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你曾為了哪本書深夜痛哭過?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獲得內心的寧靜都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


物質進步飛快,生存成本卻一直居高不下。


物價、房價、醫療、教育、養老……每一個年輕人都在負重前行。


網友們自嘲“死不起”、“隱形貧困人口”、“無產中產階級”,每個網絡熱詞都能引起廣泛共鳴的背後,是對現狀的不滿和疲憊。


包括這幾年很流行的喪文化,其實是年輕人在焦慮潮中最後的安全島。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我們真的很難從繁瑣的生活裡抽出身來,迴歸到生命自然的狀態。


1989年3月26日,25歲的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陪伴在身旁的只有四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他曾說,“梭羅對自己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出了極大的珍惜和關注,這就是我詩歌的理想……”


1986年,他還寫下了一組題為《梭羅這人有腦子》的詩:


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抓住了一根棒木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梭羅這人有腦子·3》


30年後,清華大學在寄送錄取通知書時,隨通知書一起寄出的,還有校長邱勇致新生的信、以及為新生準備的一份特殊禮物,《瓦爾登湖》


邱勇校長認為,《瓦爾登湖》在展示自然美景的同時,也展示了一種物質上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的生活狀態。


他希望新生們能夠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感受到寧靜的巨大力量,並尋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的確梭羅通過《瓦爾登湖》,使我們懂得人只有從物慾的泥淖中掙脫出來才能保持尊嚴,獲得自由。


實際上,生命並沒有價值,除非你選擇並賦予它價值。沒有哪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


梭羅在他的短短的一生中領略了這世界上一切的美好,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只要有學問、有道德的、愛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和《瓦爾登湖》的一片叫好不同,《斯通納》在讀者眼裡也是一本很好的書,但還存在唯一的敗筆——書封,大家實在是理解無能。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但如果整本書你只能挑出書封這麼一個不痛不癢的問題,也算是對這本書最高的評價了吧。


“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書中的這句話看起來多少有那麼點雞湯的意味,想象它擺在書店的暢銷架上,或許能吸引一大批熱血追夢青年的眼球。


但如果你企圖從裡面找到點勵志的金句,或是鼓舞人心的力量,那你恐怕會大失所望,因為它實在太平凡了。


因為主人公斯通納不是成功學書上的經典案例,也不是傳統小說中的英雄形象,他沒有活成大多數人想要的樣子,而恰恰是每個人本來的樣子。


或許,痛就痛在這裡吧。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如果從時間的層面,他的一生的確算得上完整,然而除了英年早逝,誰的人生又不完整呢?


但是從意義的層面來講,“完整”談不上,“完美”更是無從談起。


可以說他是一個庸常生活中的失敗者,他的身上沒有任何一點能將他從茫茫人海中提拔出來。


家境普通,背景普通,為了上大學要借宿在親戚家,用勞動換取學費,甚至要接受親戚不時的白眼。


為了夢想放棄務農轉而在大學教書,卻發現自己全力捍衛的學術在權力的面前無非是徒勞和一場空。


擁有一場失敗的婚姻和一次真正的愛情,然而愛情卻終於敗給了婚姻和家庭。


很多次失敗後他一遍一遍地審視自己:“他發現自己有些迷茫,懷疑生活是否值得過下去,是否曾經有過生活?”


正是這個問題,折射出了生活中很多人的生存狀態:終其一生庸庸碌碌,瞎忙活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


人生在世幾十年,你會慢慢發現這世上有很多東西是你敵不過的,你叱吒商海,你揮斥政壇,你在和各路人馬的勾心鬥角中一次又一次地勝出,可能最後你卻輸給了一個拿顯微鏡才看得到的癌細胞。


斯通納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僅僅是一個事實:人的一生不過如此。


平平凡凡地活過,又平平凡凡地死去,不過是一滴水在洶湧的浪花中鬧騰,不過是一陣雨,一場風,當一切歸於平靜,我們所感受到的所有愛與恨,醜與美,失望與希望,歡樂和悲傷,都不過是一場虛空到頭。


絕望,但是真實的。


在故事的最後,斯通納追問自己:


“他想當一名教師,他成了教師。但他知道,他永遠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時候他都是一個冷漠的人。他曾夢想過某種正直,某種絕對的純潔。他尋找過妥協和無關緊要的攻擊性消遣。他曾想象過智慧,在漫長歲月的盡頭,他找到了無知。還有什麼呢?他想,還有什麼呢?


他還期望什麼呢?他問自己。”


你呢?你還期望什麼呢?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斯通納在生命的最終,追問自己生命的意義,同樣的,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也開始在晚年審視自己的一生,他自喻是隻站在鏡前的蛤蟆,發現自己從前的種種不堪,嚇出一身油……


老人執筆時,一生便也倒播回去,一代電影大師從一個哇哇大哭的孩子開始回憶自己的一生。


黑澤明,就這樣從一個一歲的孩童的視角,開始丈量起這世界。


想一想,我們有多久困於眼前的煩惱和苦痛,沒有回頭看一眼了?


人生若是分場,《蛤蟆的油》就是黑澤明的上半場。童年時代,黑澤明是個愛哭鬼,以“少年劍士”自居,卻被別人稱為“酥糖”。


在入學時因為智力發育遲緩,被遠遠安排在教室一角,是立川老師啟迪他生出自信,結束矇昧。


後來黑澤明意外跨入電影界後,才找到真正想幹的工作,他全心投入,一拍成名。


這不是一代電影大師黑澤明站在巔峰俯瞰眾生的故事,而是他講述如何積攢實力,從山腳一步一步攀向山頂的往事。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讀完了黑澤明的自傳,旁觀一下老人的“朋友圈”,你會發現一個更完整、更立體的電影大師。


矢口陽子(妻子) :


為了贏得陽子的心,黑澤明拜託一個死黨給陽子送信。但陽子毫無回應,上火的黑澤明用導演的架勢“逼婚”。


陽子拿來了他死黨寫的信,裡面全是對黑澤明的詆譭。


但陽子媽媽的一句話成就了這段婚姻:“一個是罵人的,一個是被罵了還相信罵人的,你覺得誰靠譜?”


山本嘉次郎(導師) :


從山本副導演做起的黑澤明,在片場工作時幾乎不休息,實在睏倦了就用唾液塗溼眼睛以保持清醒。


他經常會給山本提意見,山本則會仔細考量,而且多數都會採納。


這讓黑澤明幹勁十足,很快從第三助理導演晉級成第一助理導演,並順利成為導演。


約翰・福特(偶像) :


在自傳《蛤蟆的油》裡,黑澤明兩次提到約翰・福特,對其充滿敬仰之情。


但他只提到了一個與之相關的細節:1952年拍攝《踩虎尾的男人》時,曾有一群美國兵來參觀,人群裡就有福特。


他請人給黑澤明留紙條表達敬意,那人卻沒有傳達,直到多年後倆人在倫敦相遇,黑澤明才知道福特參觀過他的片場。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讓你深夜痛哭的3本小說,寫透了生活的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