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世间有纯粹的友谊吗?别傻了!张耳和陈馀千年前就证明了,没有

世间有纯粹的友谊吗?别傻了!张耳和陈馀千年前就证明了,没有

欢迎来到正史戏说,我是正史君,本期开说,喜欢可以关注哦!


世间有纯粹的友谊吗?别傻了!张耳和陈馀千年前就证明了,没有

中国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人生若能得一知己,纵有万千哀愁,也有人述说;倘若能得一生死之交,危难之时拔刀相助,简直就是人生一个大快事。

今天要聊的就是一段生死之交。

不过令人可惜的是,这段刚开始还算情投意合的生死之交,最终却变成了你生我死之交。

危难之时本该拔刀相助,却变成了富贵之时拔刀相向。

他们就是张耳、陈馀。

世间有纯粹的友谊吗?别傻了!张耳和陈馀千年前就证明了,没有

张耳,陈馀最开始被称为生死之交

01张耳,何许人也

张耳在秦汉这段历史中,也算是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

当年秦始皇灭魏的时候,曾经用千金购买张耳的人头!能让秦始皇不惜花费重金,可见张耳绝对不是平庸之辈。

张耳年轻的时候曾是信陵君的食客。

食客是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专门为主人出谋划策的人,相当于谋士。

后来他还当了外黄县的县令。

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他就投靠了起义军,担任校尉,相当于中级军官。

世间有纯粹的友谊吗?别傻了!张耳和陈馀千年前就证明了,没有

张耳剧照

02陈馀,何许人也

以前在农村里有一句俗语说的特别有意思:鸡找鸡,鸭找鸭,池塘里一堆懒蛤蟆!

一语道破了交朋友的真谛:不同流不交流!

能和张耳成为生死之交的人,也绝对不是泛泛之辈。

当年秦始皇为了得到陈馀的人头,也曾悬赏五百金。

陈馀和张耳一样都是大梁人,司马迁在写列传的时候还特意强调了陈馀爱好儒学。

陈馀年纪比张耳小,所他就用儒家的礼仪把张耳当作父辈一样尊敬。

在陈胜、吴广爆发起义以后,他和张耳一起投靠了起义军。

世间有纯粹的友谊吗?别傻了!张耳和陈馀千年前就证明了,没有

陈馀剧照

03完美组合

从此以后两人就像一个完美组合,在起义军中生死与共。

当年陈胜称王的时候,也是他俩出来相劝,劝告陈胜过早称王,必然会导致人心失散。

陈胜没听,坚决称王,结果被称他俩说中了。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早称王。

可见张耳、陈馀都是眼光长远之人。

最后虽然陈胜和吴广起义失败了,但是没有影响到俩人的交情。

他俩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一起投靠到了赵王武臣,张耳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

世间有纯粹的友谊吗?别傻了!张耳和陈馀千年前就证明了,没有

陈胜、吴广起义

04见死不救

真正导致二人关系破裂的事件,是当年的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秦朝大将章邯率军进攻赵国,张耳兵力不足,只能带着赵王歇往东逃走。

最后被秦兵围困在巨鹿城。

张耳想起他生死之交的好友陈馀,正拥兵数万驻扎巨鹿城北,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求援。

结果陈馀竟然以自己兵少,难以敌秦,不能白白牺牲为由不去救援。

后来多亏项羽及时赶到,取得了巨鹿大战的胜利,张耳才得以幸存。

张耳与陈馀一见面就责备陈馀,为什么不救,是不是怕自己的帅印不保!

陈馀生气的回应,既然你这么怨恨我,那我就把帅印归还给你。

陈馀以为张耳不会接受,没想到张耳居然接受了,还收编了自己的部下。

陈馀只能带着他手下的百余亲信,到黄河沿岸的湖沼中从事打猎捕鱼的生活。

二人关系就此破裂!

世间有纯粹的友谊吗?别傻了!张耳和陈馀千年前就证明了,没有

项羽巨鹿之战解救了张耳

05背后捅刀

后来项羽推翻了暴秦,采取分封制封赏功臣。

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建都信都。

项羽认为陈馀没有跟随他入关,就用南皮附近的三个县打发了陈馀。

其实张耳和陈馀的功劳相差不是很多,但是最后的地位却相差悬殊。

陈馀内心极大的不服和怨恨。

人就是这样,当往日跟自己最亲自的人,突然之间跟自己有了天壤之别。

一般都不会去恭喜,而是发自内心的怨恨。

项羽分封本身就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所以很快又进入了天下大乱。

陈馀趁乱借兵,直接就攻击昔日的生死之交张耳,想将他赶尽杀绝。

不过最后张耳在韩信的帮助之下,于井径一战,大败陈馀,陈馀最终被斩杀于泜水。

这就是让韩信一战成名的背水一战!

张耳,陈馀二人的生死之交,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俩人为什么会以这样的结果收场,司马迁的评论可谓是一语中的。

“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

正史君想说的是,其实张耳和陈馀的生死之交,就告诉了我们:

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一段感情不存在利益关系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永远都是纯洁的。

可是当两段友谊之间开始存在,此消彼长的利益关系之时,

如果大家更看重利益,那这段友谊最终会走向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我们与其去哀叹世上没有纯洁的友谊,不如想想如何通过利益的平衡,

让彼此的友谊能够更加牢靠,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真正的人性!

本文参考资料:《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