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導言

信符,是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用的執照。

有金、玉、銅、木等多種材質。信符一般有兩塊,雙方各執一半, 在需要調動物資、軍隊的時候,將二者結合,指令生效。我們最為熟悉的信符,應該是古代用以調兵的虎符,在博物館、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

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信符,是銅鎏金的,所以把它叫做金牌信符。這個信符高約 23釐米、寬約8釐米。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和虎符相同,但不能用來調兵,而是明朝皇帝和遊牧部落以茶換馬的重要信物。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金牌信符

它如何使用?體現了明朝怎樣的茶馬政策?為什麼沒用多久就被取消了?本文一一揭曉。


馬匹換茶葉


以前在看很多文獻的時候知道明代的金牌信符,去年在講解《山宗 水源 路之衝——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覽的時候有幸親眼見到了一枚金牌信符。這枚信符出土於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

信符正面篆楷書“信符”二字;背面上面是篆書“ 皇帝聖旨” ,下面左邊是篆書“ 合當差發”;右邊是篆書“ 不信者斬”。 是一枚特製的金牌。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金牌信符需要兩塊合起來才能用

金牌是明朝皇帝用來和西番各部落以茶換馬的信物。

西番其實是古代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統稱,在明朝,特指居住在青藏高原、青海河湟地區、甘肅洮河等地方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盛產良馬。

要了解金牌的深層含義,就要從明朝的茶馬貿易說起。

中原王朝需要上好的戰馬武裝自己的軍隊,生活在藏區各部落的人們需要茶葉來補充身體所需各種微量元素,雙方的需求,促使茶馬貿易的產生和興盛,到唐宋時期,已經頗有規模。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明代西南的產茶區

明朝認為以茶易馬 , 可以鞏固國防 , 制衡番戎,好處頗多。所以,對茶馬貿易重視更甚。明初,中央設立了茶馬司,專管茶馬交易,還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茶馬交易的制度措施,如:建立茶課制度、實行茶法、推行馬政等。西北、西南很多地方因為茶馬交易興盛起來。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茶馬互市

明剛成立的時候。茶馬貿易大致分兩種形式: 一是以商人為主的民間貿易;二是官方貿易。

這種形式和前朝無異,但洪武皇帝朱元璋要改變這一交易方式,想更大程度的把茶馬交易控制在中央手中,這樣既可以獲得更多的戰馬,也可以控制這些西番部落。所以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差發馬。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茶葉罐

不平等的價格

這三個字聽起來特別拗口,它其實是賦稅制度和貿易模式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經濟制度該制度的核心就是中央直接控制茶和馬的交換,禁止民間茶馬的私自交易。如此一來,可以握住這些部落的命脈。

那麼多物資,為什麼一定要控制茶葉?

《明史》: “ 番人食乳酪, 不得茶, 則困以病”。

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他們需要靠茶葉補充微量元素, 茶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茶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根據《明實錄》 中的有關茶馬交易的記載, 做了一個簡單表格,來看看茶馬交換的價格。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明初茶馬交換比價表

從這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馬的好壞決定可以換多少斤茶,而且每個地方的茶馬交換的數量不同,每年數量也不同。

但這個價格怎麼樣?是茶貴還是馬貴?

北宋末,宋徽宗年間記載:“良馬上等者每匹折茶250斤,中等者220斤,下等者200斤”。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明初《茶馬互市公告》指出中央派人核定馬匹等級

通過北宋的記載,我們可知,明朝初年,一匹馬換的茶葉很有限,最上等的馬最多也就換120斤茶葉。而且,還呈現逐漸減少的態勢。所以這個價格,具有差發性,所以叫做差發馬。

《明史·西域傳二·曲先衛》:“明初設安定、阿端、曲先、罕東、赤斤、沙州諸衛,給之金牌,令歲以馬易茶,謂之差發。”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明朝西番地區重要的茶馬交易之地

特殊的稅制

作為買賣來說,茶和馬以這種價格交易是不公平的,所以差發馬就有另外一個性質——賦稅。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給松藩指揮僉(qian) 事耿忠的敦諭: “西番之民歸附已久 , 而未嘗責其貢賦。 聞其地多馬, 宜計基地之多寡以出賦 。如三千戶則三戶共出馬一匹 , 四千戶則四戶共出馬一匹 , 定為土賦 , 庶使其知尊君親上 , 奉朝廷之禮也” 。

這句話可以看出,明中央政府認為凡是國家統轄之地 , 就應該承擔賦稅。中原地區繳納糧食、絹帛,你們西部諸地沒有這些,就用馬來代替,作為給國家的賦稅。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明《茶馬互市公告》指出凡是歸皇上管轄的都要納稅

而且,這句話中對納馬多少也有規定。如三千戶的部族 , 則三戶出馬一匹 , 四千戶則四戶出馬一匹。

既然是賦稅,當然就和一般的市場價格不同,具有差發性質,也就可以理解了。但這種賦稅又和中原地區的納稅方式不同,很有地方特色,所以也被成為“土賦”。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中央派人核定馬匹等級

差發馬的政策制定後,因為官方給的價格比較低,所以很多人開始私下向藏區販茶,以謀取豐厚利潤。

為了遏制這種損害國家的行為,明制定了嚴格的政策,打擊私自販茶的行為,而且推出了“金牌信符”。 保障國家的差發馬制度。

《明史》:“所謂金牌信符 , 乃係一種銅製的牌狀勘合 , 專門作為明朝同少數族進行茶馬貿易的比對憑證, 起到以絕奸欺的作用。下號金牌降諸番, 上號藏內府以為契, 三歲一遣官合符”。

這句話可以看出,在金牌信符頒佈的時候,明朝的差發馬制度得到進一步細化。藏區部落和中央的茶馬交換是三年一次。信符的兩部分一部分歸於中央,一部分在地方首領手中,既是交易,也是契約。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金牌的擁有者

去年首博展出的這塊金牌信符,在金牌騎縫處有拾伍號字樣,這個就是信符的編號。

《明史·食貨志》: “金牌凡四十一面: 洮州火把藏等族, 牌四面, 納馬三千五十匹; 河州必裡衛西番二十六(九)族, 牌二十一面, 納馬七千七百五十匹;西寧曲先、阿端、 罕東、安定四衛等族, 牌十六面, 納馬三千五十匹”。

通過這個記載,可知明初頒發的金牌至少有41面。而展出的這面出土於青海貴德縣,編號15,應該就是頒給必裡衛藏族二十九族21面中的一個。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明初頒發給西番諸部的“ 金牌信符” , 是對其地位的承認。 擁有金牌信符 , 就意味著接受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

41面金屬質地的信符,現在能見到的幾乎就此一面。因為信符背後的“差發馬”政策延續時間非常短。“差發馬”對於國家統一、賦稅收入等有積極作用,但這種“差發”性質的交易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不好維持。

“差發馬”的價格並不公平,且三年才能交換一次,此外,明政府對馬匹私下交易,進行嚴懲。給西番各族的經濟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因此這些部族民眾對此並不支持。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茶葉袋

明初,中央政府憑藉強盛的國力,尚可對此進行控制,一旦國力衰微,則無法延續。又因西番各部族之間屢有戰事, 所以金牌堪合 , 茶馬交易有時無法進行。永樂皇帝后,金牌信符制度效力逐漸降低,私人販茶越來越多。

明正統十四年 ( 1449 年)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政府無力實施“差發馬”制度,金牌信符淡出歷史舞臺。

金牌信符:明朝皇帝拿茶葉換馬的“虎符”!為何只存在了70年?

雖然金牌廢止,但茶馬交易從未停止

總說

金牌信符,是明朝“差發馬”這種特殊制度的重要實物見證。從洪武皇帝開始實行到土木堡之變後取消,活躍不過七十年左右的時間。但它及它背後的意義具有極高價值。

“金牌信符”制度,是一種貿易模式,以馬為科差, 以茶為酬價,是茶葉和馬匹的交易;“金牌信符”制度,是一種針對西番諸部的特殊賦稅制度,國授之官秩, 聯絡相承 ;“金牌信符”制度更是一種中央政府連接邊疆的紐帶,使知雖遠外小夷, 皆王官王民, 志向中國, 不敢背叛。


參考文獻

1.何文華.論明代治藏之“以茶馭蕃”政策[J].貴州民族研究,2013(06).

2.彭建英.略論金牌制的兩重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9(04).

3.劉淼.明代金牌制下的“差發馬”易茶形態[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