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震撼!長城十三關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至元明,上下兩千年。數不清將帥吏卒,黎庶百工,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巍峨豐碑。

跨峻嶺,穿荒原,橫瀚海,經絕壁,縱橫十萬裡。望不斷長龍烽垛,雄關隘口,猶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繡。起伏奔騰,飛舞盤旋,太空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羅哲文《長城贊》對聯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古今中外,但凡到過萬里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鉅工程。泱泱大國展風範,巍巍中華鋪錦繡!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都說萬里長城萬里長,你可知道長城到底有多長?

長城之長,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中國北方,現今牆壕遺存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蜿蜒於我國境內的多個省市。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長城四季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城要一關一關的過

長城有多少關,您知道嗎?

萬里長城一共有十三關

第一關 山海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第二關 黃崖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黃崖關

黃崖關長城在天津市薊州區以北28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始建於公元556年,黃崖關長城,東達河北省遵化市的馬蘭關,西接北京平谷的將軍關,全長42公里,是中國古長城的一部分,有樓臺66座,敵樓52座,烽火臺14座,是京東軍事險要之地。

黃崖關城是明代薊鎮長城的重要關隘,也是縣境內唯一的一座關城。關城東側山崖的岩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關城因此得名。

黃崖關長城以關城為中心,向泃河兩崖延伸,東至半拉缸山,有懸崖為屏黃;西抵王帽頂山,有峭壁為倚,全段長城建築在海拔736米的山脊之上。這一段長城建築特點是:臺牆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

黃崖關長城以年代久,變化多,佈局巧,設施全。

唐代,安祿山在這裡駐紮其精銳部隊――雄武軍。杜甫《漁陽》詩中寫道:“祿山北築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系書請問燕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詩裡的雄武城,就是黃崖關。《方輿紀要》載:“雄武城在州東北,唐天寶六載(747年)安祿山築。”

明代,戚繼光為薊遼總兵,鎮守薊州16年,期間重修了黃崖關長城,增建了鳳凰樓、八卦街和許多樓臺。

明永樂年建黃崖口關,成化二年(1466)建太平寨,後經隆慶、萬曆年大修,建成正關、水口、東西稍城和磚墩等設施完備的防禦工程體系。

清康熙《薊州志》載:“黃崖關邊牆九十三里,東起攔馬峪,西至松棚頂,樓臺四十五座,墩臺八座,邊儲屯糧地三頃四十九畝七分。”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驚心動魄的戰爭。

第三關 居庸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居庸關

居庸關位於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鬱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第四關 紫荊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紫荊關

紫荊關是長城的關口之一。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

紫荊關始建於戰國時期,漢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後,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曆、崇禎年間,都曾改築、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禦體系。

金元以來皆名紫荊關。明初進行大規模改築和新建,是內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

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都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數兵家必爭之地。

第五關 倒馬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倒馬關

倒馬關位於河北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倒馬關最初戰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後通稱倒馬關。現存倒馬關城始建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後於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繞關城而流,平面呈東西長方形,分為上下兩城。

第六關 平型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平型關

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於山西省靈丘縣同繁峙縣的分界線的平型嶺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

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現在叫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呈正方型,周圍九百餘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門額現收藏於關堡遺址),可謂峻嶺雄關。

第七關 偏頭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偏頭關

偏頭關位於山西省西北邊陲,處於黃河南流入晉的交匯處。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南與河曲、五寨兩縣相連,東於神池、朔州兩縣(市)毗鄰。

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偏關為“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

第八關 雁門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第九關 娘子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娘子關

娘子關,一稱葦澤關。位於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險要關口。關上有對聯雲:“雄關百二誰為最?要塞三千此關名。”它有“三晉門戶”和“天下第九關”的稱號。

娘子關歷史悠久,據今記載,隋開皇時曾在此設置葦澤縣。唐高祖的三女兒、唐太宗的姐姐--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在此設防、駐守,故名娘子關。

娘子關之名,最早見於金人元好問《遊承天懸泉》詩,該詩有“娘子關頭更奇崛”之句。乾隆二十九年(1764)編修的《大清一統志》是首次收入娘子關這一名稱的官修文獻。關於娘子關這個名稱的來源,有不少傳說。明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凡“婦人 服靚妝”經過妒女祠時,“必興雷電”,大發嫉妒,故為妒女,娘子關因此得名。《元和郡縣誌》則說,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焚死綿山,後人為之築妒女祠。另一個傳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在此鎮守,並創建關城,因而把此關稱作娘子關。然而這些說法皆無信史可據。現存娘子關,是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2年)所築。有東、南關門兩座和長約650米的城牆。東城門為磚券門洞,又稱外城門,雄偉堅固,門洞上方鐫刻“直隸娘子關”五個字。上為平臺,是為檢閱士兵、瞭望敵情而築。現已修起城樓,蔚為壯觀,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十分險要。關外古道,蜿蜒起伏,為著名的燕趙古道。

第十關 殺虎口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殺虎口關

殺虎口關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是晉北與內蒙古的交界處,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殺虎口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在兩山夾峙之中,有蒼頭河縱貫南北,形成約有三華里寬的河谷開闊地。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參合徑”之稱,後隨歷史變遷而幾經更名,唐曰“白狼關”,宋曰“牙狼關”,明王朝抵禦北擾而更名為“殺胡口”,清為緩和蒙漢矛盾,將“胡”改“虎”,沿用至今。史載,周徵獫狁,漢伐匈奴,隋唐伐突厥,宋伐契丹,明討蒙古,清康熙玄燁帝親自率兵出征蒙古葛爾丹,均經此地。殺虎口又是歷史上的重要稅卡,作為中原與漠南(內蒙、外蒙、新疆、俄國)互貿的必經之路,清極盛時期,關稅日進“鬥金斗銀”,清未,年解關稅還有13萬兩之多,所謂“大柵子”便是關卡之一,晨啟昏閉,專人守護,收取關稅。殺虎口一度時期經濟文化十分發達,廟宇星羅,古蹟棋佈、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據記載,殺虎口住戶最多達3600戶,40000餘口人,滿清時曾出翰林學士7名,將軍2名,舉人5名,可謂人傑地靈。後因軍閥內戰,京包線修通,關隘幾經失修,加之人為毀壞,多數古蹟無存,關稅東流,人口銳減,漸顯蕭條。

明王朝派兵出長城作戰,也多由殺虎口關出入

第十一關 嘉峪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嘉峪關

嘉峪關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甘肅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東臨河西重鎮酒泉市肅州區,東南距省會蘭州直線距離650千米;西北連石油城酒泉玉門市,西北至新疆哈密650千米;南倚祁連山與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枕黑山與酒泉市金塔縣相連接,中部為酒泉綠洲西緣,是中國五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也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雄關”、“邊陲鎖鑰”之稱。

第十二關 陽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陽關故址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甘肅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第十三關 玉門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是中國境內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

玉門關由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得名;關城方形如盤,北、西兩面有門,北門外不及百米即到疏勒河;

和西南的陽關同為當時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門戶,出玉門關的北道,出陽關為南道。

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祖先留給後人最神奇的建築,堪稱人間的奇蹟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震撼!長城十三關

作為歷史文明的見證者,也只有我們偉大的祖國,才能有如此霸氣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