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為何不敢攻擊印度?

孫華藝


誰說不敢攻擊印度了?

日本的整個亞洲戰略,或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整個國家的總體戰略就是把印度包含在內的。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的國際關係,其實就是新興的工業化強國(主要是蘇聯、德國、日本、美國)互相叫價、互相試探、合縱連橫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對於老牌殖民帝國(尤其是大英帝國)全球體系的重新瓜分。按照德國地緣政治學家豪斯浩弗的想定,作為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王國是務必要被瓜分掉的。唯一的問題是交給蘇聯人還是交給日本人去佔有。當然,隨著德、蘇的關係破裂與蘇聯衛國戰爭的爆發,豪斯浩弗為希特勒設計的聯手俄國去搶奪亞歐大陸南部“溫暖地帶”的戰略成為泡影,鬥爭的軸線迅速沿著阿爾漢格爾斯克-阿斯特拉罕這條A-A線展開,反而給了亞洲大陸東部的日本以天賜良機去奪佔印度這塊大英帝國的地盤。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日本陸軍在東南亞戰場幾乎打的所向披靡,對於新加坡的攻略更是打得帝國首相丘吉爾驚掉下巴。但是,隨後的日本不得不將全部的力量投入到同美國爭奪太平洋制海權的戰爭中去,自然也就無暇顧及“打到印度”這個問題了。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發覺英軍試圖從印度向印度支那地區發起反攻,且中國的蔣介石政權一直通過阿薩姆邦向西南地區運輸抗日物資,才不得不發起了以攻略印度阿薩姆地區為主要目標的英帕爾戰役(也就是“烏”號作戰計劃)。但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日本陸軍完全無法適應緬甸叢林的作戰環境,漫長的補給線對於本來就不重視兵站工作的日本陸軍來說基本上還沒開打就先給參戰部隊判了死刑,再加上“鬼畜牟田口”這麼一個四六不靠的軍事主官,愣是把英帕爾戰役打成了“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愚戰亂鬥”,參戰的日本陸軍部隊傷亡高達7萬人以上,光是被餓死的就有三四萬人,把進攻路線打成了“白骨街道”。進攻印度的鬧劇就這樣收場了。

以上,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如果贊同我的回答,也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及時收到更多回答。


軍武次位面


題主的說法問題很大。歷史上日本1944年進攻了印度,損兵折將。

二戰爆發前,整個亞洲除了中國、日本、泰國等少數獨立國家,其餘都是歐洲殖民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日本南方軍分兵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日本海軍第一機動部隊則向印度洋進軍,相繼擊沉了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等一批英國艦艇,重創了英國遠東艦隊,使其勢力範圍縮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區。

到1942年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英印軍全面撤退到印度,緬甸落入日軍之手。

那麼,此時為何日軍不趁勝繼續進攻印度呢?原因有幾點。

第一是日本本身戰線拉得太長,兵力不足。二戰時候的日軍裝備雖然遠勝於中國,但比起英美還差得遠,尤其後勤方面設施和機制都不足。日軍要從緬甸進攻印度,就必須把大批作戰物資越過緬甸送到前線。而日本的空運能力基本為零,陸地運輸要穿越緬甸複雜的地形很困難。

第二,日本進攻緬甸能夠得手,得到了泰國的支持,獲得有力的前進基地;也獲得了緬甸內部反英親日派的響應。昂山季素的親爹昂山將軍,就是在1940年底與日本商討了“聯日反英”的計劃,之後在日本的幫助下秘密潛回緬甸,並在日本佔領的臺灣島和海南島訓練了武裝人員。1941年12月27日在泰國組建了”緬甸獨立軍“(BIA),配合日軍對英軍作戰。軍和中國遠征軍腹背受敵,只得退往印度。昂山被日軍提升為少將。

(昂山將軍及其女兒)

而印度方面,由於被英國統治時間長,加上本身民風懶散,即使對英國不滿,也不會起來武裝鬥爭,印度聖雄甘地主張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結果被英國人抓起來了。這樣,日本在印度能夠得到的響應很有限。

第三,印度是英國在亞洲的大本營,英國在印度投入的戰力是遠比在緬甸要多得多的。印度本身的領土面積也很龐大。以日本的兵力打到緬甸基本是強弩之末,再要繼續挺進也很困難;如果不能佔領整個印度,單是入侵一些印度領土沒什麼意義。所以他們停下腳步,指望隨著日軍的繼續勝利,進一步煽動起印度的反英民族運動。

然而這以後,日本隨著中途島戰役的敗北,開始走下坡路。到1944年,日本日薄西山,決定放手一搏。於是在緬甸發動了向印度英帕爾地區的進攻,在中國在發動了打通大路線的作戰。緬甸方面,日軍出動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對陣英軍第14集團軍的第4、第33軍和中國駐印軍約15萬人。經過數月激戰,日軍的進攻完全被挫敗,日軍傷亡約6萬人,英印軍只損失1萬多人。

所以,日軍在二戰中確實進攻了印度,只不過沒打下來而已。


巴山夜雨涮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不想進攻印度,實在是沒有這個實力。

日本不是什麼超級大國,僅僅是準一流的列強,國軍軍事、工業、農業都比較落後。

日本當時手伸的很長,已經超過它的能力。

日軍不但入侵了東南亞,攻打中國大陸,還在太平洋上和美軍拉鋸,還要同時和蘇聯對峙。

1941年12月時,日本陸軍的總人數達到了210萬人,其中120萬在中國,剩下不到100萬分別部署在地域極為遼闊的東南亞和太平洋,捉襟見肘。

其中,僅僅入侵東南亞的南方軍就拼湊了45萬規模。但兵力完全不夠用,只得最終增肌到75萬。

即便如此,想要控制這麼大的領土是近2億老百姓,也是不夠的。

所以,在進攻東南亞最西端的緬甸時,開始日軍僅僅使用了2個師團不過5萬人的兵力。

被中國遠征軍打的滿地找牙後,日軍才又增加了3個主力師團,將兵力增加到10萬,將中英聯軍打敗。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當時緬甸面積就有70萬平方公里,人口高達三千萬。這區區10萬日軍,想要控制緬甸也很困難,根本就無力繼續向西攻打印度。

當時印度面積高達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有好幾億。日本人估算,拋去印度的英軍不提,即便控制整個印度就至少需要三十萬部隊。

在當時,日本是絕對拿不出來這些部隊的。即便部隊能夠拿的出,也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還是得完蛋。

況且,印度國內情況複雜,種族、宗教、民族、種姓問題都極為嚴重,是個奇爛無比的爛攤子。日本人去,就首先要收拾這些殘局。那麼,佔領印度恐怕對於日本沒什麼幫助,反而會背上一個大包袱。

這種情況下,日本去打印度,豈不是頭被門夾了!


薩沙


二戰中日本就像一條瘋狗,逮誰咬誰,美國都敢打印度算什麼,為減輕太平洋戰區的壓力,1944年3月日本組織了10萬大軍從緬甸向印度打了過去,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英國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戰鬥應該很順利。

沒想到英國人也是拼了,因為印度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英國人是不會讓他人染指印度的,英軍組織了11個師兵力,還抽調了北非久經戰陣的精銳部隊來協防印度。美國也出手相助,派出大批飛機來支援英軍。

沒有空中優勢的日本人吃盡了苦頭,還在緬甸境內,美軍飛機就開始狂轟濫炸,日軍還沒有到達前進基地就已經損兵折將,不少的後勤補給炸爛在路上,等好不容易打到印度,已經筋疲力盡忍飢挨餓了,補給不足使士兵的戰鬥力嚴重下降,一個師團上萬人圍攻500英軍守衛的小鎮,居然久攻不克。

大批英軍源源不斷地趕來增援,支撐不住的日軍只能撤退,由於山洪爆發,退路上的江河已經無法涉渡,在英軍優勢的火力殺傷下,沒有彈藥的日軍傷亡高達6萬餘人,日軍基本被打殘,狼狽地退回到了緬甸,指揮官也被送上了軍事法庭。


浩蕩揚子江


對於這個問題,日本軍隊當時攻擊了印度,結果卻是敗的挺慘,在戰爭中還搭上了一箇中將師團長送上了軍事法庭,這就是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的“英帕爾戰役”中的一個插曲。

首先,在當時南下派與北上派的爭奪中,南下派佔據了主導的地位。儘管是這樣,日本還是希望和德國會師的,進攻印度。但是在1944年3月,日軍集結了八萬的大軍進攻印度。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日本所預想的那麼容易,日軍後面因為後勤未到位,再加上當時的疾病肆虐,導致日軍傷亡6.5萬人。這對於當時本就兵力不夠的日本來說,一次損失幾萬大軍,三個主力師團的元氣大傷,所以說日軍確實被打疼了。

其次,在緬甸戰場上,中印英一直在殊死抵抗,雖說英國軍隊一再的潰退,但是英國的撤退目標就是到印度。對於英國來說,緬甸殖民地是可以放棄的,但是印度是英國不可能丟棄的。為此,英國還集結了當時在印度的大部分的精銳部隊,以及印度當地的武裝和中國軍隊的支援。

另一方面,如果說日本為什麼不大面積攻打或者佔領印度,與其說是不敢,不如說是不值得。對石油的渴望才是日本入侵東南亞的根本的原因,因為在1941年的時候,美國開始威脅中斷對日石油的供應。然而這對正處在侵華高潮的日本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可以說如果美國診斷有的話,日本的戰爭是連一天都打不下去的,這是日本無法接受的。所以日本決定南下,攻打東南亞,到東南亞搶奪石油。但是在印度並不存在石油這樣的資源,同時相對於東南亞的距離也比較遠,對戰局也沒有直接的影響,所以說日本如果選擇攻打印度是沒有價值的,這也是日本在二戰期間始終沒有將主攻的矛頭對準印度,也完全沒有必要去攻打印度。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日本打中國是因為他想佔領亞洲,打東南亞是他需要東南亞的資源,但是打印度除了印度遼闊的土地,別無他求,印度自己本就是一個貧油大國,這也是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而不打印度的根本所在。


四十五度歷史


田中義一和田中新一,這兩個日本字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都是極力主張實施和擴大侵華戰爭的狂熱好戰分子。

田中義一在1927年擔任日本首相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宣稱:“要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同時挑起了中日兩軍衝突並製造了“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後,這廝被免職抑鬱暴病而死。

田中新一,很喜歡“作死”的激進分子,曾擔任侵華戰爭陸軍省作戰課長和太平洋戰爭參謀本部作戰部長,這廝和武藤章聯手極力主張擴大侵華戰爭,不僅促使了德意日達成了軸心國同盟,而且促成了陸軍和海軍一致對美開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作為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的田中新一“胃口”很大,制定了陸軍的下一步作戰計劃,即:一是對蘇聯宣戰進攻西伯利亞;二是加大對華作戰,進攻重慶政府以迫使國民政府屈服;三是進軍印度洋對英作戰;四是西亞作戰;五是進攻印度。

而1941年底至1942年5月的菲律賓戰役期間,本間雅晴第14方面和聯合艦隊橫掃麥克阿瑟美菲聯軍,日本海軍也提出了進軍印度洋、擊敗英國皇家艦隊以孤立印度,和田中新一制定的進攻印度計劃不謀而合。

1942年4月的印度洋錫蘭海戰,南雲忠一艦隊擊潰了英國皇家海軍東方艦隊,迫使英軍離開了錫蘭前進基地,但東方艦隊保存了實力。而與此同時,田中新一制定的緬甸作戰計劃於1942年1月已經執行,由於英軍不斷利用海軍對緬甸守軍進行補給和增援,致使進攻緬甸的日本陸軍行動受阻,跟不上南雲艦隊作戰節奏,導致印度洋作戰不了了之,進攻印度的計劃也就擱淺了。

而錫蘭海戰雖然日本贏得了制海權,但卻失去了寶貴的時間,給予了美軍太平洋艦隊足夠的喘息時間,也為兩個月後的中途島海戰慘敗埋下了隱患。

1942年底,田中新一在瓜島戰役間補給問題上和東條英機大打出手,被調到了緬甸戰場,接替牟田口廉也任第18師團長,而牟田口廉也升任第15軍司令計劃進軍印度。1943年10月,田中新一在胡康河谷戰役被孫立人、廖耀湘及美軍打得屁股尿流、鎩羽而歸。

1944年初,田中新一調任緬甸方面軍參謀長,並慫恿剛升任第15軍牟田口廉也對英印聯軍發起攻擊、進攻印度,於是爆發了著名的英帕爾戰役,結果大敗而歸,損失了6萬餘人,英帕爾戰役也是二戰爆發以來日軍單場戰役損失最大的一次戰役。

但田中新一仍不死心,以撤退下來的殘兵敗將制定出了一個所謂的防守反擊作戰方針,緬甸方面軍總司令木村兵太郎將這次戰役交給了田中新一指揮。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還沒來得及行動英國傘兵和裝甲部隊就襲擊了日軍後方補給基地,傻子都能看出這防守反擊作戰必敗無疑,但田中這廝仍堅持要打,結果木村兵太郎解除了田中新一的職務,安排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組織了撤兵計劃。


賽門之略


二戰期間,囂張的小日本幾乎侵略了整個東南亞,甚至還將爪子伸到了美國,可是為什麼卻獨獨沒有攻打印度呢?難道印度當時的軍事實力強大到能夠讓日本都感到敬畏嗎?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就一舉拿下了菲律賓、新加坡、緬甸等多個地方,但是卻獨獨漏掉了印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印度背後的靠山讓日本不敢招惹。

當時印度和緬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已經佔領了緬甸了,但是他並不敢把英國所有的殖民地都佔領。而且日本佔領了緬甸之後,剛好美國已經從珍珠港襲擊中回過神來了。日本這個時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國身上,就無力佔領印度了。而且當時日本其實是想過佔領印度的,只不過最後的結果並不好,進入印度的幾次試探性進攻均告失敗,尤以因帕爾戰役失敗最為慘痛於是日本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還有大多數部隊都深深地捲入了中國戰場無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護現有的殖民地。當時,印度集中了英國在亞洲的主力軍,疆域相當於整個南亞大陸的廣大領土,在戰略上非常廣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會騎虎難下,啊三的感謝我大中華給他擋槍啊!


史林外傳


誰說日本沒有進攻過印度,日本在二戰時期不僅佔領過印度的邊遠區域,而且還曾向印度本土發起過大規模的進攻。

在1942年的一月份,日軍攻佔緬甸,意在切斷美英援華的唯一通道,將中國孤立。日軍在此期間佔領了美英在緬甸地區的軍事基地,以此借為跳板伺機入侵印度,進而向西推進,與盟友德國在中東地區會師。

就在1942年的3月份,日軍以出其不意的戰術佔領了印度安達曼地區的尼科巴群島。印度一些親日派迅速幫助日軍建立了勞工營和慰安場所,以此來討好日軍,並且協助日軍憲兵抓捕和屠殺抗日居民。

1943年日軍批准大規模進軍印度的計劃,打算進攻並佔領印度東部城市英帕爾,切斷盟軍對中國的補給線。但是沒想到戰役打響後,小鬼子太高估了自己的作戰能力,在連續鏖戰的5個月中,平日看著瘦弱無力的印度士兵在面對小日本子的進攻時,表現出異常的英勇,加之英軍的全面火力支援,竟然將小日本子打得慘敗,傷亡達到5.5萬人。其中更出現過一個英屬印度聯隊的印度下士單人用刺刀挑死6個日本士兵的真實故事。可見拼刺刀也不是日本鬼子的專利,咖喱三哥急紅了眼也是很可怕的。

令人遺憾的是,這場戰役很快成為“被遺忘的偉大勝利”,那些浴血奮戰的英屬印度士兵在面對的日寇進攻自己家園的情況下,英勇的精神是值得讚揚和鼓勵的。這場戰役雖然知名度不高,但是卻異常關鍵,徹底粉碎了日軍佔領印度徹底切斷盟軍對中國補給線的夢想。

不過令人憤慨的是,漢奸這東西哪國都有,印度也有不少印奸,甘心俯首日本淫威之下,搖尾乞憐,幫助日本攻擊和屠殺自己國民。不過戰後這些雜碎也沒得什麼好下場,印度佬收拾印奸還是很有一套的。


大獅


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

在二戰時期日軍是攻擊過印度的,但是一戰就讓日軍徹底對印度失去了興趣,那一仗日軍陣亡5萬多人,卻連一個500英軍駐守的據點都沒有拿下。1943年3月17日,日軍以在緬甸的第15軍為基礎,調遣了第28軍和18、56師團,並且從本土調遣了兩個師團,在4月11日,又調遣了中國派遣軍的第15軍趕赴緬甸,加上原來的33、55師團,在緬甸日軍集結了10個師團的兵力,目的就是通過佔領印度,使得英美不得不增兵印度,從而緩解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


當時的英國駐印軍也增強了兵力,目的就是防止日軍佔領印度。英軍東南亞總司令蒙巴頓,在印度本土徵召士兵組建了第14集團軍,英軍兵力達到了11個師,還抽調了北非的精銳部隊來駐防印度。而且英軍在印度還有補給之利,加上有美國空軍的支持,基本上這是一場有利於英國的決戰。而英國當時是為了反攻緬甸做準備的,沒想到自己沒有打過去,日軍居然自己送上門來了。

戰役一開始,日軍決心倚仗優勢兵力,迅速的閃擊英軍,從而重新上演當年拿下東南亞的壯舉。1944年2月4日,日軍55師團包圍了第7印度師,但是這時日軍才意識到英軍已經不是當年的英軍了。依靠著大量的重武器和叢林地形,加上有制空權。在被包圍的情況下,依舊使得日軍無法做到全殲英軍,反而是日軍的補給線被英美空軍轟炸封鎖,而被包圍的英軍每天都可以獲得空投補給,並且構建了一個圓形的工事。這次包圍戰以日軍陣亡5000餘人而結束,而第7印度師只傷亡1500人。



但是日軍依舊沒有死心,終於在英帕爾造到了毀滅性打擊。此戰開始前的日軍,其補給線就已經被切斷,日軍士兵只有三天的口糧。日軍指揮官認為,只要打贏了英國的少爺兵,那麼補給就到手了。不過這次冒險註定了日軍要失敗,日軍沒有制空權,加上士兵補給困難。只要英軍稍微拖延,日軍必敗。何況當時的中國駐印軍也參戰了。日軍在熱帶叢林中,缺乏補給,要同一支裝備精良,擁有空軍的軍隊作戰。只能說當時的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真的是勇敢,難怪戰後被評為是英美派到日軍的內奸。


小司馬遷論史


命題有誤。日本攻擊了印度,不過因為“鬼畜牟田口”的狂妄無能,在英帕爾戰役被英軍反擊慘敗。

印度是“日不落帝國”在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它屬於南亞次大陸,不屬於東南亞。

從長遠戰略來看,日本要稱霸亞洲,勢必要進攻印度,但由於已經同時和中國、美國兩個大國開戰,日軍根本沒有軍力去攻打印度,再開闢一個大戰場。

但到了二戰後期,形勢發生變化。

一方面,納粹德國在歐洲和北非戰場形勢不利,搞笑盟友意大利不堪大用,希特勒只好讓好基友日本向印度進攻,吸引英國和美國兵力(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緩解自身壓力。

另一方面,日軍也需要進攻印度,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

既是一舉兩得,日軍決定進攻印度,目標英帕爾。

參戰日軍是南方面軍第15軍,下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

牟田口廉也,1937年“七七事變”時,擔任侵華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7月7日當天,正是他親自下令向盧溝橋中國守軍開火,並炮轟宛平城,成為“七七事變”罪魁禍首。

1944年3月,牟田指揮3個主力師團先後越過欽敦江,投入進攻。

這是一場從開始就註定的慘敗,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日軍準備嚴重不足。

日軍高層並沒有充分評估駐印英軍的實力,因此發動此次印度作戰的決策過程十分倉促。日本大本營、南方軍都是隻下了進攻命令,卻沒有對前線給予任何實質性的戰役指導,任憑牟田率領1個軍盲目作戰,似乎大家都對這場戰役不看好,能躲多遠就多遠。

第15軍第31師團師團長佐藤抱怨說:“如此大規模的作戰至少應當由大本營立案,在南方軍的指導下,由緬甸方面軍來具體實行,而僅讓一個軍司令官來擔當如此重任……更何況在最後的緊要關頭,方面軍也罷,南方軍也罷,沒有派出一名參謀前來助戰,反倒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躲得遠遠的。”

二是後勤保障嚴重缺乏。

在東南亞作戰的日軍,後勤保障主要依靠海軍,但日本海軍早被美國海軍吃死,根本沒辦法從海上運輸物資;進攻印度的日軍只能靠自己保障後勤,於是在開戰之初,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奇葩場景:日軍趕著作為肉食給養品的大批活牛、活羊,行走在崇山峻嶺和熱帶叢林中。

但即便是這些補給,也被美國空軍一路轟炸,給打的七零八落。

三是指揮官狂妄無能。

這個牟田口缺乏指揮才能,偏偏又狂妄自負。在討論作戰計時,牟田口說道:

“關於此次作戰,我們已經詳細地討論過各個細節,並全部解決了。因此,成功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牟田口的參謀長以後勤為理由,反對發動此次作戰,牟田口不為所動,回答道:

“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能行!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取。”

剛一踏上印度的土地,牟田口又得意忘形地狂妄宣稱:

“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但戰事發展與其美好願望背道而馳。

日軍缺乏給養,加上長途行軍,盡顯疲態,只是趕到英帕爾前沿,無力發動猛攻,駐印英軍則深知英帕爾重要性,與日軍浴血奮戰。

隨著雨季到來,缺衣少食的日軍感染了瘧疾、痢疾、霍亂、傷寒等疾病,由於沒有醫療器械和藥物,只能眼睜睜看著士兵不斷死亡,戰鬥力大幅削減,英軍趁機反擊,日軍傷亡慘重。

疲憊的日軍第31師團沒有吃的,沒有槍彈,只好撤退。

牟田口得知此事,大為惱火,慷慨激昂地發表了堪稱“瘋狗精神”的一番言論:

“諸位,佐藤師團長違背軍令,擅自拋棄了科希馬戰線。因為沒有食物無法戰鬥,就擅自撤退。這樣的人還能稱之為“皇軍”麼?“皇軍”即便沒有了食物,也必須繼續戰鬥的。沒有武器彈藥和食物就不能打仗?這決不能成為正當的理由!……沒有子彈的話,不是還有刺刀麼?沒有刺刀的話,還有拳頭呢。沒有拳頭的話,可以用腳踢的。就算這些都沒了,不是還可以用牙齒咬麼?……不要忘記日本男子應該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靈必定會保佑我們的……”

不管牟田口如何“使用精神勝利法”,日軍也不是鐵打的,美英印聯軍和中國遠征軍發動大反擊,打得日軍落花流水,損兵折將,幾個月的雨季大潰敗中,牟田口的15軍損失殆盡。

日軍大本營對此十分惱火,但又無可奈何,只得在7月10日下令停止英帕爾戰役。

此役,英印軍傷亡1.6萬人,日軍傷亡6.5萬人,堪稱日本陸軍史上最慘痛的失利。日本軍方對此次戰役的總結是“緬甸戰局以悲劇性的英帕爾戰役為轉折,走向全盤崩潰的命運。”

從此以後,日軍在亞洲太平洋戰場全面轉入防禦態勢,節節敗退,更不可能再對印度發動進攻。

英帕爾戰役的慘敗,固然有日軍大本營倉促出兵,準備和指導不足的問題,但牟田口的狂妄無知難辭其咎,日軍上下一致認為,他對自己人的傷害比敵軍更可怕,而盟軍則因他受惠良多,於是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鬼畜牟田口”,而他指揮的英帕爾戰役在日本則成為“有勇無謀”的代名詞。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