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鹽城的民風民俗

鹽城的民風民俗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後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許多年,直至現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門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後,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後,由船老大主持祭網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上剪2--3個眼,然後再拖網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說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三月踏青   農曆三月,平原水鄉已是草長鶯飛,水和土柔。麗日春風之下,桃花綠水之間,度過了嚴冬的人們紛紛來到郊外田野,嬉戲閒遊,踏青漫步。 三月三,晉化稱上已節。《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釁浴 ,就是用香草燻湯沐浴。春秋時,鄭國於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來水邊, 執蘭招魂,戲謔戀慕。到漢朝,官吏定於上已之日,“皆禊於東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節由此而形成。晉代以後,這一節日改為固定日期,“多用三月三日,不復用已日”。過去,三月三這天,鹽 平原的百姓們,無論男女老 幼均可攜手至河邊舉柳枝灑水嬉戲。有的帶著風箏去郊外放飛,或在鄉間野外拔茅 針,採野花,挖薺菜。盡情娛樂一天之後,夕陽西下時才帶著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門。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習俗雖已部分消失,但人們在三月三前後去郊外春遊的卻日 益增多。春日郊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了。 美麗的三月三,源遠流長,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華   時近春節,鹽城的街頭巷尾不時傳出炸米的爆谷聲。成群的孩子提籃掛兜爭著炸炒米,主婦和老人也不甘落後,湊合其中。他們興奮的臉龐和歡聲笑語,使人已 置身於春意的氛圍之中。 春節爆米花、卜年華的習俗不知源於何時。相傳這是一個泊來品,由“洪武趕 散”時從江南傳入境內的。明人筆記中曾有詩曰:“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 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粉紅佳人覘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驗靈,過後誰也不再去追問 。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爆米花卜年成了過年期間的一樁趣事。人們見到這好似報 春的點點小花,無窮的樂趣便在其中了。

端午節吃紅蘿蔔   東臺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蔔的習俗。相傳,此俗源於清同治元年的端午節農民起義。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收編了原太平軍林鳳翔部下的一支叛軍,其中有一 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處橫行無忌,軍紀極壞。同治二年,李鴻章派他帶領200多人,分乘10餘條船到東臺大豐一帶收購軍糧, 船隻停泊在“三 昧寺”碼頭。這些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東臺地方官也畏 之如虎,小心恭維,不敢有一點怠慢。東臺知縣高風清,泰州鹽運分司(駐東臺)蕭風孫,都不敢受理控告詹軍的案件,老百姓諷刺他們叫“高(風清)枕無憂,蕭 (風孫)遙自在”。詹軍因此更加肆無忌憚。 一天,詹以安在東臺十字街遊蕩,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長得美麗俊俏,頓時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與詹賊理,慘遭毒 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趁清兵不備,縱身投河自盡。沈女的母親見狀,痛 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這家4口人,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來到縣衙擊 鼓鳴冤,知縣官官相護,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 這起冤案,激起了東臺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 “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著紅蘿蔔頭為起義標誌,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 嚇得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 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朋初五,東臺民間都要吃紅蘿蔔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鹽城的民風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