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四五十歲,還有什麼奔頭?

古人的平均壽命很短,所以,過了三十而立之年,就有“過午”之說,孔老夫子也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那麼,人到了四五十歲,如果還是功不成名不就,那這輩子,是不是就沒奔頭了呢?

聽到這個提問,有一位老先生肯定會朗聲答到:非也非也!吾加冠之年即中舉人,此後六年三試皆不中,然,吾在鄉梓潛心耕讀,在國家危難之際儘自己綿薄之力,未墮青雲之志,四十有一始有功名!

這位大器晚成者非是別人,正是晚晴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他在四十一歲成名之後,繼續擴大戰果:發起洋務運動;平定陝甘叛亂;收復新疆;督師福建。最後,七十三歲,病逝於福州,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四五十歲,還有什麼奔頭?

左宗棠收復新疆

楊昌浚贊其收復新疆: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紅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羅家倫嘆其深謀遠慮:漢唐先烈經營早,當年是匈奴右臂,將來更是歐亞孔道。經營趁早,經營趁早,莫讓碧眼兒射西域盤雕。

如果在四五十歲就止步不前,中國的文學史上還會缺少一位大家,唐宋八大家也會改寫,“”三蘇”就會縮水為“二小蘇”,老蘇就不會上榜。老蘇,即蘇洵,雖不及他的大公子蘇軾聲名顯赫,但也在唐宋文壇佔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他的《名二子說》,曾選入中學課本,文中闡釋兩個兒子命名緣由:長子,性格鋒芒畢露,取名為“軾”,告誡他要隱藏鋒芒;次子,性情沉穩平和,取名為“轍”,希望他安度一生。後來,蘇軾的性格給他招來很多災禍,更能印證老蘇確有知人之明。老蘇不僅對兒子悉心教導,對國事也有獨到見解,其《六國論》,借題發揮,“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四五十歲,還有什麼奔頭?

三蘇祠

可就是這樣一位大家,年少時卻不務正業,十八歲還不會斷句和作文,古之鮮見。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五十七歲,才開始出名。五十七歲,放在現在,也接近退休了,而老蘇,才開始走向輝煌。

四五十歲才大器晚成者,可以說不勝枚舉,即便在古代,那個人均壽命很短的時代。劉邦,不如項羽起點高,四十八歲才自稱沛公,萬里長征才開始;郭子儀,五十八歲,平定安史之亂,挽狂瀾於既倒;姜子牙,曾混跡於屠夫之列,也曾賣酒為生,但不輟研究救國安邦之道,七十二歲得遇明主,開周朝八百年基業。

四五十歲,還有什麼奔頭?

常熟尚湖姜子牙像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了。”,此話當然有理,大器早成,當然痛快。作為激勵人們去追逐成功的名言,它也讓很多年輕人品嚐到了成功的甜蜜。

張愛玲本人,在青年時期就名聞天下,其作品風靡一時,這個時候,她是痛快的。但是,在她的中年和晚年,特別是在她離開上海到美國後,情路坎坷,輾轉奔波,失去了創作的土壤和追捧她的讀者,境遇逐漸淒涼,再也痛快不起來了。

四五十歲,還有什麼奔頭?

張愛玲

所以,年少成名不能保證一生幸福,四十五十默默無聞,也不必整日嘆息,這個年齡,就算經驗寥寥,還有教訓多多,都是財富!

何況,隨著人均壽命不斷提高,四五十歲還是中年,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這個年齡也有獨具的優勢:對外界的誘惑,比年輕人更有抵抗力;不惑,知天命,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該怎樣去做;人生積澱深厚,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四五十歲的兄弟姐妹們,我們的身體可能正處於歸途,但我們的人生還有前途。在保重身體的前提下,人生還是大有可為的,還有奔頭!

四五十歲,還有什麼奔頭?

四五十歲還年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