而日本關東軍只有65萬老兵和未成年人,就在這種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戰爭一觸即發。

開始打起來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在哈拉哈河受到蘇軍第11坦克旅和摩托化步兵第36師猛烈追擊。在作戰部署方面小松原還是沿用了日軍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術,仍然用“迂迴包抄”戰術,企圖通過伏擊蘇軍側翼將其擊潰。並且負責指揮的小松原道太郎還很有自信地邀請德、意武官去前線觀戰,但是觀戰的德國武官卻親眼目睹日軍瘋狂的“肉彈攻擊”和自殺式集團衝鋒。並且,當時日軍的坦克噸位小,裝甲薄,行動半徑小,火炮很落後,也完全不是蘇軍坦克的對手。蘇聯以閃電式的“機動作戰、立體攻防”戰略讓日軍措手不及,還投入大量裝甲兵,令日軍迅速潰敗。

這次戰役日軍傷亡近5萬人,高級軍官的傷亡也屬於空前,日軍也深刻意識到與蘇軍戰術上還有裝備上的差異。

二、美日硫磺島戰役

美軍在中途島戰役之後,開始從防禦轉向反攻,準備攻打硫磺島。但是日軍卻截取了情報,得知美軍的作戰企圖,先進行了戰略部署,對硫磺島進行兵力駐紮,並調動所有軍國主義常年培養的精銳部隊、軍事裝備準備死守戰略要地。

當時日軍還派出戰機進行空中支援,組織“神風”突擊隊,對美軍戰艦進行自殺式攻擊,並在島上構築了堅固隱蔽、內部四通八達的掩體工事,有效降低美軍集中轟炸時,進行了72天集中轟炸,投下2.4萬噸炸藥,3天艦炮火力突擊帶來的傷亡。並且,工事還被偽裝成巖洞,美軍很難發現,總是受到日軍的突襲,當時日美軍在這裡足足糾纏了半個月之久。可見這個防禦工事的堅固,又能採取靈活作戰方式牽制敵人。當時日軍在堅固的防禦下傷亡僅接近上百人。



綜上所述,諾門罕戰役的失敗,因為日本軍事裝備落後而且戰略技術又不如蘇軍,所以使日本關東軍向西侵略的企圖徹底落空,也說明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來說仍然是相當強大。然而硫磺島的是日本十分重要的戰略據點,日軍也使用了精銳部隊對抗,較為高超的戰略技術,又是自己的據點,防禦性較強,所以美軍要攻克也是沒那麼容易的。



《試析諾門罕戰役中日本的情報分析失誤》羅衛萍

《再看“日軍硫磺島作戰”》


WarOH協虎


蘇聯和美國所面對的是日本不同兵種。二戰時期,日本的軍種發展很不平衡,最強悍的是海空軍。可以說舉國之力都側重於海軍和空軍。而陸軍是最弱的。資源也獲得的最少。甚至於,為了節約資源,連自動單兵武器都不去普及。我們熟知的三八大蓋,並不是那槍有多好,而是便宜,節約金屬,當時日本研發的自動武器不弱於美國,但資源依賴性太強,無法普及,底子薄。而用來對付中國和南亞,三八大蓋已經屬於很強悍的武器了。好比說你既然拿著輕便的AK,就足以橫掃一群拿著大刀長矛的土著了,又何必用更重更費錢的加特林!

所以日本陸軍的強悍也是分它遇到誰。遇到更垃圾,更窮的中國軍隊和南亞各國,當然可以說鬼子武裝到了牙齒。但遇到了普及機械化部隊和自動武器的蘇聯軍隊,日本關東軍之類的王牌陸軍,就是送菜的垃圾,分分鐘送鬼子去投胎。

美國則不同了,他們的資源豐富,戰前各軍種相對發展很均衡。直到珍珠港之後,處於戰爭需要,為了走出大洋,達到彼岸,才側重於大量建造艦船。而遭遇的也是日本實力最強悍的海軍空軍。雙方為了獲得制海權爆發多次大戰,美國一度處於劣勢,直到中途島大戰才扭轉乾坤。


實現一個曉目標


蘇聯打的是秋後螞蚱的日本,美國打的是氣焰正盛時的日本,裡面有個時間和空間的錯位,不可同日而語,因此這樣比較是毫無道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奪島戰役中,同日本人的確打的很慘烈。日本國土狹小,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奪取大陸,擁有想鄰居家一樣的陸地邊界。

即使這一目的達不到,其本身固有的領土也是必須保護的根基,在日本人眼裡,幾個日本島嶼就是他們的命,寸土寸金,少了哪一寸土地對日本來說都像是扒皮抽筋。

因此美國人在西太平洋的其他島嶼與日本人雖然打的慘烈,但與進攻被日本視為本土的沖繩時,還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日本軍隊在此次戰役中共損失10一萬人,傷7000多人,而美軍死亡人數也在5萬人左右。在日本人看來,本土之戰是關乎民族生存的戰役,他們也不認為盟國會放過他們,他們抱定了民族滅亡的念頭,因此打起仗來既不惜力,也不惜命。

不但捨得自己的命,重生的原著民被趕上戰場或者集體槍殺的,據戰後統計,在14萬人左右,佔重生原著民的三分之一。

日本還把沖繩各個中學裡的青少年強行編入軍種,組成“勤皇軍”,被迫上戰場的1700多人,最後戰死的有千餘人。

從這些數字來看,美國人打日本的確不好打,再看蘇聯,似乎百萬蘇軍,中國東北,一個衝鋒,日本就死的死投降的投降了,看起來的確簡單。


但數百萬人的戰役,哪裡有文字描述的那麼簡單,簡單的話也不用百萬人群毆日本人了,因此戰爭沒有簡單之分,只有勝利和失敗。

勝利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都不是一般人一般的民族所能承受的痛!


歷史三日談


大致介紹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日本、美國這三國軍隊的實質。

蘇聯:內燃機革命驅動下依靠強大的火力進行機械化作戰。
日本:騾馬編組步炮兵主義依託人的精神力量,崇尚短兵相接。
美國:和日本的理念大致相等,但是因為長期奉行孤立主義政策,在整軍經武上沒什麼成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陸軍人數僅有20萬、連步槍都配不齊的美軍才開始仿照歐洲陸權國家開始了一系列向打仗聚焦的軍事改革。這就是為什麼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總是以寡敵眾。

從蘇日諾門坎之戰、遠東之戰可以看出,雙方進行的都是短距離作戰,最大的戰略縱深也不過數千公里。蘇軍充分發揮在蘇德戰場上練就的高速度、大縱深作戰技能,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在更強大的空中火力支援下對日軍做深遠的迂迴包圍,把數以百萬計的日本關東軍分割包圍在大平原上。而日軍的空中力量多數在太平洋與美軍作戰,坦克、大炮甚至自動槍相比蘇軍數量少的可憐、質量更差的遠,論士兵的戰鬥意志和士氣,早已將鐮刀錘子軍旗插上納粹德國國會大廈圓頂的蘇聯紅軍戰士遠遠超過整日龜縮在天寒地凍、缺吃少穿的大興安嶺工事中惴惴不安的日軍士兵,因此蘇軍打擊日軍那就是排山倒海泰山壓頂一般。

再看美軍,戰爭機器直到日軍砸到自己頭上才開始啟動,戰略縱深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的一半,面對的則是日軍最精銳的一個軍種——海軍。形象的說來就是,蘇軍對日軍作戰,是一個力量和武功都已經成型的劍客對另一個力量和武功都弱於自己的劍客。美軍對日作戰則是從一個潛在力量比對方強、武功比對方弱的層面上與之較量,慢慢的自己功夫起來了,把對方幹躺下了。

實際上,單純的軍兵種之間對抗,美軍打擊日軍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尤其是在海空軍對決上,除了瓜島之戰相對殘酷一些,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美軍壓著日軍打。馬紹爾島海空戰,美軍創了一個“日本版”的珍珠港事件,第一個回合就把日軍的數百架作戰飛機炸燬在機場上。失去了航空兵掩護的日本海軍艦艇完全成了美軍航空兵的靶子。馬里亞納海空戰,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最大的一次海空對決。雙方各自投入了1600架作戰飛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鬥中共有800架飛機捉對廝殺。結果是日軍損失200架,美軍僅損失20架!這場戰鬥因此被美軍飛行員戲稱為“火雞大捕殺”。

因此,美軍對日軍在海空作戰上那是相當的輕鬆。至於單兵對決的奪島登陸作戰,美軍推進緩慢固然有兵種戰術思維的因素,畢竟美國地面部隊大部分是按照登陸歐洲打陸戰的標準組建,海軍陸戰隊雖然驍勇善戰畢竟數量十分有限。麥克阿瑟在南太平洋搞的挑島登陸戰大部分還是陸軍去完成,陸軍在海島上作戰,水土不服而影響戰鬥力的因素自然在所難免。還有一個就是後勤因素,美國固然地大物博、生產力也十分發達,但是把作戰物資從美國本土跨越萬里海疆送到戰地,恐怕在當時那個環境下絕不是一件輕鬆的差事。出於美利堅民族對生命極端重視的特點,得不到充足的作戰物資,美軍將領絕不對不會隨便讓自己的士兵到兇險莫測、充滿殺機的熱帶叢林中玩命。


大將軍威武K


首先蘇聯打日本與美國打日本所在的戰場不一樣,而且所面對的日本軍人也不一樣。蘇聯進軍東北打的是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主要是陸軍與陸軍之間的抗衡。而美國打的是日本的海軍,是航空母艦與各式艦載機之間的對決,主要戰場在太平洋。

其次,蘇聯是於1945年8月8日由蘇聯外交部長召見日本駐莫斯科大使,下達蘇聯對日本的宣戰通告。再把時間往後推一些,也就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宣佈正式投降。從8月9日零時過後,蘇聯紅軍兵分四路,越過中蘇邊界,對盤踞在中國東北境內的七十多萬關東軍發起了總攻。

蘇日戰爭(八月風暴行動)
那麼,為什麼蘇聯打日本如此輕鬆?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便是蘇日在陸軍方面上的懸殊之比太大。眾所周知,1939年發生在當時的“滿洲國”與蒙古邊界的諾門罕戰役。日軍曾譏笑蘇聯技術落後,但不料卻被蘇聯紅軍打回了原形。日本的騎兵聯隊被蘇軍全殲以及坦克師團在此次戰役中也被蘇軍徹底摧毀,而且日本的重炮也不及蘇聯的大口徑火炮。所以,第一個原因便是蘇日雙方在陸軍軍力方面的差距,導致蘇聯紅軍一週之內便輕易擊潰關東軍。



其二便是,關東軍倉促應戰再加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正式投降,關東軍全線抵抗頃刻瓦解。8月18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命令滿洲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向蘇軍投降。也就是說剛剛開戰,天皇就宣佈正式投降,這自然讓蘇聯紅軍撿了個大便宜。忘記說了,在蘇聯的八月風暴行動中,短短二十幾天便殲滅了關東軍約83000人,被俘日軍約594000人。

美日太平洋戰爭

再反觀美日的太平洋戰爭,起因是日軍偷襲美軍珍珠港,從而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最終日本以陣亡150萬餘人的代價結束了太平洋戰爭。我個人認為在太平洋戰爭中,由於戰爭時間拉鋸較長,並不像蘇日戰爭才開始沒幾天日本就宣佈投降。其次日本海軍的野心比較大,而且海戰與陸戰相比差距很大。在戰爭後期的各大島嶼登陸戰役中,日軍更是依託有利地形抵消了美軍所有優勢,而美軍只能靠人硬和日軍拼,所以美國打日本當然很難。


以上均為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各位有更加合適的觀點,請補充!


宇澤歷史


二戰至今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然而每每談到當時各國的兵力部署,人們依然會津津樂道。

甚至有人說,論軍事戰鬥力,蘇聯完虐日本,日本完虐美國,美國完虐德國,德國完虐蘇聯。

那麼為什麼二戰時期蘇聯打日本很輕鬆,但美國打日本卻異常艱難呢?


1.蘇聯紅軍與日本關東軍的交鋒

(1)倉促應戰,軍心不在

按著“雅爾塔會議”的約定,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蘇聯向日本宣戰;於是1945年8月8日蘇聯下達對日本的宣戰通告。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兵分三路,越過中蘇邊界,對盤踞在中國東北境內的七十多萬關東軍發起了總攻。

但從發動進攻的時間上看,一週之後,也就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宣佈正式投降。

所以此時的關東軍早已是無心應戰,即便應戰也是十分倉促的,根本談不上強有力的抵抗了。

(2)軍力相差懸殊

首先,蘇聯紅軍與日本關東軍的作戰,主要是在陸軍之間的對抗。

日本關東軍的陸軍裝備一直都是非常一般。


而蘇聯紅軍在經過蘇德戰爭洗禮後,他們大兵團機械化作戰的經驗已經非常成熟,工業製造能力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裝備就更是強大,已完全具備了碾壓日軍的實力。

據有關資料顯示:蘇軍當時有超過5000輛的坦克,其中T—34坦克3700輛;大炮超過28000門和飛機4300架,其中第一線戰鬥機就有3700架。

這些裝備中有三分之一的力量是作為戰鬥支援隊伍的。

而日軍只有1215輛由裝甲車和坦克組成的裝甲部隊,大炮6700門 (主要是以輕型為主),以及戰機1800架。

其次,蘇聯紅軍與日本關東軍宣戰時,是在美國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之後。

而且自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將關東軍的精銳部隊全部調去了太平洋戰場。

所以蘇聯紅軍面對的是較為弱勢的日本關東軍,自然在兵力和作戰力上是佔有很大優勢的。

據資料的記載:蘇聯紅軍從西、北、東三面進攻駐紮在滿洲里的日本關東軍,且每一個方面軍都由前線部隊直接加入。

他們分成最少80個分支,共有約150萬人。

而關東軍方面,除了日本人之外,另有4萬滿洲國軍,包括8個較弱、軍備和訓練都較差的偽軍,以及朝鮮籍日本兵。

關東軍約有70萬人,分在25個支部,其中包括2個坦克支部和6個獨立混合隊。

從1945年8月8日的宣戰到9月2日的戰敗,蘇聯紅軍全殲日本關東軍約83000人,俘虜日軍約594000人。

蘇聯紅軍傷亡約32000人。

2.美英盟軍與日軍的交鋒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海空軍基地珍珠港。

擊沉、擊傷美國軍艦19艘,其中戰列艦8艘,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

美軍猝不及防,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

藉此日本也開始了大規模的南進侵略計劃。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的孤立主義外交和防務政策遭到破產,不得不放棄與日本的妥協,進行全面反攻,並將反攻戰場放在了西南太平洋一帶。


但美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太平洋戰場作戰的是以美英為核心組建的同盟軍。

但日本的海軍作戰力要遠遠勝於他的陸軍作戰力。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戰前雙方陸海空三軍力量對比的數據:

陸軍方面:日軍作戰部隊約25萬人,盟軍作戰部隊約35萬人。

海軍方面:日本共出動艦艇232艘,其中航母10艘;盟軍共出動艦艇219艘,其中航母3艘。

空軍方面:日本第一線作戰飛機約1540架,盟軍約646架,但有35架是被喻為“空中堡壘”的B-17遠程轟炸機。

由此可見,日軍在武器裝備上所佔有的優勢。

同時美日太平洋戰爭,主要是以叢林戰、山地戰以及島嶼登陸戰為主。

而日軍在叢林戰以及山地戰方面有著大量豐富的作戰經驗。


加之日軍投入在太平洋戰場的軍隊全部是他們的甲級和乙級的精銳部隊。

這樣就使得盟軍在與日軍的作戰中打得異常艱難。

據有關資料記載,從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太平洋戰爭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

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

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為結束,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