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永州榜樣|曾勁鬆:十年“醫好”一座鄉鎮衛生院

曾勁松,一位行醫43年的副主任醫師,曾任祁陽縣中醫院骨傷科主任、學科帶頭人、院長助理。正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服從組織安排,毅然放棄縣級醫院的優厚待遇,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到當時瀕臨倒閉的祁陽縣文明鋪鎮中心衛生院擔任院長。十年來,他堅守自已的承諾:要建好一座醫院,造福一方百姓,終於將這家瀕臨倒閉的鄉鎮衛生院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他自己也先後獲評全國鄉鎮衛生院優秀院長、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勞動模範和中國醫師行業最高獎“中國醫師獎”等榮譽。

永州榜样|曾劲松:十年“医好”一座乡镇卫生院

發揮“中醫藥”帶動作用,引領醫療服務拓展提質

2009年,文明鋪鎮中心衛生院負債260多萬元、發不出工資、職工上訪不斷、醫療糾紛頻發,成了令人頭疼的“爛攤子”。為扭轉困局,臨危受命的曾勁松,立下愚公志,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帶領全院職工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苦練“內功”,從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美化院內環境入手,堅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實事做起,重點加強中醫骨傷科和中醫館建設,採取“傳、幫、帶”和進修培訓等多種形式,大力推廣使用骨科傳統手法復位和中醫藥適宜技術。在他多年的精心管理下,文明鋪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骨傷科開始贏利,2018年收入達900餘萬元,佔全院業務總收入的半壁江山,全院中藥收入達500萬元,約佔總收入的30%,門診人次達到6.5萬人次,業務收入1780萬元。

該院通過加強中醫特色科室建設,提升了醫療服務綜合實力,帶動了全院發展。切實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促進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礎。

發揮“調和劑”作用,倡導醫德醫風清正和諧

曾勁松十分注重醫德醫風建設,為使各項工作制度執行到位,成立了3個“醫德醫風、勞動紀律”督查小組,同時組成了16人護院巡邏隊,將督查及巡邏情況每月25日彙總討論,對號入座進行獎罰。通過不斷努力,該院徹底改變了過去“電話無人接,上班難找人,急診無人幫”的現象,呈現出“全院職工同唱一臺戲,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的良好局面。

為在群眾中重塑服務形象,該院採取“內外兼修”的辦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組織開展為患者送去一壺熱開水、鋪上一床新被褥、微笑多一點,做事細一點,理由少一點等“十個一點”活動;對住院病人實行“每天四巡視制度”,危重、疑難、特殊病人,重點巡視,及時掌握病情變化;對出院病人進行回訪,與本人及其家屬親切交談,深入溝通,並舉行患者及親屬座談會,廣泛徵求群眾的意見建議;針對服務對象大部分是農民朋友、弱勢群體,實施了減、緩、免的收費政策,貧困戶先診療後付費,促進了醫患和諧。

在醫療服務實踐中,曾勁松堅持以“看一個病人,交一個朋友;做一臺手術,出一個精品”為宗旨,樹立高尚的醫德。2014年1月6日,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祁陽縣潘市鎮42歲農民感激地說:“曾院長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他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把病人看得像親人一樣,我永生不忘。”。

發揮“美容劑”作用,打造環境優美醫院

曾勁松帶領全院職工發揮艱苦奮鬥的精神,集體參加義務勞動,對醫院的荒山坡地進行改造、綠化、美化、亮化,通過7年多日積月累的艱苦努力,該院面貌煥然一新。植樹200餘株,鋪設草地5畝,搬運奇石48塊,修建卵石小路1680米,新建了丹桂園、文明橋、愛心長廊、休閒廣場等園林景觀,把院後15畝多的“荒山坡”變成為了醫院景色優美的“後花園”,在環境改造過程中節約資金800餘萬元。一系列的建設,使文明鋪鎮衛生院成為永州市首家園林式衛生院。該院還投入1000餘萬元(其中自籌資金800餘萬元),新建了4200平方米的醫療大樓,新建了400平方米的職工、患者食堂,增添了CT、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設備器械,使全院診療能力明顯增強,服務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2017年晉升為二級醫院,這些變化使得醫院的醫護人員及病友倍感舒適和安心。

風雨多經志彌堅,關山初度路猶長。曾勁松連續十年堅守初心,以院為家,甚至帶病堅持工作,讓這家瀕臨倒閉的鄉鎮衛生院起死回生,重新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對於文明鋪鎮中心衛生院今後的發展,曾勁松表示將繼續努力,開拓創新,強素質,提服務,樹品牌,進一步規範管理,優化服務,把群眾的滿意度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