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唐代霞帔

唐代婦女在裙衫之外還會穿著帔,帔也叫帔帛或帔子,它好像是一條很長的大圍巾,但質地輕薄柔曼,從頸肩上搭下,成為唐代女裝重要的組成部分。及至宋代,婦女日常已不穿帔。但正像若干前一時代的常服在後一時代變作禮服一樣,帔帛在宋代婦女的禮服中卻以霞帔的名稱出現,成為一宗隆重的裝飾品。這時它平展地垂於胸腹之前,與唐代帔帛之隨意裹曳的著法大不相同。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霞帔

霞帔一詞初見於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慶集·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有"虹裳霞帔步搖冠"之句,但這只是說舞女的帔子色豔若霞,和作為專門名稱的宋代霞帔不同。服裝史中有些名字世代因襲,容易混淆。

宋代帔墜

為了使霞帔平展地下垂,遂於其底部系以帔墜。宋墓中出土者為數不少。就已知的實例而言,以南京幕府山北宋墓所出金帔墜為最早。這件帔墜高8.5釐米、寬5.7釐米,外輪廓呈心形,透雕鳳凰牡丹紋。晚出的帔墜在外形和尺寸上與之大體相仿。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比如,上海寶山月浦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譚氏墓出土的銀,金鴛鴦紋帔墜;福建福州浮倉山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黃昇墓出土的銀卷草紋帔墜;浙江湖州龍溪三天門南宋墓出土的金卷草紋帔墜;江蘇武進蔣塘5號南宋墓(此墓的年代不早於1237年,不晚於1260年)出土的三件鑾金銀帔墜;江西德安桃源山南宋鹹淳十年周氏墓出土的兩件靈金銀帔墜,一件透雕繡球朵帶紋,上方有"轉官"二字,另一件透雕竹時紋,上方有一"壽"字;

它們的輪廓均呈心形,高約6-8釐米。此外,1993年在上海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中,展出了安徽宣城西郊密場宋墓出土的一件雙龍紋金帔墜,高7.8釐米;其龍紋的造型甚為別緻,每條龍各有三翼,尾部上揚,變成圖案化的卷草紋,為前所未見。審其形制,亦應為南宋時物。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金帔墜

南宋的金帔墜不多,除此例之外,只在福州黃昇墓還出過一件圓形的鳳紋金墜。雖然北宋時已有帔墜的實例,但至南宋時此物才比較常見。《宋史·與服志》也是在寫"中興"以後的南宋"后妃之服"時才提到墜子。不過,南宋后妃用的不是金帔墜而是玉帔墜。《宋史·輿服志》說:"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

過去在玉器中從未鑑定出此類玉帔墜,今以上述金銀墜子為據,通過比較,可以初步判定故宮舊藏的一件雙鳳紋玉飾應即南宋后妃所用玉墜子。此器著錄於《中國美術全集·玉器卷》,書中定為唐物,似有可商。

應當注意的是,在南宋時,霞帔墜子還沒有形成嚴格的制度,其紋飾式樣紛繁,民間也廣泛使用。

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說,這時杭州嫁娶時所送聘禮, "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銀、金帔墜者是也。若鋪席宅舍或無金器,以銀鍍代之。否則貧富不同,亦從其便"。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雙龍戲珠圓霞帔金墜(元代)

元代帔墜

元代的帔墜在蘇州虎丘呂師孟墓、安徽六安花石嘴元墓及長沙延祐五年(1318年)墓中均曾出土。前兩例飾一對鴛鴦,後一例飾雙龍戲珠圖案,都是成對的禽獸圖案,式樣大體沿襲宋代之舊,而與明式帔墜的紋飾有別。

明代帔墜

明代的帔墜又稱"墜頭",在南京板倉村明初墓、北京南苑葦子坑夏儒墓、江西南城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祐檳墓、上海浦東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陸氏墓、甘肅蘭州上西園正德五年(1510年)彭澤墓及安微歙縣黃山儀表廠明墓中均曾出土。一般高9釐米左右。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這時的帔墜有的附有掛鉤,佩戴時更為方便。根據黃山儀表廠明墓出土帔墜上的刻文,當時將這種掛鉤稱作"釣圈"。《明史·與服志》說,明代一品至五品命婦的霞帔上綴金帔墜,六品、七品綴鍍金帔墜,八品、九品綴銀帔墜。

洪武二十四年規定:公侯及一品二品命婦的霞帔繡翟紋,三品四品繡孔雀紋,五品繡鴛鴦紋,六品七品繡練鵲紋。"墜子中飯花禽一,四面雲霞文,禽如霞帔,隨品級用"。

則明代帔墜的紋飾中只有一隻禽鳥;凡雕出對禽紋或非禽鳥紋的帔墜,倘非皇室所用,則時代均應早於明。而且還可以根據明代帔墜所飾禽鳥的品種,推測其主人的身份。如南京板倉村明墓出土的翟紋帔墜,佩戴者應為公侯夫人或一、二品命婦;而黃山儀表廠明墓出土的練鵲紋帔墜,則是作為六、七品官員母、妻之安人、孺人等所佩戴的了。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佩戴方式

在若干考古報告中,常將帔墜稱為香囊、銀燻或佩飾,有時發表的圖片或將心形帔墜的尖端向下倒置,可見對帔墜還存在著不少誤解。此物為系在霞帔上的帔墜是有確切證據的,福州黃昇墓的金帔墜出土時尚縫在褐色繡花霞帔底端,江西德安周氏墓的銀帔墜出土時也縫在素羅霞帔底端。

再如《歷代帝后像》中的宋宣祖後像、《岐陽王世家文物圖集》中的明代朱佛女畫像,也都在所佩霞帔底端繫有墜子。但它們多是正面像,看來彷彿霞帔從頸後繞過雙肩便下垂於身前。而根據明《中東宮冠服》所繪施鳳紋霞帔之大衫的正、背面圖,可知霞帔乃是兩截,分別從大衫背後下襬底部開始向上延伸,與唐代帔子的形制已大不相同。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朱佛女像

已發現之等級最高的霞帔墜子出土於定陵,在其第2號和第14號器物箱內,各出分成兩截的霞帔一副、金帔墜一件。墜體的輪廓亦呈心形,高9.4釐米。其與各地出土的明代帔墜相近,惟兩面膨起較高,且不飾禽鳥,而是二龍戲珠紋。此墜之頂部還有四片托葉,攏合成蒂形,其上裝金鉤。

與朱祐檳墓及黃山儀表廠明墓之帔墜上的金鉤不同的是,此鉤的鉤首特別長,有如一根托子,當中還裝凸樽;此託穿過霞帔底部的扣環後,可以將樣卡在墜子背面的凹槽中,如此則不易脫下。該帔墜不僅設計周密,而且鑲嵌寶石和珍珠,堪稱精美的宮廷文物。但發掘報告稱之為"鑲珠寶桃形香薰",還將掛鉤視為"手柄",說它:"既可以拿在手中,又可以插在腰帶上隨身攜帶。"與實際情況就大相徑庭了。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以上列舉的明代帔墜,大多數是合乎制度的。定陵所出者不必說:彭澤墓出土的墜子上刻有"銀造局,正德五年八月,內造"字樣,亦足為證。不過官僚富戶也可以自造帔墜。這在南宋已有先例,《夢粱錄》言之鑿鑿;德安周氏墓所出帶"轉官"字樣的帔墜,肯定不是官方規定的式樣。

浙江新昌南宋墓出土的一件玉帔墜,鏤出鴛鴦穿花和一個"心"字,不禁令人憶起《小山詞》"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之句,"心字"寧有深意耶?紗羅上飾心字紋而已。但穿起兩襲飾心字紋之羅衣,用心亦良苦。

從唐代霞帔到宋元明清的帔墜,古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飾品長什麼樣?

雖然定陵出土的絛環和耳墜都有飾以"心"字的,可是這種情思韁綣的紋樣,應不會被納入正規輿服序列之中。再如上海打浦橋明代御醫顧定芳夫婦墓女棺中所出帔墜,有心形的,還有正六邊形與長六邊形組合而成的,均在鑾金鏤花嵌寶石的銀邊框中鑲透雕玉飾。松江富庶,手工業發達,其製作之精巧自不待言,然而卻難以將它視為明代破墜之常制。

清代帔墜

清代因服制的變化,出土物中已不見帔墜。這時雖尚存霞帔之名,但所謂霞帔已變成一件帶方補子、下沿縫滿穗子的繡花坎肩;它的底部自然無須再系掛帔墜了。

參考文獻:

《長慶集·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夢粱錄》

《中東宮冠服》

《明史·與服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