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有啥說法嗎?

悠悠鄉村路


農村俗語諺語都是我們老一輩人人生活經驗的結晶,能流傳下來的都是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瑰寶。這其中就有我們今天的主角“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它究竟是啥意思?有何講究?今天就由老賈為大家一起分享。


菜不擺三;

中國人自古就是熱情好客的民族,當擺宴席的時候都是大請四方,隆重而盛大,這個時候就是主人的桌上的菜越多越能顯示出對客人的尊重,如果只擺三個菜的的話會讓人感覺到小氣寒酸。還有一點就是這個三和散諧音,中國人最講究寓意,這三和散同音不就預示著分離,離開嗎因此大家都會盡量避開。


筷不成五;

我相信很多朋友小的時候因為吃飯用筷子沒少挨大人的訓吧,什麼把筷子插在米飯上,把筷子橫在碗上。這筷不成五可不是說在飯桌上不準拿五雙筷子的意思也不是無根筷子的意思,它是指不管你在桌上多少雙筷子,一定要長短一樣不要出現長短不一。而且要擺放整齊你胡亂往那一放會讓人感覺到沒有禮貌。還有就是這個筷子長短不一跟“三長倆短”寓意相合會讓人感覺到不吉利。


席不成六;

這個從字面意思我們就能看出來,意思是飯桌上不能坐六個人,因為我們以前的飯桌都是圓的你坐六個人從上面看會有點像烏龜的樣子,會讓客人感覺到非常的不禮貌,在老人眼中這是罵人的非常不好。不過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對這個席不成六沒有那個講究了。


在我們的俗語諺語中關於飯局上的俗語諺語絕對數不勝數,雖然有一些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上去有點迷信和愚昧,但是等我們深層次的去理解它們的意思發現其主觀意識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老賈聊三農


想要了解更多農村風俗文化,請關注農技廣播站!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農村講究的一種宴席文化。不過說實話,隨著社會的發展,即便是在農村,也很少有年輕人知道這種文化了,只有一些老一輩的人還記得它們。我曾經和村裡老人聊天時曾說到過這個,所以下面咱們就來一起來看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菜不擺三:這句話是說在請人吃飯的時候不要請三道菜。因為一個原因是祭祖上墳的時候大多擺三道菜,所以用來請客的話“三道菜”就顯得有點不太吉利。另一個原因是“三”諧音通“散”,寓意也不是很好。所以基本上人們不會在桌上只擺三道菜,一般都是儘量擺雙數。

筷不成五:這種說法是筷子用法十二種禁忌中的一個。所謂“五”指的不是數量,而是指的筷子擺放的時候不整齊。如果筷子擺的不整齊的話,老輩人稱之為“三長兩短”,寓意不吉利,代表著“死亡”,因為棺材在沒有蓋蓋的時候正是三長兩短五塊木板組成的,所以說這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席不成六:這句話還有種說法叫做“六人不坐烏龜席”,所謂“烏龜席”就是指的桌子前後左後人數分別為“一、一、二、二”,這麼坐的話很像烏龜的頭、尾合四肢。烏龜向來不是什麼好聽的詞彙,所以這樣坐自然也不是很好。


農技廣播站


農村的俗語都有其蘊意,但是每個地方相同的說法,其表達的意思卻不大一樣。“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在以前,不管是自家人還是來客人,都要遵循這些俗語。

菜不擺三

看了幾位老師的回答,“菜不擺三”這句話跟筆者本地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三個菜是祭祀的時候常見的,比如三杯酒、三樣水果,還有三牲雞、豬、魚。一般都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出現的情況。所以在以前人們的心目中就認為三樣菜是祭祀用的,招待客人的話就會顯得不敬。

筷不成五

在筆者剛剛來到福建的時候,那時候家裡只有五個人吃飯,我在發碗筷的時候,就如下圖擺的。老人家就不樂意了,說這是烏龜席,吃飯不能這樣擺碗筷的,教導我以後不管是自家人吃飯,還是來了客人都不可以這樣擺,也是對人不敬的意思。



席不成六

像下圖這樣的桌席我們這邊叫“抬轎席”,以前還有一句俗語叫“請神容易,送神難”,本地老一輩的人說擺“抬轎席”就是有逐客的意思,所以家裡有客人來千萬不可擺這種桌席。


雖然現在看起來這些俗語好像無厘頭,但確實形象,如果家裡老人家比較介意的話,我們做後輩的遵循就是了。


農村蔣小蘭


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就注重仁義禮智信的格言,在我們日常交往中,與人共餐時無時無刻不在踐行禮儀的精神。在我看來,這句俗語說的就是餐桌上的禮儀文化,講究的是對客人的尊重。不過這句話最開始流傳下來跟許多民間風俗有關,下面我從民間說法和禮儀文化兩方面,跟大家說說我的看法。

菜不擺三

在我的老家皖北地區,家裡來客人了非常注重菜品酒肉的安排,一般菜都是成雙成對的,四個,六個,八個,這樣安排,從沒有上過三個菜的。一是因為好事成雙,代表一種美好的寓意。二是因為三諧音寓意不好,家裡來客人當然要喜慶祥和的氣氛,也需要好的寓意來襯托。

不過按照老人的說法,我們在祭祖上貢的時候是擺三個菜,所以我們活人吃飯不擺三個菜。不過現在自家都很隨意,沒有那麼多講究,自家想擺幾個菜就擺幾個菜,搞那麼神兮兮幹啥呢?



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其實也是農村老人說的,筷子不要有長短,寓意不好,不喜慶,不過也沒啥道理。

席不成六

我們中國自古就有八仙桌,方方正正的桌子坐八個人正好,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吉利喜慶的象徵。一般席宴還真沒有坐六個人的,坐六個人按照老人的說法就是王八桌,這是在罵人呢。所以為了圖個吉利,一般家裡來客人或者辦酒席不會安排坐六個人。不過放到現在也合適了,如果正好有六個朋友去聚餐,難道還不吃了嗎?


總結:其實有很多古語都是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文化,有些直到現在依然合適合情合理,還會被人們掛在嘴邊,而有一些其實已經不適應現在社會了,特別是有一些守舊思想應該與時俱進才好。


牧野小志


在農村,常聽到人們說一些待客之道,可能話語上讓人聽著不太舒服,但話糙理不糙,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像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的就是家裡有人來做客,就餐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擺三個菜,筷子也不要擺成五種形狀,而且不要六人一起就坐吃東西;下面具體來說說看:

一、為什麼菜不擺三?

話說家裡有客人來,好酒好菜都拿來招待,吃的越豐盛當然越好了;不過若是人少的話,菜少些,也不要擺三個菜;至於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人們對一些字的諧音比較忌諱,像三諧音“散”,有離開的意思,人家難得來你家做客,吃東西擺三樣菜就有讓人吃完趕緊走人、不歡迎久留多聊聊的意思,也就是“驅客令”,這是不好的。

其實,像人們對一些字的諧音比較忌諱,很正常,不單是三(散)這樣,像買東西送人也一樣,比如送梨被認為梨諧音離,有分開的意思,也不好。

二、筷不成五,是哪五種?

家裡有客人來了,飯桌上除了擺好菜,還要擺些碗筷的,一個碗對應一副筷子;而筷子的擺放也是有些講究的,不能亂放,不然會失禮,讓人尷尬的。筷不成五指的是筷子不能給人用髒的、筷子不插在盛有米飯的碗裡、筷子不能尖端朝外、筷子不能一長一短放、筷子不能交叉放,而是乾淨整齊的放。

筷子不能給人用髒的:給客人用的筷子是要乾淨沒有積水的,所以要是之前有人用過要洗乾淨放著滴水了再拿去用;而若是席間客人不小心弄掉筷子,髒了,要給客人換副乾淨的筷子。

筷子不插在盛有米飯的碗裡:小時候鄉居小菜這樣擺放筷子被媽媽罵過,說像祭拜,不吉利,命令我拿下來;所以有客人來也是不能這樣放筷子的。

筷子不能尖端朝外:我們農村那邊吃東西擺的筷子,稍尖用來夾菜吃的那端是朝飯桌中心的,不能尖端朝外,一是怕不小心扎到人,二是尖端朝飯桌中心有吃飯、開飯的意思,要是朝外就有吃完、散席的意思,所以招待客人也是不能這樣放筷子的。

筷子不能一長一短放:小時候調皮,準備吃東西的時候,拿著筷子就喜歡這樣放,一個朝飯桌中心伸,一個朝飯桌邊挪,一長一短不整齊,又被媽媽說了,你這樣搞,到時候要是有客人來怎麼辦,丟臉了,要放就放整齊了;其實,不給這麼放,是因為筷子是拿來吃東西的,那麼擺放有不尊重人的意思,誰知道那筷子是不是被其他人用過隨便那麼放的呢。

筷子不能交叉放:筷子是成一副的,有兩根,大小長短一樣,筷子不能交叉放,其實也是跟不能一長一短放,一樣的道理,講究的就是一種尊重;而交叉放不管是斜的還是成“十”字型那樣的都不行,叉著放的形狀像平時我們否定別人的時候打的“X”符號,給人的感覺不好。

三、席不成六,又是為什麼?

“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因為以前人們吃東西用的是長桌子,長邊各兩人坐,短邊各一人坐,好像安排得挺好的,其實呢,從某些角度看,就有點烏龜席的既視感,給人不友好的感覺,好像是背地裡罵人的意思,叫人怎麼安心的一起吃飯聊天呢,尷尬還來不及呢。

當然了,這些是過去的講究了,現在的人們生活用品、生活習慣也跟以前不太一樣了,一些舊時的俗語說法雖然話糙理不糙,但就看人們講究不講究了,若是遇到講究的人,而自己卻不懂這些,招待不周,那就不好了。


鄉居小菜


從古至今,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衍生很多俗語和日常的行為規則。

說到“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餐桌上的規則和禮儀。

菜不成三,有三重重意思,

一是在邀請的時候,表示菜太少,客人都不能吃好,做為主人家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二是古代祭祀有三牲,而“菜不成三”可能與祭祀的“三牲”相避諱。

三是人們都喜雙不喜單,對於單數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九五至尊是個變數)

筷不成五,有2重意思

吃飯時,筷子都是成雙使用的,出現一隻單的也沒法使用

可能也是寓意筷子要一樣長,而不能出現長短不一,長短不一就會給人一種“三長兩短”的感覺,很不吉利。



席不成六,這個寓意不是很明朗,畢竟6的出現一般都寓示吉利與幸運。

酒桌都有方桌和圓桌之分,當圓桌坐了六個人的時候,依次坐下來,從高空俯瞰,整桌的造型跟王八差不多,這給人的感覺不好,在我國的禮儀文化中也算是一種忌諱了。


雖然說現在是自由的年代,很多東西也沒有那麼多的忌諱和顧及。可是代代相傳的俗語還是要去了解,很多社交相關的禮儀俗語我們還是要去掌握,對自己在一些宴請的酒席上表現的更得體自如有很大的幫助。


風雨生月


各地生活方式不同,有很多的風俗也不同。比如說我們膠東地區春節的時候,出嫁的閨女不能回孃家過年,但同是山東的其他地區卻沒有這樣的風俗習慣,結了婚的閨女可以隨時回孃家過年,沒有任何講究。像俗語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各地也是說法不一。

菜不擺三,就是說客人來了以後不能上三道菜,這個風俗在我們膠東地區是比較講究的。因為在我們這裡只有供奉先人的東西才是三個,像七月十五的包子,吃飯之前,要先在供桌上放三個,用來祭拜祖先。冬至節的餃子,也要在餃子剛出鍋的時候,先打三個放碗裡,放在供桌上祭拜祖宗。供奉的水果和一些別的祭品,都是三樣,所以我們這裡的農村人非常忌諱三個菜。


如果不懂的這個規矩,家裡來了客人上了三個菜,那是對客人極大的不尊重。因此不管誰家有客人,如果家裡實在湊不夠四個菜,哪怕兩個菜,也不要三個菜,以免引起客人誤會。而在一些其他別的地區,並沒有這麼多講究,其他地區三個菜無所謂,只要不是一直襬開就可以,講究的是擺菜的方式。


筷不成五。我的理解是,家裡來了客人,不可以各式各樣的筷子都拿到桌上,甚至顏色式樣都亂七八糟,長的短的一股腦都拿到客人面前,這樣除了對客人的不尊重以外,也實在讓主人沒有面子。除了應該用統一干淨的筷子招待客人以外,對筷子的擺放方式也有要求,就是擺放筷子的時候,不能筷子頭對著客人,切切不能把筷子上下插在碗的中央。

席不成六。這個倒沒什麼太多的忌諱,有的人說六個人吃飯,坐的是烏龜席,我覺得這沒什麼道理。如果六個人圍城一圈,不就不是烏龜席了嘛。就算是做成了烏龜席的式樣,不也是千年王八萬年龜嘛,烏龜寓意健康長壽有什麼不好?現在各家人口少了,過去孩子多的人家,家裡六個人的多的是,難道六個人就不吃飯了嗎,為了不坐成烏龜席,要分期分批的吃飯不成?再說了,不知道其他地區有沒有六六大順的說辭,我們這裡可是人人都會說六六大順這個詞,而且是朗朗上口。


靈子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的忌諱以俗語表達出來,表示對神靈或客人的掌敬。比如:菜不擺三,筷不拿五席不座六。這就是人們常常講的:神三鬼四,三長兩短,六人不做烏龜席。

傳統風俗習慣。就是現在,有些人也是很忌諱這些事的。在人們的傳統習慣中,只有供奉神仙,供品才是三樣,吃飯上三個菜,是對神仙不敬,人是四個,因此有“神三鬼四”之說。筷子不能拿五根。因為以前農村很多老年人早早的就準備好了壽材即棺材,棺材由底下兩邊三塊長的,兩頭一邊一塊短的組成,一共五塊,稱之為“三長兩短”。不能蓋上蓋子,只有裝上人以後才“蓋棺定論”。

以前的桌子是方桌,也叫八仙桌,一邊靠牆,如果六個人吃飯,三邊一邊兩個人,七個或八個人時,才把桌子架到屋中間,如果六個人這麼坐,就成子一頭一個,兩邊各兩個,桌子像王八蓋子, 成了“烏龜席”,烏龜是罵人的。


南極冰火


對於一些農村俗語主要是經過貼身經驗總結出來的一些,圖個吉利而彙集而成的語言,朗朗上口,容易讓人記得,可以時刻的提醒人們要注意這些問題。因為好多人都為了圖個吉利才參加一些生活聚會的場合,比如說就餐也有很多講究,題主所說的這個農村俗語就是在用餐方面一定要注意這種現象的發生,防止參加的客人心裡痛快。對於“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下面簡單的分析一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菜不擺三”的意思就是說在吃飯的時候儘量不要擺三個菜,因為吃飯吃一個團團圓圓紅火的場面,所以有一個好的心情,身吃的飯才香甜可口。在我國有好多問題都是很避諱的事情,詞語的諧音這方面也比較多。“菜不擺三”中的三字,其實就是用了諧音的意思,三的諧音就是散,這樣就弄得一個吃飯是一個團圓團聚的事情,結果成了一個分散的事情,或者說吃起來叫散夥飯,也就沒有其他的好的寓意了。所以在白菜的時候儘量要避開三個菜,其實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也是很注重這些事情。



“筷不成五”的意思不是說桌子上不擺5雙筷子,這個和“五”這個數字是沒有關係的,而是說筷子不等長,一般都需要找筷子基本長度一樣的。不能夠出現三長兩短的現象,或者說是5雙筷子都不一樣長,對於農村來說是非常忌諱的,因為筷子等長才能夠好使,如果筷子不正常的話,夾菜是非常難使的。特別是對於農村家庭裡筷子的來源不一樣,所以筷子的長短有時也會出現不正常的現象,有些人特別的注意這一點,所以禮節上一定要注意,招待客人的時候筷子一定要使用同樣的筷子最好。



“席不成六”的意思是非常簡單的就是在作息的時候,參加坐席的人員一桌不能做成6人,一般作息都是很有講究的,人員也特別的多,一般每桌坐席的人都在8人以上,平均在10人左右。所以做成6人就等於浪費了這桌的酒席,因為每桌的酒席都是差不多的。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坐席的人如果是6個人的話,從上面可以看到就像一個烏龜的形狀,所以為了圖個吉利,安排坐席的人一般不會安排6人坐席的。



總之,對於“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就是一些關於吃飯時候的一些禮節的講究,尤其是我國非常注重禮節,聽你講究一些生活的細節所以在吃飯或者是招待客人的話,或者是參加酒席的話,一定要注意這一點的生活小細節,這樣能夠對生活增加很多的快樂的成分,能夠吃把飯吃得更香甜,而且還讓人心情緒更愉悅。


三農一姐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更以禮儀之邦著稱。人與人之間不但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就連平時的坐和吃都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的就是咱中國人的古老餐桌文化。



菜不擺三,擺三是“喪”更是“散”

請客上菜最忌擺放三個碟,三是喪的諧音,也是散的諧音,一見面就散,見了你的面就喪,這是多麼不禮貌的潛臺詞。更何況請客吃飯三個菜怎麼能拿得出手?如果請一個客,加上主人的話,也是兩個人了,怎麼著也得有四個菜吧,四個菜在我們這裡是兩個人吃飯的最佳數字。人均兩個菜也是平時上菜的一般潛規則。

筷不成五,成五“挑釁”吃“官司”

桌上擺放筷子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筷不成五”說的是擺放筷子不能擺成五種形狀,一是淚筷,二是粘筷,三是橫筷,四是叉筷,五是倒筷。



淚筷是指上面兒淋了茶水的筷子,粘筷是指已經夾過菜或者炒過菜的髒筷子。主人把兩種筷子擺上桌子來,不論擺在誰的位置上,那都是不尊重客人的表現。所以即使筷子不夠用了,也要洗一洗,擦乾淨再上桌。



橫筷是指平行於坐著的人橫擺在桌子上,這叫”橫著走”,是向客人挑釁的意思。而叉筷等於打叉子,古代吃官司的時候,才會用到這個符號。而倒筷就是筷子細的那一段指向客人,這更是嚴重挑釁的寓意。

現代人可能會不經意間犯一些這樣的錯誤,但懂的人也不多了。

席不成六,成六“全桌”稱“王八”

以前人吃飯不像現在用圓桌,採用長方形的要居多。吃飯的時候最忌諱六個人,兩邊各做兩個,有兩邊各坐一個,就組成了烏龜席,相當於把主客兩方面都罵了。

所有的這些說法,不管有沒有道理,其實民間一直在流傳的,現代人雖然不講究那麼多了,即使做錯了,擺錯了也沒有人糾結的。打這些東西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了解一下,還是很有趣的。說不定這些東西申報一下世界非遺,也會獲得成功呢!讓我們一起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