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帖木兒如果不在東征大明的途中病死,他能夠打贏朱棣嗎?

司馬長史



這個話題只能作為假設,主要是因為帖木兒還沒有和明朝碰撞就已經死了,可他卻不甘心,垂垂老矣還想征服明朝,在雙方大國之間,帖木兒是最具有動機和抱有目的,他的野心是要比對方的朱棣要大,目的就是要整個明朝,這樣可以洗刷過去活在明朝腳底下的恥辱。可是就在他把大半生花在馳騁西方已至所向無敵,再回頭實現遠征明朝計劃時,他卻突然駕崩了,這對他而言是個遺憾,也是歷史上遺憾,東西方碰撞就此結束。如果真的出現了這樣的局面,那就是頭一次西域而來的回回國侵略明朝,這也把我國侵略史給推前了,不是發生在近代的西方列強,而是發生在封建冷兵器時代。

然而歷史卻不允許,因為這時明朝確處在上升時期,在位的明成祖朱棣也不是那麼好惹的,他和帖木兒一樣雄心勃勃,帖木兒試圖想用戰爭成為歐亞大陸的主宰,而朱棣則想征服海洋,建立通往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諸國的貿易朝貢網,宣誓明朝的天下中心觀,另一邊則耀兵異域示中國之富強。

另一邊帖木兒則想朱棣只是一個年青於他的幼椎之王,奪取侄子帝位,本來不合法,也不承認朱棣是大明皇帝,用侮辱的方式指責大明使臣,叫囂豬(朱)皇帝,形同與大明國斷絕朝貢關係,但是這樣用語言羞辱和扣押使臣不見得有效果,也斷不了他是大明臣子的事實,所以只有用原始的戰爭方式解決,那就是讓大明國低頭。如果帖木兒真正成功了,他將是第一個入侵華夏的外敵。相對而言對於另一方的朱棣卻不理會,因為帖木兒是大明的臣子,臣子哪敢犯主,朱棣認為明朝才是天下之主,明朝繼承了元朝天下,等於繼承了全蒙古大汗,所以原屬西域的元朝宗藩國必須聽大明調遣,其中就包括察合臺汗國分裂的東亦力巴力汗國和西察合臺竄權者帖木兒,還有波斯蒙古諸國和俄羅斯金帳汗國,西比爾汗國,因此大明的使臣陳誠不斷出使西域自然很威風,等於控固雙方之間的朝貢關係。



而鄭和下西洋也一樣,安撫化外之地,所以當時給人一種影響那就是大明天下中心一直很牢穩,這和清朝比起來一個樣,可是大清這個時候世界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列強早已到家門口,明朝卻相反,因為永樂時西方還未崛起,仍在附近海岸探索,而明朝寶船早已抵達印度洋和北非沿岸,甚至一度抵達好望角,所以明朝時期的中國在當時世界仍處於領先地位。


這也就有明成祖朱棣為什麼不畏懼帖木兒原因,當聞邊境戰報頻頻時,朱棣已經開始注意帖木兒舉動,進一步瞭解這位梟雄,帖木兒本人並沒有過來,而是前方部隊已經抵達新疆庫爾勒地區,這給在哈密和甘肅邊境衛所造成了壓力,而帖木兒一方則號稱百萬入侵大明,這在當時是個可觀的數字。這和他在印度之戰動用了80萬軍隊,俄羅斯之戰30萬,土耳其之戰超過50萬的總和之多,但數字仍很虛,所以相比明朝200萬他就欠火候了。

早在帖木兒攻略西方計劃時就已經想遠征大明瞭,只是時機未成熟,畢竟當時朱元璋還在位,他於是就先弱後強,等朱元璋一死,朱允炆繼位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對朱棣的形勢很是緊密關切,想進一步瞭解大明實力,等他之前準備動身籌備攻打大明時,由於他孫子對印度聖戰的失利導致他不得不推遲日程,盡而捲入與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之間糾紛接著就是埃及。在伊朗,帖木兒又收到朱棣反明消息,僅憑燕京一隅,就足以對抗全明軍力,耿炳明,李景隆集大明一半實力八十萬來戰朱棣十多萬,卻一戰即潰。由於大明的軍事上軟弱無能這讓西域帖木兒抓住把柄更是打下了這個賭注。



當在小亞細亞與奧斯曼帝國安卡拉會戰同時又聽到朱棣已發動靖難之役成功進入南京時當上皇帝,決定放下手下敗將土耳其與埃及,急著奔赴中亞為東征大明做準備。他此次行動等於虛張聲勢,恢復成吉思汗帝國,準備想聯合北部草原韃靼瓦剌,和策反大明內部勢力,來達成目的。可不想明朝實力有多強大,朱棣手頭都是些北征漠北奪取帝位的精銳之師,銳氣未減,而面對從西域而來穿過漫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河西走廊長途奔襲人困馬乏時,在補給跟不上同時那會讓他輕鬆得手,所以帖木兒本人卻不敢踏足明境,遲遲滯留在邊境訛答剌,最後突然病死。他也明白大明疆域恰恰在永樂時達到極盛,達997萬平方公里,世界當時面積第一大國,所以有些忌憚和慎重,哪會是明朝對手。


龍文說史


帖木兒確實準備東征明朝,而且歷史上他也已經率軍出發了。

實際情況如何?

比較辣眼睛。

細爾脫白格遊記如下記載: 帖木兒徵集180萬大軍(誇張太多)東行一月有餘,抵沙漠。沙漠有多大?需要穿行70日才能越過。此時因後勤不足,帖木兒大軍已經出現大量馬匹死亡的事件。於是帖木兒決定撤軍回都,在撤退返回時,帖木兒死在路上。

想法很美好,然而實情不怎麼美好,剛剛摸到新疆的邊帖木兒的後勤就不夠用了,又如何穿越70天路途的沙漠? 按洪武年間明使到帖木兒的記載,從甘肅出發到帖木兒那差不多需要走半年。

就算穿的過,面對以逸待勞的明軍,這怎麼打? 一般想象帖木兒徵明的人都忽略了明代新疆的環境承受能力,以帖木兒路途上的吐魯番和哈密為例,吐魯番人口元末不過十五六萬,明初也不會多,哈密明代最盛時也不過萬人。假設吐魯番和哈密全倒向帖木兒,以區區不到二十萬的人口能支持多少帖木兒大軍的軍需?怕是把人都吃絕了也不夠啊。其後的葉爾羌汗國也不過五六十萬人口。按某學者推算,明代新疆就算把北疆的瓦剌人也算上不過一百五十萬人,瓦剌人還是帖木兒的敵人。 這樣的人口總量憑藉脆弱的草原和綠洲的生態環境能支持多少脫產外來軍隊的補給? 以帖木兒的國家(內部還不穩),不知能拿出多少物資滿足遠征的補給? 難道帖木兒大軍可以不吃不喝行軍半年到明朝邊境?

從後來清朝平定準葛爾的用兵數量來看,以清朝整合整個漢地與蒙古的實力,在新疆等地用兵也不過區區數萬就付出了非常高昂的軍費,國庫幾乎一空。

所以這個答案早有公論,在後勤壓力面前,帖木兒vs朱棣,誰先進攻誰,誰就先死。


晝提燈籠李夢陽


事實上,朱棣還是做出了反應的,下令當時主持西北邊防的宋晟加強啦戒備。

估計若真要打起來,哈密衛這種孤懸在外的據點多半守不住,但到河西走廊東部的密集堡壘區,帖木兒就要吃大虧了。

嚴格來說雙方戰力應該半斤八兩,帖木兒騎兵略強,但也有限,明軍防守反擊實力絕對足夠。等他打到這個地區,他的後勤就要面臨嚴峻考驗,而明軍的中央主力援軍也應該到了。

真正兩國之間幾十萬人以上的滅國戰,拼的實際都是國力,指揮只要沒有大問題,其實都差別不大。畢竟幾十萬人,整個戰區都佈置得滿滿當當,用奇空間很小了。

明軍有源源不斷的補給,也有幾乎無窮無盡的援兵。帖木兒則補充任何一點物資人員都要跨過好幾千公里的超長距離,而且中途還有大量路況極差的沙漠戈壁地區,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明朝可不是初生的奧斯曼,想要一戰定乾坤是不可能的!

退一萬步說,十幾萬西北軍,再加上十幾二十萬中央援軍,估計第一波三四十萬人拼光了,要不了多久又能湊幾十萬出來。(帖木兒號稱百萬,實際兵力應該在二十萬左右,前一年和奧斯曼的戰略決戰,雙方兵力都是十萬上下)

敦煌張掖丟了,還有西寧,西寧丟了還有西安…朱棣絕對會打得他懷疑人生…最終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

當然,最大的可能還是在酒泉、張掖一帶的決戰就直接打崩帖木兒的遠征軍。

至於說聯合瓦剌、韃靼,這就是個笑話。帖木兒自稱成吉思汗繼承者,然而卻是綠教徒,且不說正宗蒙古人不可能主動請個爹回來,光是宗教問題雙方就能打出腦漿子。

還有一種說法,帖木兒這次東征,實際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真正目的是要來錘蒙古人,然後再從蒙古草原和朱棣好好玩。

其實仔細想想,這個概率其實更高,畢竟從河中地區繞道蒙古,雖然距離遠了,但一路上有連綿的草原,補給問題不大。也更符合帖木兒一直以來的戰略野望。

如果真是這樣,說不得蒙古人被打爆了,還會哭哭啼啼開找明朝爸爸幫忙看場子。

這個時期,明夢關係整體還可以。黃金家族的大汗徹底玩完,幾個大部族首領也都接受了明朝的冊封,沒有了重新入主中原的妄想,明朝也不太可能直接統治草原部落。雙方是有合作基礎的。

反而帖木兒要來,可是要斷大家活路的…


不知道叫啥子3


帖木兒的帝國叫做帖木兒帝國,朱棣(即明成祖)代表的是明朝,明成祖時期的明朝屬於它的鼎盛時期,明成祖時明朝立國才六十來年,且屬於主,以逸待勞,其所必勝。

帖木兒沒與明朝交手反而是好事,幸甚至哉,要不然破壞他的一世英名,屢戰屢勝而敗於明朝之手,可謂哀哉。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個人認為,以帖木兒為代表的帖木兒帝國難以戰勝以朱棣為代表的明帝國,即便當時的帖木兒以七十餘歲的高齡帶領二十萬大軍親征了明朝,他的經驗貌似很豐富的哦,實際相對於明朝他還屬於小兒科。





延慶卅三年


貼木兒是突厥坡子,信奉伊斯蘭教,他娶了成吉思汗後代的女兒,因此他一直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也要創下成吉思汗一樣的功業。他的固有領土在今天的中亞細亞一帶,經過他多年對周邊的聖戰征服,打敗了當時歐洲諸國認為最優秀的奧斯曼土耳其騎兵,又打敗了非洲最強盛的埃及軍隊,建立了一個從德里到大馬士革,從裡海到波斯灣的大帝國,帝國周圍的一些王國汗國相繼臣服。

十四世紀末,他突然停止了對歐洲和埃及的征服,讓歐洲和埃及避免了覆滅的災難。因為這時貼木兒得到一個消息,東方大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死了,他孫子朱允炆做了皇帝,沒幾年就被他的叔叔朱棣推翻了,朱棣成了明成祖。貼木兒感到大明朝竟能被一個藩王推翻,也強不到哪兒去,因此他要遠征大明,創下成吉思汗的功業。早在以前,貼木兒對明朝也是很有畏懼之心的,朱元璋能把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元推翻,其實力怎可小歔?因此早在1387面,貼木兒第一個派出使臣到南京拜見明太祖,稱臣納貢。朱元璋高興壞了,把他當作番邦小國對待,給了他很多賞賜,以後便年年朝見納貢。其實貼木兒對明稱臣納貢,一來示好,二來也是為了窺探明朝虛實。他早有東征大明的志向,多次專門派人到南京瞭解明朝國力和朝政形勢,還派人堪探東征路線,標註哪裡有水,哪裡有路,哪裡有城堡,並製成地形圖。1395年,貼木兒覺得他開創的帝國和明帝國疆域實力差不多,就扣留了明使傅安等,不再向明朝納貢,籌備東征大明事宜。他徵集大軍二十多萬,每個人配備可供七年吃食,於1404年11月開始東征。貼木兒知道,東征路途遙遠,先要征服今天的新疆及以西地區,沿途北元汗國,與他多年交好,一定不會幫助大明,他可以在征服地徵集補充兵源,到達大明邊界,他要率大軍先擊敗甘陝明軍,再擊敗河南明軍,接著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名義興師討伐朱棣,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滅大明,實現己志。從貼木兒的思路看,他也確實為東征作了充分準備。大軍開拔後,也正如他的計劃,迅速跨過錫爾河、伊犁河,佔領新疆大部,前鋒直指大明西北邊疆哨所。然而,68歲的貼木兒進入新疆後感冒了,但他喜歡新疆的葡萄美酒和白酒,就整日飲用,感冒加飲酒,使他高燒不退,圍在他身邊的帝國一流醫生們,也是一籌莫展。就這樣,有雄心壯志的貼木兒病死了,他的東征大業也就半途而廢。為了爭奪汗位,他的子孫們互相殘殺,內鬥不斷,貼木兒帝國也就此瓦解,後來繼續成了臣服大明的番屬國。

那麼貼木兒如果不死,能否征服大明呢?當時對貼木兒有利的形勢也是不少的。首先大明朝剛剛經過靖難之役,朱棣登位,國內民心不穩,反對者不再少數。其次大明缺統兵帥才。大明經朱元璋殘殺功臣,能統兵馭將的功臣名將基本沒有了,與朱棣一起反叛的將領們,也很少帥才。其三大明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做充分防禦。大明總是把貼木兒帝國看作西域一般的小國,貼木兒東征,因保密做得好,明朝沒有覺察,就是貼木兒前鋒打到大明哨所,明成祖雖有警覺,敕令邊將提高警惕,做好邊防,但也只將其作為一般小國騷擾,沒有探察到問題的嚴重性。其四與大明鄰邊的蒙元國家,因與大明有滅國之仇,不會主動幫助大明,甚至可能會支持貼木兒。其五大明西北邊境防守不嚴。防邊的兵丁有不少是蒙古人和回族人,他們經常輕以放過來往的西方商人出入境,這些兵丁裡有可能有貼木兒安插的內奸,攻關打寨有可能會里應外合。其六貼木兒為東征大明做了充分準備,也考慮了很多有可能發生的變情,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防範措施。

雖然貼木兒有諸多有利因素,但也是有很多不利因素的。首先比較明顯的就是貼木兒勞師遠征。貼木兒雖作了充分準備,但幾千裡的遠征,也讓他的軍隊疲憊不堪,糧草供給也成了很大問題,到新疆境內後,無水無糧的情況就已突顯出來了,士兵偷逃的也很多。貼木兒雖名義上說有大軍二十萬,但實際可能僅有十多萬。其次貼木兒殘暴,對征服地人民殘酷屠殺,必會激起征服地人民反抗。其三大明邊軍雖沒充分防禦,但甘陝邊軍達十五萬之多,再不濟也能抵抗一些時日,為大明籌軍募糧贏得時間。其四大明軍隊大多都經歷了元末戰爭洗禮,又剛剛經過了靖難之役,身經百戰的士兵應當不少,具有很強戰鬥力,與貼木兒的百戰之軍也是有一拼的。其五朱棣是一個從戰爭中鍛煉出來的好統帥。朱棣在邊疆與北方的蒙元打過不少仗,更是指揮了靖難之役,具有很高的組織指揮能力,當與貼木兒在伯仲之間。其六明軍以逸代勞。貼木兒大軍遠征數千裡,自然會非常疲憊,而明軍兵精糧足,自然可以逸代勞,對抗貼木兒軍。同時明軍即使初期不敵,也會在短時間內組織更多的有生力量對抗貼木兒軍的。

貼木兒如果不死,遠征大明,熟勝熟敗,真的不好妄測。有一個事實那就是,幸虧貼木兒死在遠征路上,如果不死,大明人民無論勝敗,都要經受比靖難之役更慘痛的災難。一旦貼木兒遠征大明的聖戰成功,中華文明的毀滅無疑會比元蒙滅華更慘,因為元蒙統治還主張宗教信仰自由,沒有限制;而如果被貼木兒統治後,無疑中華大地都將成為穆斯林世界,中華文化也將被伊斯蘭所代替。


sunjin72976689


如果帖木兒東征明朝不病死半路,他和朱棣誰會贏?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滑稽的問題。先說一個前些天發生的小故事。

當時正在值班,一個婦女跑來報警,說:“有人要殺她。”當時一聽,這麼大的事情?於是便問到底怎麼回事。婦女說,她在菜市場擺攤賣菜,和隔壁另外一個擺攤賣菜因為攤位多少的問題發生爭吵。期間各種對罵,但是沒有動手。另外一個婦女估計罵不過,或許生意不好,或許不是固定攤位,所以就把攤位收了,然後說:“你等著,明天我叫人,砸了你的攤位,打死你。絕對要弄死你。”

用文字無法表達家鄉話的原味,事情卻是這麼個事情。所以,這個婦女到派出所報警,要派出所在明天她擺攤的時候,出動警力保護她。

一起值班的才四個人,其它警力要麼為了端午後續事情在忙碌,要麼是被抽去搞專案,要麼是為了完整轄區人口資料彙編走鄉串戶去了。哪裡有人專門去保護她?值班的四個人,有兩個人還處警去了,因為有兩夫妻吵架,要過去調解。

派出所有規定,群眾報警,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讓群眾滿意。所以,各種解釋,說這樣的事情,這個吵架後,吵不過放兩句狠話在現實生活中很正常,對方不會找人砸她的攤位,更不會打她,更何況是殺人。為了這樣一件小事,殺人有必要嗎?

各種解釋,這個婦女就是聽不進去,還說派出所警察無作為,不管老百姓死活,她要去縣政府投訴之類的。一直呆在派出所不走,一件小事一直說個不停,還例舉她在手機上看到的各種打死人的例子。

不管老百姓死活?這個帽子戴得讓人措手不及。沒有辦法,群眾滿意度要緊。第二天早上五點到九點,值了一晚上夜班還要被隊長派出陪著這個婦女賣了四個小時的辣椒。這婦女的攤位生意不錯,除了應付著給婦女幫忙賣辣椒,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穿著警服帶著裝備賣辣椒,真是哭笑不得。

之所以先說這個小故事。其實,歷史上所謂的大事件,和這個故事也差不多。然後就開問了,假如另外一個婦女帶了很多人來砸攤位,只有一名警員守在這裡,能不能應付得了?是不是要比較一下,這名警員帶的裝備和來砸攤位的人的裝備誰的好?來砸攤位的人數有多少?警員的戰鬥力有多強?

帖木兒的所作所為就和那個揚言要砸攤位的婦女一樣,而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也和報警的婦女差不多。一件根本不會發生的事情,弄得好像是改變世界格局的事情一樣。

接下來,看一看這個帖木兒以及他建立的帝國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會放出這樣的狠話?

帖木兒帝國,是中亞河中地區的一個冒充蒙古貴族的突厥人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帝國。帖木兒冒充蒙古貴族不成,於是在有一定的成就後,就迎娶了一名蒙古黃金家族的女眷,成了駙馬帖木兒。

這個帝國定都撒馬爾幹,強盛之時,其疆域以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為核心,從今格魯吉亞一直到印度,囊括箇中、西亞各一部分和南亞一小部分。就疆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講,都快達到明朝的一半。畢竟當時的明朝歷經靖難之役後,在還沒有恢復前元人口數量的情況下,又傷了一定的元氣。

說起來,帖木兒帝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挺強的,從1380年開始,帖木兒帝國先後奪取了波斯和阿富汗,還進佔了兩河流域。征服了花剌子模,數次對金帳汗國、印度德里蘇丹國、奧斯曼帝國用兵,甚至多次攻佔周邊強國的都城。

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也是在這一年攻破大都,推翻元朝的。推翻元朝後,明太祖朱元璋都在致力於內政,恢復社會生產,鞏固現有的版圖,除了繼續深入草原打擊殘元勢力外,並沒有大規模的對外用兵。

雖然殘元勢力盤踞草原,但是明朝依然確立了對西域諸國的宗主權。早在1367年,朱元璋派出徐達西征,平定了現在甘肅以及部分新疆地區後,就向西域諸國發出了詔令,宣佈了元朝的滅亡,明朝的建立,西域諸國的朝貢一律依據前元慣例。西域諸國,包括較為強大的金帳汗國、察哈臺汗國等蒙古人建立的藩屬國都遣使朝貢,承認明朝宗主國的地位。

自隋朝隋煬帝建立中華文明朝貢體系,唐朝征服天下確立這種朝貢體系後,周邊國家或者部落都沒有不服從這朝貢體系的,即便是名義上的。中華文明朝貢體系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東方世界的國際慣例,新建的王國或者新上任的君主,如果沒有宗主國的冊封詔書,就沒有合法的統治地位。藩屬國的君主不管是怎麼想的,為了防止其國內其它勢力覬覦王位,宗主國的冊封詔書是十分重要的。

帖木兒帝國的前身就是元朝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爾汗國。在帖木兒確立統治地位之前,明朝的朝貢文書還發不到他手裡。直到1387年,帖木兒已經獨掌大權統一週邊,這才得到明朝的要求其朝貢的詔書。也正是在這一年,帖木兒遣使嚮明朝進貢,在官方的信件中,帖木兒自稱為臣下,從而確立了他新建汗國的合法性以及他自身統治地位的合法性。

然而,在1402年,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迫使正在西征攻打奧斯曼帝國的帖木兒放棄西征,返回中亞河中地區,並籌備東征。這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北元最後一任皇帝坤帖木兒,被韃靼人鬼力赤殺死,北元國號被廢。韃靼人建立了他們的韃靼汗國,並嚮明朝進貢。而坤帖木兒的弟弟本雅失裡流亡到了帖木兒帝國,並皈依了伊斯蘭教。

坤帖木兒的弟弟本雅失裡的到來,動搖了帖木兒的統治地位,元朝已經滅亡,元朝皇帝自然不存在,然而蒙古人還在,蒙古大汗的位置還在。蒙古大汗的位置花落誰家,帖木兒就上心了。

帖木兒的狡猾之處,就在於用東征大明的鰲頭,先收攏已經滅亡的北元各殘部的心。畢竟蒙古大汗的頭銜一直是元朝皇帝兼任的。只要取得蒙古大汗的頭銜,那麼東進就可以用政治手段收取軍事手段無法征服的察哈臺汗國,同時還能兵進漠北草原,滅了韃靼人。至於當了蒙古大汗後,是臣服明朝還是和明朝對著幹,那是以後的事情了。

所以,帖木兒真正的目的是要東進滅掉察哈臺汗國,滅掉韃靼汗國,進而登上蒙古大汗的寶座,確立他的統治地位。畢竟,只有一個黃金家族女婿的身份,地位是不夠的。這一點,不明白中華文明朝貢體系是怎麼回事的西方歷史學家,根本搞不清楚帖木兒的真正目的。

 明朝在朱元璋時期一直致力於恢復國力,後來朱棣又發動靖難之役,明朝沒有精力對西域諸國進行政治干涉。所以,在帖木兒看來,要加強其統治地位,蒙古大汗的頭銜比明朝的冊封更有用。不過,也只是如此,給帖木兒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去進攻明朝。不要說打仗了,只要明朝一封詔書,不承認他帖木兒在西域的統治地位,帖木兒的帝國很快就會被各種勢力所瓜分。帖木兒帝國能不能打得過在新疆地區的察哈臺汗國,還都不知道,更不要說和明朝打了。

那個時代,中原王朝,東方帝國對於西方來說,就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這個神話是歷朝歷代一次次的西征打出來的。特別是唐朝,要知道唐朝雖然是漢族政權領導,但是每一次西征用的漢軍都非常少,從統帥到士兵,很多時候用的都是少數民族的士兵,突厥兵、高麗兵、回紇兵等等。到後來,契丹人建立西遼,用的兵也是各個民族的都有。元朝西征也是如此。對於西方人來說,不管你是哪個民族,或是哪個政權,他們只知道黃皮膚東方人的中原王朝又要西征了。這是上天給他們的懲罰,除了跪地臣服外,對抗只有死路一條。

帖木兒在明朝建立後,就一直在打聽著明朝的事情,對明朝的瞭解不可能像普通百姓那般敬畏,但是一個征戰四方的梟雄不會沒有一點自知之明。只能說,要登上蒙古大汗的寶座,他需要一個東征攻打大明的鰲頭。

說什麼和做什麼不同,帖木兒說要攻打明朝,除了帖木兒自己人知道,其它勢力包括明朝都會當成一個笑話。當然,這個笑話的前提是帖木兒帝國得保持朝貢,不朝貢的話,說不定明朝真的會惱火。不說明朝有多大的戰力,只要明朝西征,西域諸國的士兵百姓不說望風而降,就說抵抗意志有多少,沒有一鬨而散就算比較堅定的。事實上,從帖木兒開始,帖木兒帝國從建國到滅亡,甚至其子孫征服印度建立起的臥莫爾帝國,對明朝的朝貢都沒有間斷過。鄭和下西洋,阿拉伯世界和印度世界各國無不臣服,一方面是明朝的實力,一方面是漢唐遼元四朝西征給西方世界帶去的恐懼。

總結來說,帖木兒不可能去攻打明朝,也沒有實力去攻打明朝,更沒有膽子就攻打明朝。帖木兒東征就像那個放狠話要砸人家攤位的婦女,說說可以,真做了,最少得行政拘留。賣菜的婦女放狠話,不過是掩飾心裡的不平衡。帖木兒放狠話是為了問鼎蒙古大汗的寶座,進而不戰而取察哈臺汗國,這才是一代梟雄的本質。


放棄的回憶


帖木爾滅掉曾經擊敗蒙古鐵騎的埃及馬木魯克王朝 將敵方十萬將士屍體做成景觀 大敗奧斯曼土耳其王朝俘其皇帝 擊敗蒙古大汗 可以說是戰無不勝 曾經有位歷史學家說帖木爾死去 使明朝免去一場浩劫 朱棣想打敗帖木爾很難 很多人認為明初數次擊敗北元有多牛 實際上元末戰鬥力下降嚴重 遠不及蒙古四大汗國


zdwhly


帖木兒打不過朱棣。

即便有可能取得幾次戰術級的勝利,但是從戰略上講,帖木兒就沒有任何獲勝的可能,如果他的軍隊來到了大明,一定會遭受到可恥的失敗。

帖木兒所犯的錯誤和拿破崙希特勒一般無二。他在職業生涯中獲得了遠超前人的成功,導致自信心極度膨脹,從而做出遠超自己能力的決定。

之所以用拿破崙和希特勒做比較,是因為這兩個人前期取得的成就比帖木兒還要輝煌,但是在攻打當時的軍事、人口、領土都極為龐大的俄羅斯時獲得了失敗而不是成功。而帖木兒與大明的戰爭,將會遠比拿破崙和希特勒與俄國人的戰爭更加艱難,甚至可以說是艱難數倍。

拿破崙在攻打俄國之前幾乎統一了歐洲,可惜在進入俄國後,漫長的補給線拖垮了他,再加上俄軍不斷攻擊,使法軍損失了幾乎9成的兵力,從此再也沒有能力和反法聯盟作戰。

希特勒在攻打蘇聯之前,也是幾乎將歐洲大部分地區整合到了一起,這讓當時希特勒所控制的人口、工業要超過蘇聯,可惜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者卻不是德國。

俄國人能夠打贏這兩次戰爭,其根本是同仇敵愾的國人、較強的軍事力量、龐大的國土縱深。所以,即便在德軍閃電戰的攻擊下,最後俄國人還是能穩住陣線,絕地反擊!

帖木兒也一樣,雖然他在中亞、中東地區縱橫無敵,但不要忘了他所攻打的明朝,是當時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土地面積第一大國,是凝聚力最強大的帝國,並且軍事力量極為強大,不僅陸軍可以擊敗蒙古軍隊,海軍更是縱橫無敵。

當時大明和帖木兒作戰可以說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 人和:假如帖木兒來到明朝,那麼他將會面對同仇敵愾的明朝人,明朝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剛過去一代人的時間,四等人的日子還記憶猶新。
  • 天時:帖木兒已經垂垂老矣,而朱棣正值壯年。就像吳三桂對康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耗不了幾年帖木兒就得完,這個時候騎牆派一定會站在朱棣一邊。
  • 地利:帖木兒以中世紀的後勤做萬里遠征,攻打的還是如日中天的明朝,不要指望靠掠奪大明獲得補給,所以後勤就能拖垮他。

最終,帖木兒在遠征的路上去世,保留了他的一世英名,不得不說運氣一直眷戀著他!


歷史風暴


應該還是帖木兒失敗。

首先,勞師襲遠,走絲綢之路中間越過大沙漠、戈壁灘,大規模軍隊很難穿越,損失不會小。

其次,沒有和東方各蒙古部落有良好的聯繫(蒙古部落認不認帖木兒這個突厥化的皇帝很難說),所以即使走絲綢之路更北的草原之路,能不能走通?蒙古各部讓不讓走都是未知數

最後,即使順利到達明朝邊境,以當時明軍可以深入草原的實力,想一鼓作氣消滅明帝國幾乎不可能。而一旦不能速勝,在沒有大後方的情況下,明軍反擊,其失敗也是必然了。


輪臺戍卒


戰爭初期帖木兒帝國應該會佔優勢,明朝會喪失對西域地區的控制,畢竟當時明朝的軍事重心在西北的北元餘孽韃靼。而且明朝對西域並不十分看重,甚至沒有設立直屬機構,比之漢唐的控制力都不如。反之帖木兒帝國當時也是一時強國,更是幹趴了當時同是世界四大強國之一的奧斯曼帝國。而且帖木兒帝國為了恢復蒙古的光榮,也為了洗刷對明朝稱臣的恥辱,是傾國之力,初期戰爭形式應該十分明顯。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帖木兒帝國會一敗塗地。明朝是少有的開國既盛世的王朝,而且前期一直不遺餘力的對元朝殘餘勢力進行打擊,軍隊可說是千錘百煉,並且明朝當時的火器可說得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一旦明朝緩過神來,等待帖木兒帝國的就是滅頂之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