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炎症反應—骨性關節炎的雙刃劍,用抗炎藥也要像中藥那樣辨證使用


炎症反應—骨性關節炎的雙刃劍,用抗炎藥也要像中藥那樣辨證使用

骨性關節炎的傳統認識是以軟骨為核心的退變,軟骨磨損或損傷後無法恢復,只能以替代物生成作為結果。現在的認識則有所改變,人體是一個不斷自身修復的有機體,以膝關節為例,軟骨、骨、肌腱韌帶都發生退變,這種退變都是以損傷開始的,損傷後機體會產生炎症反應,炎症反應導致修復,其中透明軟骨損傷→炎症反應→修復形成纖維軟骨; 骨的微骨折→-炎症反應→-硬化帶或骨贅形成; 韌帶損傷→炎症反應→腱、骨交界處增生、骨贅形成。可見炎症反應是身體應對退變和損傷的反應。但炎症反應的啟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相關的炎症因子很多,其中的很多機理目前仍不清楚,導致的結果是每個人這種炎症反應強度各不相同,甚至不同部位,不同階段反應也不一樣,所以現在各種炎症因子的研究,包括白介素(IL)各種因子、前列腺素(PG)、轉移生長因子(TGF )等都在深入進行,但目前沒有統一的認識。

炎症(inlammation)對於關節的反應是疼痛、腫。但明顯每個人的反應不同,在臨床上我們針對這種關節炎的炎症反應常規使用各種抗炎止痛藥物-NSAIDS,但我們對於這類藥物的認識現在開始有了改變,針對炎症反應的作用,使用抗炎藥物也要像中藥那樣辨證使用

,因人、因時,因情況而改變。前面已經講了,炎症反應是自身修復的一個過程,但它也是一個雙刃劍,由於其自身的過程很複雜,機體有時候的炎症反應會很劇烈,過度的炎症反應(類似強直性脊柱炎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反而會對組織產生破壞作用而不是修復作用,適度的炎症反應(比如我們膝關節一般性的常態性的輕微疼痛)則肯定對身體有益。所以強烈的炎症反應必須消炎鎮痛,反之則無需處理,順其自然。中藥中很多藥物都有抗炎作用,但根據現有的各種藥理學研究,多數中藥的抗炎作用沒有西藥那麼強大,但其抗炎的作用是多方向的、溫和的,更適合人體炎症反應適度控制理論,因此選擇安全性好的、溫和的中醫抗炎藥物是一個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