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南懷瑾老師:你們要真正瞭解我,連我這幾本書都沒有看懂就免談了


南懷瑾老師:你們要真正瞭解我,連我這幾本書都沒有看懂就免談了

我從年輕出來,這個事情也摸了幾十年了,我把這幾十年經驗,講給你們做參考。對不起啊!千萬不要認為我教你們什麼,我沒有,我只是做一番報告。


昨天你們那個方丈師父講:“老師啊!你的著作影響很大啊!”我說那些都不算。我的著作一大堆,真正寫的一本書是《禪海蠡測》,你們看到過沒有?尤其看懂了嗎?我想你們一個都看不懂。所以你們要真正瞭解南懷瑾,連一本《禪海蠡測》都沒有看懂,還談什麼呢!所有的書都不算數,就是這一本。


為什麼出這本書呢?這一本還是專門對付日本人講禪宗的,現在一講都五十年了。這是我們到臺灣以後的事。日本自從二戰被美國人打垮了以後,要用文化來征服別人,所以有意培養了兩個人,叫他們到美國去弘揚禪宗。一個是禪宗和尚宗演,當時八九十歲;一個是居士鈴木大拙。日本政府每年津貼鈴木大拙不少錢,要他在那裡提倡禪宗。他討個美國太太,所以英文很好,在美國大弘揚禪宗。這當中有這麼個秘密,中國人不知道。


我們這裡呢,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被打昏死了以後,重新活轉來了。他是我的皈依師父,當時虛雲老和尚在重慶,我們兩個曾在重慶相處幾天,他的首座叫做顯明法師,現在還在美國,九十多歲了,他是東北人,天台宗四十五代的傳人,我幫他辦好手續到美國去的。他曾告訴我說,你回中國,我就跟你回去,現在他還沒跟我回來。


講到《禪海蠡測》這本書的內容,是我當時為了對付鈴木大拙;他曾批評中國的學者胡適不懂禪。可是我沒有批評人,只把中國禪宗東西拿出來,這是我真正的寫作,且牽涉到中國的儒家道家;牽涉到打坐修行,修定與修慧;牽涉到生死問題,怎麼樣了生脫死;牽涉到科學、哲學、宗教等等的問題。現在看起來都很簡單,可是當年我初到臺灣,寫這本書的時候很可憐,手邊沒有參考書啊!


所以有個學者問我:南老師啊,你寫書,《五燈會元》《傳燈錄》都不引用,專門引用《指月錄》,為什麼這樣推崇《指月錄》呢?唉喲!大家不知道,我有個痛苦,初到臺灣,什麼書都沒有,只有一本《指月錄》,而這本《指月錄》還是我買的。那時張學良關在臺灣,我還在成都。張學良突然要學禪宗了,看守張學良的那個將軍叫劉乙光,湖南人,叫我師兄,他也暗中在學佛。當時我在成都,他寫封信給我,要我趕快買一套禪宗最好的書,寄到臺灣來,因為張學良要學禪宗。我接到信,正要離開成都,我笑了,憑張學良他有資格談禪宗?可是劉乙光叫我買,我不能不買啊,到文殊院的印經處,給他買了一套《指月錄》,寄到臺灣。


天下的因緣很奇怪,臺灣根本沒有禪宗的書,那個時候什麼書都買不到。我到了臺灣以後,碰到劉乙光,我說:“張學良還在學禪嗎?”“唉呀,他學個什麼禪啊?他怎麼學得進去啊!”我說:“那你為什麼叫我買書來給他?”“他要學什麼,上面就叫我辦,我只好給他買啊!他現在研究明史了,上面找了一個學者周念行教他明史,而且信基督教了。”這位姓周的也是我們的朋友,書讀得好,一目二十行。南方福建、浙江,“二十”音“念”,所以我們叫他“二十行”。


我說:“這樣啊,正好我沒有書,你把那套書還我吧!”所以我手邊只有禪宗一套《指月錄》,其他的沒有幾本參考書,就憑記憶寫。所以講寫作做學問,教你們讀書要背才行。我那個時候很可憐,還有兩三個孩子,太太還在等米下鍋,怎麼辦啊?搖籃裡一個孩子,這個腳在推搖籃,旁邊站一個孩子在哭,手裡抱一個孩子,還在寫書。在這麼窮苦的環境下,三個月當中,每天寫六七千字,寫完了幾十萬字;現在做不到了。你們年輕出家的注意啊,天天說讀書,現在要你們一天寫兩三頁報告給我,都很痛苦,不是沒有東西寫,是寫不出來,不會寫。


禪宗究竟要不要打坐?禪宗與修禪定有什麼關係?禪宗究竟講不講氣脈?禪宗是不是要參話頭?禪宗能不能修密宗?同密宗什麼關係?同道傢什麼關係?在這本書裡,全部都講了。現在你們都說看過南懷瑾的書,那我請問你們,哪個看過這一本?你這一本書都沒有看懂,還說是在修行。禪宗很多真正的東西在這本書裡,可是你們看不懂,這是禪。呵!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


從上一次開始,辦了父母跟孩子的親子活動,我都贊成,這是好事。那麼這次又辦活動。不過現在一聽,發現原來諸位是對打坐修養身心這一套有興趣,這是個很嚴重的事了。全世界只要講到修身養性的道理,都很容易迷到人的。我怕大家走錯路,牽涉到大家個人的身心修養,這當然也是一個重大的教育問題,但你搞大了,麻煩也大了,因為這個問題很嚴重啊!

我年紀大了,直話直講,我認為現在的教育出問題,不在孩子,而在家長。對不起,先請大家原諒,我這個人講話很直爽,我認為現在中年以上的家長本身就有問題。我們中國近一百年來,傳統文化被自己推翻了,又被西方的科技工商發展弄迷糊了,整個國家上下近一百年來很茫然,教育也好,人生也好,沒有方向了。現在是跟著利益跑,唯錢主義,有錢就好。我們居然走上這樣一條路線,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也無可奈何。

我發現大家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南懷瑾是個學佛打坐搞修道的人,想跟他學一點修身養性,如不能成仙成佛,也至少祛病延年。這個觀念錯了,不是這樣一回事。我從昨天曉得以後到今天,就自己反省,我太馬虎了,這活動本來是個好事,可是搞嚴重了。

大家真的要學,就千萬不要認為這一套是長生不老之學,什麼健康長壽、成仙成佛,不要存這個希望。我活到九十多歲,一輩子都在找,也沒有看到過仙佛。那麼有沒有這回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佛之道在哪裡?今天正式告訴大家。我的著作很多,大家要學修養身心,重點是兩本書,請諸位聽清楚,一本是《論語別裁》,講聖賢作人、做事業的行為。書名叫作“別裁”,是我客氣謙虛,也是誠懇真話;我不一定懂得中國聖人之道的傳統,不過是把我所瞭解的解釋出來,其中有許多解釋與古人不同,有的地方推翻了古人,很大膽,因此叫作“別裁”,特別的個人心得。譬如一塊好的布,裁縫把它一塊一塊裁剪了,重新兜攏來做成衣服。我在序言裡也講到,我不是聖賢,只是以個人見解所瞭解的中國文化,做人做事是這樣的。所以你不管學佛修道,先讀懂了《論語別裁》,才知道什麼叫修行。

現在有個流行的名稱叫“粉絲”,據說外面我有很多粉絲,其實都是假的,他們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們連《論語別裁》都沒有好好看過,好好研究過。因為我這一本書出來,之後外面講《論語》的多起來了,各個大學都開始講《論語》,我也很高興

。《論語》真正是講聖賢做人做事的修養之道,也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內聖外王之道。孔子是中國的聖人,在印度講就是佛菩薩,在外國就叫作先知,在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傳統上,只把大成至聖孔子看作是一個人,不必加上神秘外衣,他就是一個人。

《論語別裁》是我很重要的一本書,另一本非常重要的是《原本大學微言》。諸位如果說對我很相信,請問《原本大學微言》讀過嗎?不要說讀過,翻過嗎?看得懂嗎?要問打坐修行修養之道,《原本大學微言》開宗明義都講到了。

今天我仔細反省的結果,不要給大家一條錯誤的路線,因此發給大家《大學》的這一篇,你要先把這個搞清楚。我從八歲起就讀《大學》了,從這個宗旨來講,佛的道理不離它的。

(師朗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是第一節,要會背,你們教孩子要會背,自己也要會背。每個人朗誦著讀,不是唱給人家聽,朗誦的時候自己要曉得。

大學之道是大人之學。中國古代的傳統,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八歲入小學,到了十八歲由童子變成大人了,開始教大學,教你如何做一個人。


我剛才讀的《大學》第一節有三個綱要,叫作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解釋呢?我們幾千年來很多人解釋這一本書,在中國文化中,它是內聖外用之學,由一個普通人變成聖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樣,仙啊,放光啊,神通啊,都不談的,只是說如何作一個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是明德呢?明德就是得道;明德以後去修行,起行,做濟世救人的事就是親民;止於至善是超凡入聖,變超人,天人合一了。這是講從一個凡人成為知道生命來源的聖人的三個綱要,叫三綱。

大家要學佛,對不起啊,我請問一個問題,不是質問,是請教。哪一位朋友簡單明瞭告訴我,什麼叫佛?想學佛嘛,佛學要懂哦!先要知道什麼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作佛。“佛”在印度文叫Buddha,現在的翻譯叫佛,老的翻譯叫佛陀,也就是我們唐朝的音,意思是明德,親民,至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功德圓滿,智慧成就。不懂這些基本原理,一味盲目的打坐修行,你成個什麼佛啊?


“自覺”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謂證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覺他”是度一切眾生。在《大學》呢?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覺他;自己悟了,證得菩提,行為、功德做到度一切眾生,利益大眾,這些都完成了,止於至善,這樣叫作覺行圓滿,就是佛。換句話說,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圓滿,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佛學跟《大學》所講的一模一樣,不過大家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國本來就有的啊!講佛也好,神仙也好,都離不開它的範圍。自己沒有中國文化根本的基礎,想去成仙學佛,搞打坐,那是幹什麼呢?自誤誤人。

不過反過來講,學打坐也對啊。他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怎麼明呢?道怎麼得呢?怎麼明白生命的根本意義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不是都講得明明白白嗎?就此一路過來得到那個明德,得道了。好!你看他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靜、安、慮、得”,一共七步功夫,七證。所以後來佛學說修禪定,這個禪定的翻譯就是從“知止而後有定”來的,用《大學》的啊,所以禪定,也叫作靜慮。

這一段,大家要背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修養功夫的程式,也就是求證大道的學養步驟,都跟你講完了,一步一步,就得到道,得到明德了。這是講內聖之學,自己內在的修養功夫。

摘編自《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