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一個武漢人的一封“公開信”

閱讀提示:這場遊說父親的過程裡,“回不回”就像哈姆雷特追問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樣,像一場拉鋸戰,在我們內心掙扎,也在父母心中掙扎。

再過一天就是除夕了,望著窗外飄來飄去的紅燈籠和把“臉都笑爛了”的成都人,我隱隱有一種說不出的寥寂。作為一個遠在他鄉的武漢人,這幾天都處於失眠狀態。

電視裡、網絡上、朋友圈,武漢成了一個真正的“網紅城市”,因為這背後是不斷刷新的疫情數字。

早早買好了機票,又為父親和侄子買了他們喜愛的過年禮物,就數著放假的日子一到來,便乘著風踏著雲,回到親人身邊。

可難以預料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偏偏趕在這個時刻湊熱鬧。“回,還是不回”,“走,還是不走”,我猶豫了。

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年,從小到大的意識裡亙古未變,可隨著年越來越近,我第一次面臨艱難抉擇。

試著和父親商量,好不容易說出口“不回家”三字,不出意外地遭到了他強烈反對。他固有的傳統觀念裡,過年就意味著團聚,無論再遠再難都應該回家。我特意提到了疫情,他固執地說,“下了飛機直接回家就不會有事”。

的確,上一代人對公共信息、科學知識的理解與判斷,和今天我輩有一定的出入,就如這幾天網友呼籲三大運營商給老年人發短信一樣,他們也許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不願意戴口罩,甚至還按部就班地計劃著走親訪友。

通過新聞媒體不間斷滾動式的報道,以及各地傳染病例不斷更新的數據,我也在不斷和父親溝通,不斷告訴他“原地不動”才是最明智的選擇。苦口婆心、絞盡腦汁,持續一天多的溝通,他終於妥協了。我能知道他的妥協有多麼艱難與不捨。

實際上,我的內心又何嘗不是一直在煎熬?

於所有華人而言,春節就是一個團聚的集結號。無論遠隔重洋,還是異地他鄉,都將跋山涉水,跨越山海,直奔最溫暖的家。每個人都有一個念念不忘的家,家鄉的父老鄉親在等著我們,親朋好友在盼著我們。情感的牽絆,讓回家這個詞變成了一幅幅看得見的溫情畫面,那是家門口的福字,是舞動的巨龍,是鄉里鄉親的笑臉,是左鄰右舍的問候,是一桌熱騰騰的年夜飯。

我們期盼這一天,盼了一整年。因此,在雙方選擇放棄的那一刻,才顯得有多麼“不容易”。

這場遊說父親的過程裡,“回不回”就像哈姆雷特追問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樣,像一場拉鋸戰,在我們內心掙扎,也在父母心中掙扎。

八旬高齡還奔戰在疫情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呼籲所有人,武漢能不去就不去,能不出就不出。武漢市長也呼籲,原則上,建議外面的人不要到武漢,武漢的市民沒有特殊情況也不要出武漢。

我相信,這一刻,也在每一個武漢人心中掙扎。作為“局外人”,很難理解這種掙扎和抉擇的痛處。

我相信,這兩天和我遇到一樣難題的人還有很多。我們都在不斷地說服彼此,以超越情感的方式,用科學知識和理性做著各種選擇。

我相信,我只是千萬個“武漢人”中的一例。在武漢的外地人,和在外地的武漢人,都會不約而同地進行著相同的艱難選擇。

我在朋友圈很高興地看到,武漢人紛紛表示過年“家裡蹲”,像我一樣計劃回家的武漢人也紛紛退了票。

因為我們都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場容不得半點僥倖的“戰爭”,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此時此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武漢,面對那些奮戰在疫情一線的白衣戰士,面對那些堅守在防疫前線的各類同胞,很多人在心存敬畏之餘,表示只恨自己有力無處使,不能發光發熱。

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的確有限,但在這“團圓”與“防疫”的兩難選擇之下,我們需要做的是,聽從召喚,守好秩序,幫忙不添亂便是最大的貢獻。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家”,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個“大家”,天大地大,總有溫情溫暖你我,就如成都朋友聽說我不回家過年後,都紛紛邀約說:“一起過年吧!”

中華大地都是家,他鄉即故鄉。在此,我也特別呼籲,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再大的困難都會克服,何況眼前的疫情。

作者 黃秋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