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在貝殼成為貨幣時,為啥不去海邊多撿點,讓自己成為大地主

早期人類還沒有錢這個概念,最早只是部落之間的以物換物,後來貝殼的出現,成為了替代品,即使到了明朝雲南等地區任然有人用貝殼作為主要錢幣,當然除了我國,其他國家也使用貝殼作為錢幣。

在貝殼成為貨幣時,為啥不去海邊多撿點,讓自己成為大地主

600年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船隊到達印度洋的島國馬爾代夫,當時叫溜山國。據隨行的鞏珍在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當地的商業貿易以銀幣交易,但是有意思的是,這裡卻供應外國通行的貨幣—貝殼。原來馬爾代夫的許多珊瑚島礁盛產一種貝殼,當地人採集貝殼,堆積如山,待貝殼裡面的肉腐爛後,將貝殼洗淨,然後販賣給暹羅(今泰國)、榜葛刺國(今孟加拉)等國作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據考證,明代在雲南部分地區也通行以貝殼作為流通的貨幣,是否由暹羅輾轉而來,尚不得而知。

商朝時期將貝殼作為錢幣使用

商朝時期已經有新的錢幣出現了,還是使用貝殼作為錢幣。

主要有兩個原因:貝殼的稀有靚麗以及冶煉技術任然匱乏。

都知道商朝著名的就是青銅大鼎,現在聯合國大門前還有我國贈送的和平鼎。那時商朝的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盛鼎的時刻,當時的貨幣已經有青銅鑄造的錢幣。被稱為銅貝,當然還有貝殼(海貝),玉貝,石貝,古貝。

在貝殼成為貨幣時,為啥不去海邊多撿點,讓自己成為大地主

當時能用起青銅器的都是王公貴族,至於兵器,青銅打造的,也是不菲之物。那麼大量的用來作為錢幣,對於當時的商朝是無法做到的。

此時商朝已有國力、人力、凝聚力,已有階級等級出現,為啥沒有平民去大海邊去剪貝殼?

在貝殼成為貨幣時,為啥不去海邊多撿點,讓自己成為大地主

商朝時期的氣候不允許那時的人類隨意探海

在商代,氣候遠比現在溼潤,氣溫也比現在高,竺可楨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寫道,“作者根據歷史和考古發掘材料,證明我國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 左右。”別小看這偏高的氣溫,卻使物產極大豐富,造就了商代酒池肉林的歷史。商代的殷墟發掘於河南安陽。河南現在簡稱“豫”,為什麼叫“豫”呢?拆開看,一邊一個“矛”一邊一個“象”,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用矛去扎大象。這個字也側面說明了在商代河南一帶是有大象存在的,而在史料中記載古人用犀牛皮做鎧甲。而犀牛和大象都生活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這也證明了河南在早期氣溫偏高的事實。

在貝殼成為貨幣時,為啥不去海邊多撿點,讓自己成為大地主

除了溼熱的氣候意外,那時的野獸,叢林,交通也是很大的阻礙。

考古學家考證,商代使用的貝幣主要產自我國的東南沿海,例如,商代使用較多的阿文綬貝,主要生存在我國的東南沿海的暖海區。而在商代,不論是去較近的東海還是路途遙遠的南海,交通都非常的困難,除了路途遙遠,還有就是氣溫高所導致的荊棘叢生,交通不便。因為貝殼獲取難度較大,所以物以稀為貴,貝在商代就承擔了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正是貝幣的使用,對我們的漢字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凡是和錢、和價值有關的字,都有一個“貝”字旁,例如:“貨”、“寶貝”、“財”、“賬”等,這都源自於商代貝幣的使用。

在貝殼成為貨幣時,為啥不去海邊多撿點,讓自己成為大地主

貝殼來自哪裡

作為錢幣的貝殼是來自大海。即使現在科技文明發展的現在,大海任然是人類很難跨越的障礙,對大海的探索任然只是冰山一角。中國在古代航海最出色的時代就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

何況早期中國歷史上人類面對大海,除了弱小,就是脆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