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禮義廉恥,為啥是三個褒義詞跟一個貶義詞並列?

愛笑鬍子妹


管仲曾說“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其中“恥”尤為要,孟子曾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在我看來,禮就是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範,古人認為禮定尊貴卑賤;義就是自己的思想行為即使符合道德規範,也不能推薦自己,古人定行動準繩;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古人定廉潔方正;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古人認為要有羞恥之心。

為何恥最為重要了?我覺得人要有羞恥心,有了羞恥心才能夠對他施以禮義廉的教育,一個人若是連羞恥心都沒有了,那他做事情就會無所畏懼,按照自己的思想來做,分不清善惡對錯,哪怕是聖人也無法教化於他吧!正如人無恥,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不喜歡勿噴,謝謝!!!


小草幸


這是對恥的理解有誤,“恥”不是恥辱的意思,是知恥的意思,所以,恥不是貶義詞。

禮義廉恥是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提出來的,他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國有四維,就是禮義廉恥,一維絕則傾,一維沒有了國就危險了,三維絕國就會傾覆,四維絕則國就滅亡了。歐陽修: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新五代史·雜傳第四十二·馮道》)把禮義廉恥上升到國家能不能存在的高度。

禮在現代指禮儀、禮貌,在古代是指道德規範,具有法律和道德雙重屬性,根本特性就是講究規則、秩序,要求人們要遵守規則,不跨越規矩。違背禮、觸犯禮就是違背法、觸犯法。所以要守禮有節。

義,宜也,本義就是指做事要符合應該遵循的道理和原則,就是做應該做的,是古代君子判斷得失的價值標準。在利益面前是否按義去做,這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孔子就說:“見義不為,非勇也。”遇到道義的事,要挺身而出,這才是勇敢。孟子強調捨生取義,為道義甚至可以犧牲生命,這才是君子的作為。

廉,就是廉潔,不貪不佔。無論做人還是做官,都要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

恥,是知恥,它是指道德行動主體內心的一種心理狀態,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以什麼為恥,以什麼為榮。

孔子說,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要用羞恥心約束自己的言行。孟子則從人性上強調人人都有羞惡之心,“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下》) 沒有羞恥心,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並且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孟子·盡心上》)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沒有羞恥心的那種恥辱,是真正的羞恥啊。

知恥是一種心理防範,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行為與道德準則不相符時,就應有一種羞恥感。有了這種羞恥感,就會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才能在為與不為之間做出選擇。而突破了這道心理防範後,就有可能觸犯“道德的底線”。


丁小的時空


“禮義廉恥”,成語,出自《管子~牧民》。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意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歷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治國安民首先就是“禮、義、廉、恥。”《管子~牧民》原文“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禮、義、廉都做到了,恥,不當的言行舉止就不會發生了。


用戶言午澤群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有講: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在老子看來,世間的禮,和義,都是失道,失德後才有的東西,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是排在最後面的,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有的人如果對對方講禮,而對方並沒有回應他,或者同樣的回禮的話,這些人就會把他們的手臂一揮,做出憤怒的表情,甚至和對方絕交。所以說禮在很多時候和很多人身上是表面的應付,是靠不住的,是禍亂的開始,是愚昧的開始,歷史上很多小人,家奴被主人打了以後,最後記恨在心,害了自家的主人,這些例子實在太多了,他們平時表現的也很有禮義,所以說禮義廉恥有時候可以放在一起來理解。





木木軍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範;“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歷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一但掌握政權而面對治國安民之要務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尊敬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義、公正無私的道理或舉措;廉、不貪不汙及純正高潔;恥、為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年前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來廉恥是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然而事實上廉潔這一品質的養成卻遠非那麼容易,作為廉潔的對立面,腐敗問題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社會而生,它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困擾著各朝代政權的一大頑症。王亞南先生說:中國古代官僚的生活就是貪汙生活。又說:中國古代的一部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一部貪汙史。

儘管各朝代滅亡的原因並不完全相同,但是都無法逃脫興亡週期率的輪迴:從王朝初期狠抓反腐敗鬥爭,到王朝中葉後反腐敗制度漸漸鬆弛,變得有名無實,再到王朝後期便腐敗盛行導致王朝滅亡,然後新王朝又從頭開始一輪新的輪迴。而清廉自持的官吏之少,也是屈指可數,“翻翻二十四史,人們就會明白,有名有姓並且貨真價實的清官,不過幾十位。明末清初優秀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在所著《夜航船》卷7'清廉類',扳著指頭數了很久,也不過只找出四十位清官。”


JC工作


恥,羞愧、慚愧,知“恥"。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羞恥、恥辱的意思。漢字經過幾千年的演化,很多字已經跟古代的意思發生了改變,甚至與本義完全相反。有的本來就同時具有正反兩個意思,只是後來一個義項慢慢地少用或者不用,而另一個義項逐漸被廣泛接受。

比如亂,本義是“整理"散亂的絲線,後來整理的意思沒有了,倒留下了“散亂”。《論語》有“予有亂臣十人”,這個亂臣不是我們常說的“亂臣賊子”,而是“善於治理”的大臣。並且這兩個完全相反的義項在春秋戰國時期同時並存:“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一一《孟子》。


吟者Chijin


這裡的恥是知恥的意思,。也是個褒義詞。所以說禮儀廉恥4個詞在一起很正常,都是褒義詞。禮儀代表禮節,說明人要有禮貌。義代表有義氣,人要有正義感。廉是廉潔的意思。人要做一個正直廉潔的人,話說知恥而後勇。可見支持是很好的一個褒義詞。希望國人以此為戒。增強自律。謝謝大家。


三哥jq


恥,在這裡是知恥的意思即為不當的言行感到羞愧,並不能按字面上理解為一個貶義詞。

有趣的是,禮義廉恥四個字中,歷代人們最看重的還偏偏是這個恥字。

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這裡就是說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都不可以做。

孟子也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意思就是說不以自己做過的讓人羞愧的事為恥,才是真的無恥。孟老夫子還說過:“恥之大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之恥焉”足可見孟子對於恥是絕對的排斥態度的。

古時候士大夫的氣節和品質最為重要,所以人們常說說“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而歷代的士大夫大多也的確很在乎自己行事是否端正,內心是否存有羞恥知心。這一點在後期程朱理學理論中也被反覆強調。

知恥近乎勇,綜上來看,將恥列在國之四維裡,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後來人們廣泛認為“恥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基石”的一個理論基礎。

歡迎大家關注羽塵說,和我交流





羽塵說


古之賢君必厲士氣,當務求難合自重之士,以養成~之風。 ——宋蘇軾《乞錄用鄭俠王斿狀》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解釋

歷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一但掌握政權而面對治國安民之要務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尊敬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義,公正無私的道理或舉措;廉,不貪不汙及純正高潔;恥,為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年前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來廉恥是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然而事實上廉潔這一品質的養成卻遠非那麼容易,作為廉潔的對立面,腐敗問題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社會而生,它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困擾著各朝代政權的一大頑症。


遠去的救世主


禮義廉恥,出自於《管子·牧民》。禮是禮節,義是義氣,廉是廉潔,恥是羞恥。

是古代推行的道德準則。這裡的恥,並不是絕對的貶義詞,而是知恥,知道羞恥,知道違背良心的事,絕對不做。

這裡的恥,也有自尊自愛的意思,孔子曰:知恥近乎勇。就是知道錯誤了,馬上改正,這也是勇敢的一種表現。

所以,禮義廉恥,在當今社會,也被用作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